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時事  >   熱點聚焦  >   2019  >   尋找英雄  >   評論

以生命赴使命 用熱血鑄忠魂——記犧牲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的英雄們

2019年04月02日 15:12:14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北京4月2日電 題:以生命赴使命 用熱血鑄忠魂——記犧牲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的英雄們

  新華社記者

  這是一個創造歷史的時代——

  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的目標,中國共産黨帶領億萬人民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跡。

  英國《經濟學人》讚嘆:中國是世界減貧事業的英雄。

  這是一個創造英雄的時代——

  脫貧攻堅是硬仗中的硬仗。在這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多少人投入戰鬥,多少人衝鋒在前,多少人永遠倒在了戰場上……

  從西南到西北,從隆冬到初春,我們走進這戰場,在嘹亮的衝鋒號角中,尋找那逝去的身影……

  這些犧牲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的英雄們以生命赴使命,以忘我的情懷追逐人民的夢想,用熱血燃燒出信仰的熊熊之光……

  (一)壯烈的犧牲

  貴州黔西南州晴隆縣,全國脫貧攻堅的重要戰場。

  2016年清明剛過,46歲的縣委書記姜仕坤倒下了。

  清明節那天,正在開會的姜仕坤再度出現休克的症狀被送到醫院,檢查報告還沒出來,他就拔掉輸液管匆匆趕回縣裏開會……

  姜仕坤渾然不知自己人生進入倒計時:

  4月6日,上午到興義參加全州鄉村發展倍增計劃與易地扶貧搬遷專題會。中午趕回晴隆,主持會議研究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4月7日,白天隨全省項目觀摩團觀摩扶貧項目,隨後連夜趕回晴隆檢查觀摩點的籌備工作;

  4月8日,上午在觀摩點彙報工作,下午隨團觀摩貞豐項目。晚上9點多,召集會議部署脫貧攻堅相關事宜;

  4月9日,趕赴貴陽參加總結大會,之後連夜趕回興義;

  4月10日,上午在興義參加全州易地扶貧搬遷動員大會,下午出差廣州;

  4月11日,在廣州病發住院;

  4月12日,淩晨6時,這個大山裏土生土長的苗族漢子在睡夢中再也沒有醒來……

  2010年春節前,剛滿40歲的姜仕坤出任晴隆縣縣長。

  當時,全縣181個行政村有122個村貧困發生率超過50%。

  年還沒過,姜仕坤就下了鄉。

  他到貧困戶肖長青家裏去了。一座吊腳樓,梁歪、缺瓦,四面透風。姜仕坤紅著眼圈,掏出兜裏僅有的200元遞過去:“買口鍋先把年過了吧……”

  他爬上晴隆的最高峰,極目四望,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石漠化嚴重。1000多平方公里的縣域面積,竟找不出一塊像樣的壩子。

  走過一村又一村,一張藍圖在姜仕坤心中逐漸清晰起來——就從百姓關心的水、電、路入手吧。

  有些事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幹,而是因為幹了才會看到希望。

  他説:“解決貧困問題不能等靠要,只能闖幹拼!”

  推動西泌河水庫水電建設,實行電網改造,他敢闖;

  新修和改造通村公路、通組路和連戶路,他敢幹;

  孜孜不倦鑽研養羊技術,全力以赴發展山地旅遊,他敢拼。

  肖長青整日唉聲嘆氣,姜仕坤説:“給你多少錢,都不如給你找條路。”給他買來焊槍等工具,有電焊特長的肖長青很快成為村裏的致富能人。

  2014年,姜仕坤任晴隆縣委書記,職務變了,幹勁沒變。

  6年時間,他行程60萬公里,鞋底磨穿了,頭髮跑白了。

  一次下鄉回來,他疲憊地抬腿到凳子上歇腳,惹來同事們哄堂大笑,原來他鞋底磨出一個大洞,露出了腳底……

  6年時間,他帶領晴隆縣交出這樣一份成績單:貧困發生率從52.2%降至25.1%。

  6年時間,跟時間賽跑,是他的常態。晴隆老百姓含淚説:“姜書記是累死的。”

