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人民日報》任仲平:文化“為人民”的歷史跨越

時間:2012-05-22 11:07   來源:人民日報

  (五)“人民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最深厚的力量源泉”,“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

  2011年秋天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高揚“為人民”旗幟,做出了《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描繪出新時代文化發展的恢弘藍圖。

  這是文化認識的昇華。如何認識文化,決定了如何對待文化。文化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強大,文化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廣泛。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增進民生幸福、促進社會和諧,文化都是重要內容和衡量指標。認清文化的地位、作用,把握文化的特點、規律,創新文化的體制、機制,是莊嚴的歷史責任,是全新的時代命題,“關係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關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這是文化方略的確立。2010年,胡錦濤明確指出:一定要從戰略高度深刻認識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牢牢把握文化發展主動權。從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到不斷豐富適應人民需求的文化産品;從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到文化産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十七屆六中全會全面吹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集結號。

  這是發展路徑的劃定。通過文化體制改革,激活文化生産力,從根本上破解文化需求和供給之間的矛盾;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通過實施精品戰略和對外開放戰略,不斷提升文化品質和中華文化影響力,開拓文化強國的中國之路。

  十七屆六中全會的召開,鮮明回答了文化改革發展“走什麼路”、“朝著什麼樣的目標邁進”這些具有方向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系統提出了社會主義文化“如何服務大眾”的政黨主張。文化價值觀的弘揚,文化執政力的提升,文化發展觀的飛躍,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在中國文化的發展史上,這是繼延安文藝座談會之後,標定下的又一座里程碑。

  (六)“為人民”是一個宏大的目標,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如果不在“為人民”和“人民”之間建立可靠的聯繫,“為人民”就極可能變成一個浮泛口號。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如何確保社會和文化發展“人民性”的最終實現,始終伴隨著中國共産黨人對社會主義本質的不停追問,伴隨著不同歷史階段中國共産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上下求索。

  面對這個課題,我們有過迷茫,也有過困惑。《決定》的偉大意義就在於,它站在全新的時代高度,深刻總結文化建設的經驗和教訓,彰顯了巨大的理論勇氣:只有最大程度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産力,才能有效實現“為人民服務”的文化目標;只有最大程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才能切實反映社會主義文化的本質要求。

  面對這個課題,我們有過片面的理解,也有過認識的誤區。《決定》的偉大意義就在於,它解放思想衝破觀念禁錮、實事求是面對現實國情、與時俱進推動改革創新,體現了深邃的政治智慧: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産業,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文化需求,從體制上保障文化“為人民大眾服務”,進而在“以人民為中心”的卷軸上徐徐展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瑰麗圖景,中國文化對世界文明的獨特貢獻也將因此熠熠生輝。

  這是共産黨人對文化“如何服務大眾”的時代思考。隨著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文化賴以生存的體制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不同於民主革命時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民群眾通過市場進行文化消費,完成文化選擇,滿足文化需求。完全按照“計劃”進行文化生産,如何滿足群眾的多樣化需求?僅僅依靠“指令”推出文化産品,如何體現人民的主體地位?讓文化走向市場,也就是把文化創造的權利、選擇的權利、評價的權利交給人民。

  “院線制”改革以市場供需倒逼電影業變革,推動中國成為世界第三大電影生産國;人民網等文化單位鳴鑼上市,在資本市場中尋求更多發展資源;新聞出版、文藝院團轉企改制,一批“出版航母”、“演藝巨輪”揚帆起航……實踐證明,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只有通過改革創新,建立起有利於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的體制機制,才能充分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産力,推動文化單位和文化工作者遵循藝術規律,煥發創造活力,更好地貼近群眾、貼近市場,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以政府和市場兩隻手,托舉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共同壯大,達到文化“為人民”的根本目的,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産黨在新的歷史階段關於文化發展理論的偉大創新,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切實解決好“為什麼人”問題的偉大貢獻。

  兩種屬性、兩個效益,雙輪驅動、比翼齊飛,兩手抓、兩手強;正確處理文化事業與文化産業的關係,正確處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係,正確處理“魂”與“體”的關係。《決定》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戰略部署,不僅繼承和弘揚了文藝為人民服務這一《講話》核心思想的本質要求,與《講話》精神一脈相承,更賦予其豐富的時代內涵,實現了文化“為人民”的歷史性跨越。

  從《講話》到《決定》,從革命文藝的雄壯樂曲到文化強國的偉大實踐,從文化喚醒民眾、文化發動民眾到文化服務民眾,“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共産黨找到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編輯:劉承思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