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恰逢二戰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國際文獻《開羅宣言》發表70週年。昨天,“紀念開羅會議70週年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師範大學召開,滬上多位學者圍繞《開羅宣言》重要意義、日本擺脫“戰後體制”的圖謀、如何維護二戰成果等問題展開深入探討。
1943年11月,在二戰初露勝利曙光之際,中、美、英首腦在埃及舉行開羅會議併發表了著名的《開羅宣言》。該《宣言》明確要求日本歸還“以武力或貪慾所攫取的”中國領土和其他國家領土,成為戰後處理日本相關問題、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國際法準則。
然而,在過去的70年裏,日本右翼政客對基於《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報》等文獻形成的“戰後體制”一直耿耿於懷,始終沒有放棄擺脫這一體制的圖謀。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李秀石指出,戰後以來,日本國內始終存在構建“後戰後國家”的兩條主線。其一,否定歷史、否定《開羅宣言》精神的思想主線。它從潛流發展到洶湧逆流是一個長期演化、漸進積累的過程,並不是從安倍上臺才有。日本右翼一直通過肯定侵略戰爭、篡改教科書、參拜靖國神社、出版右翼書籍等舉動在日本輿論和社會中逐漸滲透並擴大影響,並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正式集結成有組織的力量。其二,擺脫戰後國際秩序、建立“後戰後國家體制”的制度主線。修憲主張由來已久,早在安倍外祖父岸信介和外叔祖父佐藤榮作出任首相時,都曾提過修憲主張。安倍只不過繼承了其祖輩的政治抱負。
值得警惕的是,近年來,日本正將擺脫戰後體制與發展海洋戰略相銜接,在其所謂的重建“正常國家”體制過程中,出現了某些軍國主義因素復活的發展趨勢。上海日本學會會長吳寄南指出,無論是釣魚島問題上向中國挑釁,還是推動修憲進程,亦或是近來成立“國安會”、推出特別秘密保護法等,安倍復出再任首相後的所作所為,均表現出赤裸裸的國家主義姿態,其本質都是要否定二戰成果、推翻戰後秩序。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胡令遠指出,日本現在的反常行為有其自然的邏輯起點和發展軌跡,從政治制度上説日本還不是一個現代正常國家,因此它推動修憲是早晚的事。但是,由安倍這樣一個右翼“頭面人物”帶領日本走出戰後體制,又怎能讓世界放心?
多年來,《開羅宣言》都是壓在日本軍國主義頭上的“鎮妖石”,也是亞太地區的“定海神針”,對亞太地區安全與穩定具有深刻和長遠的歷史意義。如今,面對日本的種種挑釁,中國如何維護二戰成果,如何踐行新的鬥爭?與會專家指出,以釣魚島爭端為標誌,中日兩國綜合國力的競爭仍將繼續。我們既要在經濟上爭取更大的發展;也要加強與其他國家的聯合,共同開展國際鬥爭。我們既要重溫歷史,用國際法依據揭示中日釣魚島爭端的本質;也要向世界提出中國的治理理念,參與制定國際規則,用我們的文化力量,為國際體系作積極貢獻。
本次研討會由上海市歷史學會、日本學會聯合主辦,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承辦。
[ 責任編輯:張玲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玲
原稿件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