  在脫貧攻堅戰場上,英雄們以奉獻與犧牲,揮灑出生命的風采。與姜仕坤有相同選擇的還有退伍老兵王新法。

  湖南石門縣薛家村,一個刻有紅色記憶的地方。

  88年前,賀龍麾下紅四軍某連68名戰士在這裡的剪刀峽壯烈犧牲,當時村民將他們散落的遺體掩埋起來。

  5年前,“扶貧志願者”王新法自掏退休金“請烈士回家”,在薛家村六塔山建烈士陵園,68位英魂齊聚於此,成為這個貧困村的守護神。

  兩年前,王新法成為長眠於此的第69位“英魂”……

  2013年,王新法從石家莊公安局退休,在全國各地考察後,選擇去薛家村扶貧。

  九分山、半分水、半分田,每人平均年純收入不到2000元,這是個土家族窮寨子。

  村民們開始看不透這個外鄉人——整天穿著迷彩服,腳蹬雨靴,手機鈴聲設成衝鋒號,見人敬軍禮……到底想幹啥?

  他成立“薛家村幫民共富軍人團隊”,先後有140余名志同道合的退役、現役軍人、軍屬捐錢捐物支援這裡的扶貧事業。有人開始跟隨他;

  他帶著人加固河道,架起了5座橋,爬山越嶺,鋪設管道引來山泉水,修建蓄水池,村民吃水澆茶園的難題解決了。有人開始佩服他;

  為增加耕地,他提出移風易俗“遷祖墳”。有村民説:“遷也可以,你要在我家祖墳前磕頭。”王新法二話不説,跑去哐哐哐三個響頭,自此村裏100多座祖墳得以動遷。有人開始敬重他。

  為拔窮根、拓富路,他組織村民規劃生態茶園,使茶園成了薛家村的“綠色銀行”。村民們離不開他了……

  2017年2月23日,午飯過後,王新法叫上戰友謝淼和幾個村民,商量修改村裏第六座橋的設計圖。

  “春汛來之前,得把它修好,要不娃娃老人過河都不安全。”王新法説。

  “能這麼快嗎?”

  “能!大不了沒日沒夜幹唄!”

  誰知他話音未落,突然捂著胸口,一頭栽倒在地上,再也沒有起來。

  十里八鄉的人們趕來送別。薛家村那些只跪天跪地跪祖宗的土家族漢子,對著靈車,齊刷刷跪下……

  在薛家村人看來,王新法沒有走,他只是將他的“指揮部”轉移到六塔山,與那68位烈士一起,看著村子越建越好……

  “披星戴月訪貧困,風餐露宿找窮根。脫貧攻堅路何艱,鞠躬盡瘁多少人! ”

  這是2017年5月的一個晚上,貴州六枝特區牛場鄉幹部陳國學給在大箐村扶貧勞疾而逝的老友倪裔豹發去的一條短信。

  這也正印證了數月來,我們從西北邊陲到雲貴高原,從六盤山區到烏蒙山區,走過一個個脫貧攻堅戰場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

  那些壯烈的犧牲如蒙太奇般在我們面前一一閃現:

  2016年3月8日,四川樂山市公路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王川在實地勘察小涼山精準扶貧交通項目時,突遇山岩崩塌。人們在千斤巨石下,找到王川和其他6位殉難同事,其中一位手裏緊緊攥著施工圖……

  2018年4月18日,安徽界首市代橋鎮茶棚村村幹部柳西周,因病去世。為了村裏的脫貧事業,他成了“拼命三郎”,忙到沒有時間去醫院裏檢查患病的身體……

  2018年11月19日,雲南大關縣“90後”扶貧女幹部王秋婷工作途中遇車禍去世。原本婚房已佈置好,準備春節與愛人步入婚禮殿堂,她卻沒有等到那幸福時刻的到來!

  ……

  這些犧牲的英雄中,有縣委書記、縣長、鄉鎮幹部、駐村第一書記、村支書、鄉村醫生、退伍老兵……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他們不辱使命,淬煉成鋼,身殞為民,書寫壯烈!

