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空創作 難出佳作
在上海,文化基金會曾為大批藝術家下生活提供了經費。今年年初,上音的葉國輝、趙光等作曲家得到了文化基金的資助,去貴州山村生活了一段時間,回來後大呼“收穫不小”。不過,文化基金的資助涉及到各個文化藝術領域,投入音樂創作的額度有限,今年申請到,不等於明年也能申請到。因此,嘗到采風甜頭的葉國輝身為上音作曲系主任,曾考慮制訂一個形成機制保障的計劃,他説:“上音作曲係的老師,人人都是作曲家,也是上海音樂創作的主力軍。所以,我們在計劃中想為教師們提供經常下生活的保證,但是,計劃沒有被批准,此事只能被擱置。”據悉,上海音協曾組織作曲家到洋山港工地和郊區新農村進行采風,也由於經費有限,只能停留于“蜻蜓點水”或“走馬觀花”的層面,效果並不明顯。
生活是創作源泉,憑空創作肯定不能涌現佳作,因此,陸續有作曲家建議:為鼓勵創作人員扎紮實實地體驗生活,上海應建立“要創作先下生活”的鼓勵機制。
形成機制 積累財富
在音樂創作社會化的今天,在加大對創作的投入力度前提下,通過上海音協,配合文化基金會建立“要創作,先下生活”的機制,可以及時掌握作曲家們的創作動態,根據需求聯繫創作假期,撥放深入生活的經費;還可通過評審、推薦,制訂扶植新人的計劃和佳作獎勵;更可充分利用“上海之春”的平臺,為新作品提供公演的機會。但是,記者在採訪中也聽到這樣的觀點:既然音樂創作已經社會化,國家投入經費讓作曲家體驗生活,完成的作品卻各有所屬,這樣做是否合算?其實,這是一種目光短淺的想法。音樂作品的版權即使歸個人,也只有面向公眾展示才能體現作品價值,所以,作品的增多其實是社會精神財富的積累,得益者還是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