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人民日報》任仲平:文化“為人民”的歷史跨越

時間:2012-05-22 11:07   來源:人民日報

  (三)回憶起歌劇《白毛女》,執筆者之一、詩人賀敬之歸功於延安文藝座談會:“這部歌劇是為人民寫,寫人民,請人民評判。這是《講話》教導我們的精神。”

  的確,如果説最初賀敬之、丁玲等進步知識分子的延安嚮往,只是心中朦朧的追求,那麼,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之後,他們進一步明確了創作活動的使命和方向。無論是《白毛女》還是《太陽照在桑幹河上》,正是與人民結合、為人民放歌,點燃了文藝工作者心底的激情。

  “我們的問題基本上是一個為群眾的問題和一個如何為群眾的問題”,文藝必須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文藝工作者“必須和新的群眾相結合,不能有任何遲疑”……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毛澤東振聾發聵提出的,不僅是文藝工作的基本原則,也是文化發展的基本問題。

  一部中國現當代文化史,就是中國共産黨領導文化發展的歷史,也是共産黨人對文化的認識不斷深化的歷史。而延安文藝座談會的核心詞——人民,正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下中國文化發展的主線;“為人民大眾服務”,也成為我們黨制定文化戰略、領導文化發展的核心。

  70年不懈探索,“為人民”貫穿始終。從“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到強調“我們的文藝屬於人民”;從“社會主義現代化應該有繁榮的經濟,也應該有繁榮的文化”,到“讓人民共用文化發展成果”;從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到“三貼近”原則、“走轉改”精神,在浩蕩前行的歷史長河中,“為人民”的旗幟始終高揚在這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上。

  70年不懈追求,“為人民”書寫史詩。70年文化發展的艱辛探索,30多年改革開放造就的文化成就,近10年文化體制改革激發的文化繁榮,從文藝創作到文化服務,從文化遺産保護到對外文化交流,文化的發展與新中國經濟社會的巨變同步,人民的文化權利不斷發展,公眾的文化生活不斷豐富,“為人民”從理論向實踐的落實,成為現代化的“中國道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70年來,在《講話》精神的指引下,我國文藝發展和文化建設發生了深刻的歷史性變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儘管這篇彪炳史冊的經典文獻,因為歷史條件的局限和時代任務的轉換,其中一些觀點和論述已經不適用於今天,但其所揭示的“文藝與人民”、“文藝與時代”、“文藝與生活”的深刻思想,卻對我國文化事業的繁榮和發展産生了深遠影響,寫下社會主義文化華章的光輝序言。

  (四)恩格斯曾説過,文化植根于“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毛澤東也反覆強調,文藝事業必須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

  從革命黨到執政黨,從硝煙瀰漫的民主革命鬥爭,到熱火朝天的社會主義建設,再到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時期,時代發生了巨大變化。正如《講話》所深刻指出的:“為什麼人服務的問題解決了,接著的問題就是如何去服務。”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讓文化更好地服務於人民大眾?

  國際經驗表明,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達到3000美元時,居民消費進入物質消費和精神文化消費並重時期。由生存型、溫飽型到小康型、享受型,我國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現“井噴”之勢,消費能力增強,鑒賞水準提高,多層次、多形式、多樣性的特點明顯。服務對象的變化,需要我們深思:文化的發展如何與公眾需求對接?

  當經濟改革打破體制堅冰,文化的發展也如水流活。無論是拍攝一部電影還是出版一本圖書,投資回報成為必要考量。市場作為配置資源的重要手段,日益參與到文化産品的生産中來,文化與市場的接軌已成為必然趨勢。生産方式的變化,需要我們深思:文化的發展如何與經濟社會同步?

  美國大片能全球同時首映,社交網路能匯集巨大人群,今天的我們身處一個變平了的世界。無論是出版、影視還是演出,中國都面對著巨大的“文化逆差”。約瑟夫奈曾言,“柏林墻倒塌之前,已被西方的電視和電影鑿得千瘡百孔。”文化的比拼,不僅是經濟的角逐,更有價值的較量。時代環境的變化,需要我們深思:文化的發展如何參與國際競爭?

  中國的發展面臨重要的戰略機遇,“中國號”巨輪正向著更廣闊的未來駛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催人奮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任重道遠。在這崛起的征途上,文化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精神旗幟,必然要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歷史方位的變化,需要我們深思:文化的發展如何定位未來坐標?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站在全新的角度認識文化,才能適應時代的變化、實現文化的發展,進而滿足人民的需求。

編輯:劉承思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