  (二)夢想的召喚

  記者採訪中聽到這樣一個和妻子“三離三別”的故事。

  李和林,四川南充大林鎮李家壩村黨支部書記。這個到府女婿,結婚時兜裏連個毛毛錢都沒得。人窮矮半截,無論與媳婦有什麼爭執,媳婦聲音一大,他就不吭聲了,人送外號“耙耳朵”。

  就是這個“耙耳朵”的男人,為著家鄉的致富夢,三次不聽妻子勸阻,執意離開妻子辭工回鄉。

  2009年,之前已經兩次被叫回村裏領頭致富的李和林向妻子保證:“這回一定聽你的,好好打工賺錢。”

  然而,李和林前腳剛踏進南充市區的工廠,後腳村幹部又找到府來:“和林,村上修路,這是咱全村人的夢啊!你能寫會算,回來吧!”

  “不行!”一旁的妻子一口回絕。

  見丈夫沒説話,妻子撂下狠話:“你要麼在鎮裏跟我一起打工,要麼再也不要回這個家!”

  一整夜,李和林在床上輾轉反側,一聲聲嘆氣。妻子的心,又軟了。

  第二天一早,她把丈夫叫到眼前:“有雞叫天明,沒雞叫天也明,我日子照過。你回去吧!”

  接著又豎起兩個手指:“立兩個規矩,一是家裏沒錢還得出來打工;二是不許為了村裏事花自己的錢。”

  李和林跳起來抱住妻子,連連點頭。

  回到村上的李和林,還是背著妻子從信用社貸了1.5萬元,劃入村集體賬戶。

  當精準扶貧的號角吹響,他帶領李家壩村在“圓夢”的路上匆忙追趕:

  1萬株核桃樹種下去了,百畝食用菌産業園拔地而起,7公里多的水泥路和便民路縱橫交錯,780多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安裝了健身器材,村裏通向外界的唯一一座水泥橋也修好了……

  2016年,整村脫貧的最後時刻,李和林大口大口吐血,一查,胃癌晚期。

  這天,極度虛弱的他趴在妻子耳邊説:“想去樓上再看看。”

  腫脹的雙腳已穿不上鞋子、邁不開步子,妻子兩隻手卡在李和林的腰間環成一個圈,自己上前一步,拽他挪一步。

  15個臺階,挪著走了15分鐘。

  平臺上,他癡癡地看著村裏那一片白花花的木耳大棚。轉過臉,捋了捋妻子有些花白的頭髮:“這輩子,我最對不起的是你。”

  “怨不怨老李?”李和林去世兩年後,我們問他的妻子。

  女人説:“怨!”然後,背過臉去抹起眼淚。

  也是這個女人,在丈夫去世當年將兒子送上扶貧路。那一年,她的兒子全票當選新一屆村主任。她説不為別的,就是為了丈夫和大傢夥兒的夢。

  正是因為夢想,這些扶貧英雄們才有了舍小家顧大家的胸懷,才有了敢於犧牲的勇氣;正是因為夢想,在貧困堡壘的攻堅之地,他們成為貧窮的掘墓者,成了百姓的知心人。

  2017年5月,北京大學腫瘤醫院。

  “淋巴癌”。拿到診斷報告,她一天一夜沒説一句話。

  治療進行了5個月, 她再也坐不住了:“我們鄉脫貧攻堅到了最後時刻,看病先放放!”

