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  >   最新報道  >   正文

專家:民企發展之路—勇敢走出去 提升靠自己

2013年04月07日 10:18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政府如何為民營企業發展創造更好條件?全球經濟轉型背景下民營企業如何有所作為?民間投資更青睞哪些領域?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期間,參加民營企業家圓桌會議的40多位來自政府、企業和學界的嘉賓熱議上述話題。

  “放手、放手、再放手”

  “政府支援民營企業發展,總的來講就是要放手、放手、再放手!”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張維迎發出強烈呼籲。

  中國民營企業聯合會會長保育鈞認為,當前民營企業發展仍面臨四大難題:市場準入、稅費負擔、融資困難和權益保障。“而且根據我們調研,侵犯民間投資主體主要是權力部門,民營企業很無奈,也很困惑。”

  張維迎表示,政府監管必須透明化、法制化,對所有企業一律平等對待,不能因某些企業的特殊身份而特殊對待,進而對另一些企業進行歧視。

  他特別提醒,政府一要改變心態、改變意識。“投資是企業家的事,不是政府的事。我們無法相信政府官員比企業家判斷得更準確,更何況政府官員本身不擔當任何風險。”

  佛山市委書記李貽偉表示,政府需要做的是建立一個平臺機制,讓所有企業的問題都能在這裡得到公平處理,這才是政府對民營企業最大的支援。

  “固定資産投資只能也必須依靠民間投資”

  “去年全國固定資産投資37萬億元,如果投資增長是18%,那就接近44萬億元;去年民間資本投資佔到全國固定資産投資的62.1%,如果今年不超過70%的話,GDP增長7.5%的目標就可能完不成。”保育鈞認為,政府的公共財政應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應該再充當投資主體;國有資本的投資要用於關係國家安全的領域和行業,不應該在一般競爭性領域進行大規模投資。“固定資産投資只能也必須依靠民間投資。”

  但是錢往哪投?投去幹什麼?“未來三年民營企業國內和海外投資大有作為的行業是什麼?”會議主持人、德勤中國全國客戶與市場戰略主管合夥人陳建明提出了兩道選擇題。

  結果顯示,“科技、電信與傳媒”是嘉賓認為國內最具潛力的投資行業,“消費品”和“醫療”並列第二;海外投資方面,得票最高的是“現代農業”,其次是“海外房地産”。

  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創始合夥人沈南鵬則認為,面對國企、外企競爭,民企可以找到差異化的方法實現共同成長。“比如金融行業,地方小金融成長非常快,小額擔保、租賃等方面民營企業有很多可為的地方;在三四線城市基礎建設、保障房建設方面,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完全有可為之處;即使是能源行業,民營企業也可以在走出去當中找到自己的機會。”

  有了合適的“鞋”還可以買新“鞋”

  德勤中國首席執行官盧伯卿在會上公佈了一組數據:2012年民營企業海外並購規模約佔全國總量的十分之一,並購數量上民營企業已佔到62%。

  “民營企業海外並購日趨活躍,規模日益增加,尤其是規模較大的並購案已經屢屢出現,並購目標也從早期的獲取技術、立足國內市場,逐漸轉變為品牌拓展、取得海外銷售渠道和獲取當地市場。”盧伯卿説。

  民營企業海外並購的步伐加快,但同時面臨的挑戰也在不斷增加。現場調查揭示,近半數的嘉賓認為民營企業“走出去”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對投資地法律環境和商業文化不熟悉”;其次是“並購後整合能力欠缺”。此外,“目標企業對中國企業持續運營能力不信任”“融資渠道狹窄”“政府投資審批流程複雜、時間長”也被認為是民營企業“走出去”面臨的重大挑戰。

  “鞋合適不合適,只有自己的腳知道;但是你買了一雙適合的鞋,不等於不想買新鞋。”對於民營企業“走出去”,中央匯金投資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李劍閣認為,民營企業要根據自己的産業和行業特點,先把國內事情做好。“適合‘走出去’的民營企業就‘走出去’,暫時不具備條件的也要有國際視野。”

  “不能用宏觀環境掩蓋自身弱點”

  “近些年社會輿論為民營企業做了不少呼籲,希望政府改善宏觀調控,為民營經濟創造平等發展機會。但千萬不能用宏觀環境掩蓋民營企業自身的弱點和問題。”保育鈞説。

  他認為,民營企業“普遍不太會商業模式創新,只會打價格戰,自相殘殺,一地雞毛,很慘”。“當務之急,就是能否突破單打獨鬥的傳統發展模式,走聯合發展或兼併重組之路。”

  保育鈞還表示,面對國際國內日益激烈的競爭局面、動輒幾億幾十億的投資項目和日新月異的科技新成果新産品,僅靠一己之力,靠創業之初的“父子兵”“親兄弟”式的管理是難以應對的。

  據統計,全國現有民營企業1085萬戶,但按現代企業制度組建的股份制公司還不到4萬家,98%以上的企業股權結構單一;平均每戶註冊資金300萬元左右,實力有限。“但産權明晰是民營企業最大的優勢,發展動力強勁,這為突破産權封閉的束縛實現抱團取暖,實現由小老闆、大老闆向企業家轉變提供了條件。”保育鈞説。(新華社記者何宗渝、羅宇凡、王存福)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