抗聯密營
從黑龍江佳木斯市區出發,行程約兩個小時,在湯原縣大亮子河森林公園深處有一處遺址,四排低矮的紅松木屋搭建成一個狹小的四合院,屋內是簡單淩亂的木榻和茅草。
80年前,一支抗聯隊伍曾在此長期秘密駐紮,誓為東北各族人民的解放而戰鬥——這處遺址便是東北抗聯第六軍當年的密營。8月21日,央視網記者隨第九屆網路媒體龍江行探訪了這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80年並不算久遠,儘管已是復建,但這處遺址在原始密林深中苦難又昂揚堅忍的存在,卻穿透歷史,告訴如今每一個前來這裡瞻仰的人,那段烽火歲月中,一個民族的奮勇不屈。
抗聯往事:烽火遍及松嫩平原和大小興安嶺
1935年12月,趙尚志率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軍部與一團到達湯原地區,與湯原民眾反日遊擊總隊會師。
1936年,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六軍授旗儀式在湯原縣舉行,李兆麟代表抗日聯軍總司令部、聯軍總政治部在全軍指戰員隊列前發放軍旗並宣佈:湯原民眾反日遊擊總隊要為實現東北各族人民的解放、收復失地而戰鬥。當年9月,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六軍改為東北抗日聯軍第六軍。
在此後的10多年裏,湯原燃起的這把抗日烽火,遍及松嫩平原、大小興安嶺。在抗擊日寇的殊死戰鬥中,浴血奮戰的抗聯戰士用生命和熱血譜寫了一部恢弘壯麗的鬥爭史。
在此後長達十多年的抗日戰鬥中,抗日聯軍選擇在密林深處裏安營,在指揮部隊與日寇作戰、修造武器、培訓幹部戰士、治療傷病員、修補被服、提供給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密營建在隱秘的深山老林裏,雖路難行,住艱苦,吃不便,但不易被日寇發現,當時,日本關東軍曾數次派飛機搜索偵查未果。營地的隱蔽程度,即便是抗聯老戰士後來探尋時也很難找到。
密營遺址:密林寂靜,願烽煙從此不在
1979年7月,湯原縣亮子河林場工人採伐時,在此處發現了一口人工水井,後經發掘,在水井北側發現南北兩座房基,出土有步槍、洋槍、機槍、電話機、飯盒等文物,最終該地被認定為抗聯六軍密營遺址。
2008年來,在原抗聯六軍密營遺址北側,湯原縣政府按照1:1比例,復建了14個木刻楞房子,盡可能真實地再現了當年的抗聯密營營房、伐木工人營地、土匪窩棚、被服廠、軍械所等,開發了抗聯六軍遺址景點。而在原址位置上,如今依然能夠看到近半米高、十幾米長的堆土,以及保存完好的“抗聯井”。
這處長方形的四合院遺址佔地僅約十畝,曾經駐紮了400多名戰士。回望歷史,在地處小興安嶺余脈、紅松搭建的低矮的木棚內,冬季之寒冷,夏季之潮濕可想而知。但即便如此,據抗聯老戰士説,當時的條件要比現在復建的營地更為艱苦。
如今,這處東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抗聯遺址已被包含在國家4A級景區——湯原縣大亮子河國家森林公園以內,是黑龍江省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據悉,每年來密營遺址參觀的遊客達4萬人次。8月21日,記者採訪的半個小時裏,有多批遊客先後趕來遺址瞻仰,並獻花默哀。
70年後,密林重歸寂靜,只是烽煙不在。(記者 王甲鑄)
[ 責任編輯:朱煉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朱煉
原稿件來源: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