  她不顧勸阻與醫院簽下協議:“自願放棄化療,回家自主選擇醫院治療。”

  這個急火火的女人,就是寧夏固原市涇源縣黃花鄉黨委書記馬新娟。

  寧夏固原,好比西海固的心臟,位於六盤山區。1935年紅軍長征到這裡,毛澤東豪邁地寫下:“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縛住貧窮的蒼龍,是馬新娟的夢想。

  上胭村,遠近聞名的貧困村,五十多戶村民居住在一片河灘地裏。那裏,晴天都能踩出一腳水。可扶貧搬遷,一連好幾任村領導班子都擺不平。

  上任不久,馬新娟把帳篷紮在了村口。

  這天,馬新娟帶著村幹部來到“釘子戶”馬老頭家,馬老頭的兒子馬而旦頓時急了,掄起鋤頭朝村幹部砸來。

  “想幹啥?!”馬新娟一個箭步,擋在前面。

  “嗵”的一聲,鋤頭落在泥地上,砸出碗大個坑。好多村民聞聲也聚攏過來。

  隨手拉過來一個板凳,馬新娟往院當間一坐,聽明白了馬而旦的小心思:他家房子大,怕新分的房子面積吃虧,補償款拿不到。

  馬新娟扳起手指頭給他一項項算:

  “你家院子200平方米,再把西頭旱廁都算上,一次性補償能有16萬多元。我給你打個包票。”

  “山坡上的房子打水可方便?灶壘得得勁兒?”村民馬虎林遞了一句。

  “自來水、新爐灶,包你滿意。住上新房,兒媳婦都好娶!”

  ……

  夕陽漸落,心頭的結兒打開了。一院子的人黑著臉來,高高興興地回。

  半個月後,51戶村民悉數簽了搬遷協議。

  就這樣,在馬新娟的帶領下,村民們一個個“美麗”的致富夢春草一般瘋長。

  羊槽村姑娘多有一手好手藝。馬新娟推動成立扶貧車間,40多個貧困婦女順利就業。她們做的布藝手包、鞋墊、枕套、燙字葫蘆遠銷北上廣。

  ……

  2018年春天,上胭村的桃花開了,39歲的馬新娟的生命卻走到了盡頭。

  一年後的春天,我們在上胭村的村頭遇上村民馬彩琴。

  我們問她:在你心裏,馬書記像什麼?

  她脫口而出:像桃花。

  説著便扯開了嗓子唱道:

  “什麼花開在三月呀,三月裏是桃花。桃花開開了,咋沒給我摘摘來,妹妹也沒見……”

  還沒唱完,淚如雨下。

  馬新娟就是那滿山遍野的桃花,紮根窮鄉僻壤,開在料峭的早春,綻放光華。

  久困于窮,冀以小康。

  這是中華民族千年追求的夢想;

  這更是中國共産黨人初心不改、前赴後繼的百年拼搏。

  扶貧英雄們以夢想為引領,用精神做路標,用生命為百姓闖出幸福的新天地——

  四月,是萬物生長的季節,夢圓之處,開出下一個花季。

  (三)為民的情懷

  2018年4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扶貧辦挂職融安縣委常委、副縣長的藍標河倒在了脫貧攻堅崗位上,年僅44歲。

  藍標河的微信名叫“向人民報告”。

  向人民報告,報告什麼呢?

  藍標河的哥哥藍標松告訴我們,應該是一種報答父老鄉親的情懷吧。

  “我們從小家裏很窮,但身為村幹部的父親對鄉親的困難有求必應。標河從小就耳濡目染。”

  藍標河參加工作以來,20多年間一直在扶貧戰線上,幾乎走遍廣西全區百餘個有扶貧任務的縣區。

  有人不理解這種堅守,他笑著説:“我是窮苦人出身,窮怕了,能為貧困群眾做些事,覺得特別值。”

  那天,為起草全區脫貧標準體系的文件,他帶著幹部走訪隨機抽取的貧困戶。趕到村子時已至下午5時,還要渡水才能到。有人提議:“不如就近找幾戶算了。”他卻堅持租了條船,到抽取的貧困戶家了解情況,返回縣城已是深夜……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藍標河赴融安挂職後,尤其能體會到習近平總書記這句話的意味深長。

  調研、開會、討論……他隨身攜帶的筆電裏,密密麻麻寫滿了挂職以來的工作安排。“倒排工期”“盯緊專項規劃”“越快越好”等緊迫的字眼,頻頻出現在筆記中。

  大坡鄉同仕村李建萍家6口人擠在泥巴房內,一月都吃不上一回肉。那天,藍標河一腳泥一身水地走進屋門:“以後咱們就是親戚了,我會盡力幫你們……”於是,藍標河成了李建萍家的常客,大事小事都操心,李家日子再也不像從前。

