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協議》,並同意接受《波茨坦公告》。
日本降書中明文規定執行《波茨坦公告》資料圖片
參加波茨坦會議的史達林(左)、杜魯門(中)和丘吉爾。
波茨坦會議舊址
波茨坦會議現場。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國際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丹 普萊西:
《開羅宣言》是結束二戰的一份重要協議,它的一些內容是關於日本的,隨著日本的投降,這份宣言確定了戰爭結束後一些問題該如何解決。因此在今天看來它非常重要,規定了領土邊界等問題。就好像德國和波蘭的領土劃分,這些對於國際秩序是潛在的不穩定因素。但是西方媒體有一些反對的聲音,不承認這些。不過,一直到近年來,日本、美國以及毛澤東領導的中國都認為,《開羅宣言》是停戰的基石。
牛津大學中國中心主任拉納 米特:
在中國的國際關係史當中,開羅會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通過開羅會議和《開羅宣言》,中國作為美國和英國盟國地位正式得到確認。這一結果正是由於中國在之前的四年當中獨立地擔負起了抗擊日本的重任,併為盟國作出突出的貢獻。可以説《開羅宣言》是中國國際地位提升的第一步。而中國通過該宣言也同時獲得了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這一影響至今仍然存在。
美國外交關係史學會委員邁克爾 沙勒:
就我所知,《開羅宣言》通知日本,它必須為投降作好準備,宣言描述了日本必須歸還所掠奪領土的大致輪廓。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時,作為投降條件的一部分,日本承認並接受《開羅宣言》,承諾放棄自1895年以來所有掠奪的領土。今天日本有些民族主義者對此提出質疑,但是我不認為在這個問題上存在任何模糊或者有歧義的地方。
[ 責任編輯:尹賽楠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尹賽楠
原稿件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