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走進中國城市基層黨組織:服務能力就是執政能力

時間:2011-05-20 15:46   來源:人民日報

  越來越多的“單位人”轉為“社會人”進入社區;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住宅高樓雨後春筍般崛起,有的一棟樓的住戶比一個村還多,一個社區比一個鄉鎮的人口還多。

  面對新形勢新挑戰,城市基層黨組織如何增強滲透力與影響力,實現對新經濟組織、新的人口聚集區的有效覆蓋?如何轉變工作與管理方式,提高自身整合資源的能力、組織動員的能力,實現凝聚力全覆蓋?近日,本報記者在上海、天津、重慶、江蘇、廣東、廣西、江蘇、貴州等地進行了調研。

  無論社區怎樣變化,黨組織總是聚合各方力量與資源的旗幟

  “三緣”黨支部是重慶市巴南區魚洞街道化龍橋社區創新黨組織設置模式的代表。按照黨員興趣愛好相同相近、從事職業相同相似、居住地點相近相鄰的原則,化龍橋社區建立了“趣緣、業緣、地緣”黨組織,黨員以填寫意願表方式選擇黨組織,以無候選人直選方式選出“三緣”黨支部委員。社區黨委書記蔣惠介紹,社區共有382名黨員,目前已組建“三緣”黨支部15個,其中“趣緣”黨支部9個、“業緣”黨支部4個、“地緣”黨支部2個,實現了社區全覆蓋和黨員全包含。

  化龍橋社區黨委“太極拳趣緣”支部書記鄭孝元説,各“趣緣”支部不僅發揮特長組織群眾開展文體活動,還利用活動契機做群眾工作,了解群眾困難,幫助協調解決。“棋藝趣緣”黨支部張有寬在活動中了解到某小區沒有物管給群眾帶來不便,便牽頭成立了業主委員會,先後17次到有關部門辦手續,終於解決了居民反映的問題。

  “拓面提質”,這是各地“趕考”城市基層黨建中閃現的高頻詞。

  比起以前的火車頭式帶頭人,上海市寶山區友誼路街道寶林五村社區黨支部書記郭長春自喻“動車組”書記,“每個黨員、每個部門的能量都釋放出來,才能充分帶動群眾合力向前。”她利用小區共建單位多的特點,通過黨建聯建,有效整合社區資源,幫助居民解決了一些長期存在的難題。

  中山路是無錫市最繁華的中心路段,覆蓋10個社區,雲集520多家商場、酒店、公司。這裡飄揚著42面鮮艷的黨旗,42個黨組織分屬不同的條線。

  作為中山路所在的崇安寺街道黨工委書記,陳建平一度有力使不上:“要了解轄區企業經營狀況,常常是到府跑了好幾趟,人家還愛理不理的。”

  2004年9月7日,崇安寺街道召開了首次社區黨建聯席會會議,中山路區域性“大黨建”由此破題運作。最初僅有40多家單位參加的社區黨建聯席會議,如今已發展到120多個成員。

  “中山路‘大黨建’實現了四大轉變。”陳建平説,“黨建工作的體系由垂直型向縱橫交錯轉變,黨建工作的力量由單兵作戰向集團軍群轉變,黨建工作的資源由一家所有向資源共用轉變,黨建工作的方式由注重管理向突出服務轉變。”

  城市的基石在街道、在里弄,在廣大市民居住的社區。無論經濟社會發生怎樣廣泛而深刻的變化,黨組織總是高高飄揚的旗幟,聚合各方力量與資源,以熱情、理想和創造力,服務群眾、凝聚人心、優化管理、維護穩定。

  深圳市羅湖區戶籍人口僅41.5萬,流動人口則近80萬,多數聚居“城中村”形成“同鄉村”。如何引導流動人口有序融入羅湖城市化進程?

  “同鄉村”黨建成為羅湖流動人口管理新機制的切入點。以全區已建立的11個“同鄉村”外來務工人員流動黨員支部為紐帶,羅湖區積極引導老鄉參與到社區治安、計生、城管、調解、維穩、應急等各項工作中,使“同鄉村”黨組織成為社區治理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

  “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5月13日早晨,廣西南寧市房地産項目最為集中的新興社區——鳳嶺北社區黨支部樓下又飄來了悠揚的歌聲。這是社區歌舞團正在排練大型舞蹈組歌《光輝的時代》。

  “這是我們社區為迎接建黨90週年準備的,是社區文藝晚會的主打節目。”社區歌舞團團長、有著57年黨齡的老黨員唐世蘇介紹説,到時候社區的農民工將會組成一支特別的“方塊隊”,與觀眾進行互動表演。

  鳳嶺北社區轄區內,陸續在建的房地産項目有近20個,流動人口近5000人。面對這樣一支隊伍,社區基層黨組織該如何發揮作用?

  鳳嶺北社區黨支部副書記王林亭説,主要是“宣傳+服務”,通過共同開展系列活動進行互動,拉近與農民工朋友們的距離。“比如每年至少2次的‘工地黨旗飄,關愛進工棚’活動,我們已經堅持了3年。”

  “看到這些年黨員幹部奔波辛勞,我們也應該為社區盡一份責任”——感動於黨員的先鋒模範行為,駐上海市嘉定區真新街道的企業曹安置業公司組建起一支50人的志願隊伍。定人定崗、定時定責,他們在11個主要道口和6個公交站點志願服務,一幹就是一年。感染力和凝聚力漣漪般擴大,目前街道大大小小志願者隊伍不下幾十支,常規力量達到3000人以上。

  做深做細服務群眾工作,讓“民得實惠,黨得民心”

  多年前的一場大火,燒掉了貴州省貴陽市小河區清浦社區居民馮琪的所有證件,為了補辦證件,他多次往返于派出所、街道、工作單位等部門,甚至還要在貴陽和武漢老家兩地奔波。最令他頭疼的是補辦獨生子女證,折騰了近5年也沒辦下來。

  2010年5月,新成立不久的清浦社區黨委獲悉情況後,主動到府服務,手續備齊上交後的第二天,獨子證就送到了老馮手上。

  感謝之餘,馮琪感慨地説:“原來還在擔心辦事處撤銷了,居委會也不蓋章了,我們要辦點事該找誰啊?如今社區黨委主動到府分憂解難,我們心裏可踏實了。”

  老馮所説的辦事處被撤銷,緣于去年初貴陽市試點城市基層管理體制改革,減少管理層級,變市、區、街道、社區四級管理為市、區、社區三級管理。

  街道黨工委和街道辦事處在改革中撤銷,社區黨委、社區委員會或居民議事會、社區服務中心應運而生。社區黨委“輕裝上陣”,直面群眾,服務群眾。

  新型社區將原街道辦事處經濟工作職責“還”給政府職能部門,只承擔民政、計生、衛生等各類事務性公共服務,居委會推行“居政分離”,行政職能全部“剝離”給新型社區,主要從事公益服務等活動。社區重點打造“15分鐘社區服務圈”,儘量讓群眾少跑路或不跑冤枉路,讓黨和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務“一竿子插到底”。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