  2018年4月13日,週五。

  結束了一天的繁忙工作,藍標河匆匆從縣城趕往同仕村,手裏拎著雞肉、豬蹄等熟食,叫上幾個村民,走進村民黃永禮家,圍坐在一起邊吃邊聊:

  “今天來主要是想和大家一起商量下,今年脫貧咱們要幹點啥。”

  話音未落,同桌的4個幫扶對象立刻眼睛一亮。

  “黃啟廣,你會編竹編,我來幫你推銷,收入一定沒問題。”

  “黃德連,這幾年金橘産業前景好,多把品質搞上去,不愁賣。”

  ……

  他對每家的情況都瞭如指掌。

  大家勸他喝點自釀的葡萄酒,藍標河擺擺手:“晚上回去還要趕個彙報材料。”

  誰能想到,第二天晚上,他因連續加班、疲勞過度,猝然倒在工作桌前。手邊筆電上的下周工作計劃,早已排得滿滿噹噹……

  “你走出窮山溝,又來到窮山溝,百姓的冷暖憂愁,總放在心頭。你把鄉親當親人,付出了所有……”

  藍標河走了,有人把他的情懷寫進歌裏獻給他,也獻給那所有把人民裝在心裏的扶貧幹部。

  這裡面也包括四川岳池馬家村的張秀代。

  他的幹部履歷只有一句話:“1985年任馬家村黨支部書記至今。”

  有村民説:“三十多年了,老書記像老母雞一樣,一直把群眾護在懷裏。”

  很多村民記得這樣的場景:那是一個三伏天,毒辣的太陽炙烤著大地。

  一個老頭佝僂著腰,手裏拿著一把卷尺,從路的這頭量到那頭,在本子上寫寫劃劃,豆大的汗珠子砸在土裏。

  有人勸他歇歇,他卻動了氣:“我沒那麼嬌氣!眨個眼,就可能有人偷工減料,我的路就被糟蹋了!”

  這個老頭就是張秀代,村民的路就是張秀代的命。

  馬家村四面環山,中間凹陷,猶如“碗底”。

  盼路盼了幾十年,得知脫貧攻堅啟動,張秀代像打了雞血一樣,把好不容易爭取到的公路項目,當成“寶貝疙瘩”,一年四季都粘在工地上,寸步不離。

  退伍軍人出身的他,常年一身迷彩服,眉毛上挑,目光犀利、性子剛烈,跟誰都敢“嗆”。

  鄉幹部來村裏考察,他撂下“狠話”:“是來給老百姓幹事的,我就支援配合;如果是來裝樣子,我們不歡迎!”

  就在張秀代滿腔熱忱奮鬥在反貧困前線時,他被查出肺癌。去世前一週,他堅持參加村裏最後一次脫貧攻堅會議。

  送他的那天,全村男女老少打著火把,一路哭著陪他在生前鋪就的水泥路上再走一遭,火光照亮整個山溝……

  謝仕發也是這樣的人。他生前在江西吉水楓樹陂村被稱“郎中書記”。

  他曾是個村醫,誰家老人頭疼腦熱了,誰家小孩感冒發燒了,隨叫隨到。

  謝仕發幾乎了解村裏每戶人家的情況。每到年底,他總是拿著一年來行醫的賒賬本子發呆。看著密密麻麻的名字,搖搖頭,拿起筆一個個劃掉……

  謝仕發的醫者仁心,村民們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他當選村支書後,村民説:“‘郎中書記’能治好我們的‘疾病’,也定能治好我們的‘窮病’!”

  都是治“病”,卻大不相同。

  治“疾病”是別人求自己,治“窮病”卻要求別人。

  那段時間,縣裏一些部門辦公室,常有一個人賠著笑臉出現:“領導,我們村裏硬化路面,給點支援吧!”“領導,你們今年有啥扶貧項目不?”

  認識不認識的,他都推門而入。

  一個不好意思向村民要診費的人,卻成了一個“厚臉皮”的人。為了讓全村人過上好日子,謝仕發成了一個無所畏懼的“戰士”。

  2016年春節,外出打工、經商的鄉親們陸續返鄉。謝仕發自掏腰包,在村祠堂擺下酒席。

  “娃娃們上學走的那座橋不安全啊!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別苦了咱娃!”他肝不好卻一桌桌敬酒,一飲而盡。

  村民們看在眼裏,一呼百應……

  心裏裝滿了群眾的“郎中書記”,治好了村民的“疾病”與“窮病”,卻最終沒有治好自己的病。

  躺在病床上,他對前來探望的村民,用微弱的聲音説:“去永豐縣的那條水泥路,我可能沒辦法修通了,對不住大家。那個地方常塌方,大家出行要小心……”

  話音未落,哭聲一片。

  誓言無聲,大愛無形。

  把最後的力氣留給扶貧事業,把最大的不捨獻給生養的土地,把最後的囑託留給接續奮鬥的黨員幹部——誰心裏始終裝著人民,為人民利益頑強戰鬥,誰就是人民群眾心中永遠的英雄!

  (四)信仰的力量

  四川中江,黃繼光的家鄉。

  2018年,一場特大洪災讓當地百姓飽受創傷,眼看洪水就要衝垮公路、沖毀貧困戶的魚塘,又一個“黃繼光”衝了上去。

  只見他一個猛子扎到水中,一分鐘,兩分鐘……浮出水面換口氣又紮下去。

  “徐書記,快上來,危險!”山洪打著猛漩,村民嚇得聲音都變了。

  水裏的人哪肯聽,一潛再潛,奮力撬開水底擋住泄洪洞的石板……確保泄洪順利後,他鑽出水面時,嘴唇發紫、腿直打晃,隨後大病一場。

  徐書記,大名徐將軍,其實原本只是村裏的一個小電工,從小就崇拜老鄉黃繼光,後來被選為村支部書記。

  村民們説,扶貧戰場上,他就是位能徵善戰的“將軍”。

  一條“斷頭路”,四年都沒修好;一座危橋,斷了去鎮裏唯一的路。

  “修!馬上修!”位子都沒“坐熱”,徐將軍就開始向貧困“開戰”。一個“大喇叭”,是他的“衝鋒號”;一輛“電三輪”,是“將軍”的“坐騎”。

  面面相覷的村幹部,搞不清楚一分錢沒有,他怎麼就敢拍板讓大家幹?

  “將軍”皺著眉頭,找包工頭墊資施工,耐著心思勸説大家捐錢。胖胖的身體撐滿駕駛室,上坡時“電三輪”爬不動,急得他下來推著走。

  可不曾想,修路壓了青苗,有村民堵住挖土機要賠款,好説歹説都不行,徐將軍火了,拿起喇叭,機關槍似的開罵:

  “別光想著自己!這路修好了還不是大家享福,你們不理解可以,為啥子要當潑婦?又不是盤古開天地就有路,都是人修出來的!”

  不知道是被徐將軍的氣勢鎮住了,還是被這番道理説動了,村民們各自散去,再不找茬兒。

  路修好了,短短一年多,村裏貧困村民從158人銳減至12人。而這位“衝鋒陷陣”的將軍,卻被一場突發腦溢血打倒了。

  2018年12月21日中午,他從村辦公室出來,一頭栽倒路旁,再也沒有醒來。

  從中江縣向北100公里,革命老區江油,4月桃花遍野、遊客如織。誰曾想到這裡曾有的貧瘠、落後的另一番景象。

  偏遠的小壩村,自古“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

  村裏有人不認命,對著黨旗發誓:“一定要帶領鄉親們發家致富。”他要將這片貧瘠之地的資源盤活,改變青山的模樣。

  他,就是小壩村黨支部書記青方華。

  接觸過他的人,對他有個共同評價:有本事。

  聽説城裏有人養娃娃魚掙錢,他找到養殖場,塞給看門的200元錢,不但看到了魚塘,還把項目引到村裏來;

  聽説山地適合養羊,他買來肉羊,貧困戶管養,合作社管賣,當年底就實現每只羊700元的收益;

  聽説100多公里外的鄰縣木耳種得好,他腦瓜子又亮起了光,跑去天天堵種植大戶的門,想學技術。晚上沒地兒睡,就鑽進附近山洞一躺,用樹葉當被窩。如此近一個月,終於如願以償。

  沒有人知道,有先天性心臟病的他,是怎麼熬過了那一個個漫漫寒夜……

  鐵打的身體也禁不住這樣的勞累,青方華病倒了。從此左半身部分失去知覺,路都走不穩,跌跌撞撞,他卻更忙了。有時忙熱了,一隻手解開衣釦,卻怎麼都扣不回去。再後來,乾脆不扣了,無論颳風下雨,敞著胸膛。

  有人不明白:“你這麼聰明的腦殼,自己幹早成富翁了,幹嗎整天起早貪黑,給別人作嫁衣裳啊?”

  他嘿嘿一樂,眼一瞇説:“家傳的。”

  2016年,小壩村摘掉貧困村的帽子,成為鄉里首個每人平均收入過萬元的村。

  就在這年的12月20日,在走訪貧困戶路上,青方華父子的車意外墜崖。兒子重傷,而48歲的青方華再也沒有醒來。

  至此,人們才慢慢理解他口中“家傳”的含義。青方華一家幾代,滿門忠魂。

  1935年紅四方面軍在江油與國民黨軍激戰,在這裡建立蘇維埃政權。一個月內,9000江油子弟參加紅軍,其中就有青方華的爺爺楊松山。

  楊松山臨行前將幼子託付給鄰居青家,這孩子就是青方華的父親青文金。楊松山後來在戰場上英勇殉國。青文金長大後,入了黨,曾任村支部書記、鄉長,帶領一方百姓幹了一輩子……

  青方華走了,他的兒子青楊康復後,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青家木屋椽子上,工工整整地刻著一排五角星。青方華曾這樣對兒子説,青楊的“青”,是不忘養育恩;青楊的“楊”,是不忘來時路!

  這就是信仰的力量——

  它穿越時空,歷久彌新,任憑歲月洗禮;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共産黨人前赴後繼,為人民奮鬥終身。

  從西南到西北,我們走過脫貧攻堅戰場,深深地被它所震撼!

  張秀代臨終前,讓兒子找來自己的入黨介紹人。等人趕到時,張秀代已眼睜睜不能吐出一個字。

  “我明白他的心,他就是想告訴我,他這輩子對得起入黨誓詞。”緊握著手,倆人眼中全是淚。

  王新法曾在給妻子的信中剖析自己的內心:“如果入黨是一種信仰的話,那麼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找到比共産主義更值得信仰的信仰。”

  丁永華,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普安鎮陽基村第一書記。生前多次被警告血壓過高,他卻説:“沒有誰不惜命,唯有共産黨人不怕死。”妻子説,他穿的每件衣服上都佩戴有一枚黨徽。

  吳國良,雲南昆明東川區湯丹鎮扶貧辦副主任,2018年4月26日因公殉職。這位“85後”小夥子,生前最喜歡《亮劍》裏的李雲龍,他常説:黨員就要有黨員的樣子!

  ……

  一次次深入的採訪,猶如一場場深入靈魂的洗禮。

  它讓我們看到:信仰,是所有脫貧攻堅戰場上的犧牲者的心靈密碼,是他們共同的精神基因。

  它讓我們堅信:“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

  ……

  清明將至,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高聳入雲。

  這是一個追思懷遠的日子,讓我們從心底獻上心香一瓣,祭奠這些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犧牲的英雄們,為過去,為現在,為將來……

  而告慰他們最好的行動就是,萬眾一心,奮鬥不息,向著實現民族復興偉大夢想的目標奮勇前進!(記者趙承、熊爭艷、姜琳、林暉、劉敏、謝佼、賴星、周楠)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