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兩會三大觀察點

時間:2010-12-24 15:31   來源:華夏經緯網

  兩岸兩會于本月21日在臺北隆重舉行,並簽署了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由於此事攸關兩岸同胞的切身利益,因此倍受各界關注。縱觀本次兩岸兩會舉辦的整個過程,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觀察:

  一、兩會協商是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的重要途徑

  從2008年以來,海峽兩岸的海協會和海基會在短短的兩年半時間裏,共同簽署了十四項協議,達成兩項共識。這些成就可謂是空前的。一方面,兩岸之間之所以能夠取得這些成就,原因在於兩岸互信基礎即九二共識再次確立以及兩岸關係的緩和和改善;另一方面,也説明兩岸兩會協商的模式是當前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途徑。

  事實上,兩年多來,兩會協商及其成果為兩岸和平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2010年頭十個月,兩岸之間的貿易總額已經達到1186.8億美元,同比已經增長41.9%,臺灣同胞到大陸的人數是428萬人,同比增長4.75%,大陸同胞到臺灣有132萬人次,同比增長73.68%。這些兩岸交流合作的成果都是在兩岸兩會的直接推動下取得的。

  二、未來兩會協商將更趨向靈活、內容更加廣泛

  第一,此次兩岸兩會簽署的《海峽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超出了以往純粹經濟議題的範疇,説明過去兩年多來,兩岸兩會本著“先經後政,先易後難”的協商原則,從優先解決兩岸經濟、人員交流中的一些制度性障礙入手,到此次解決廣泛涉及到兩岸民生議題的重大事項,兩會協商的議題在拓展、內容更廣泛。這也充分説明兩岸兩會協商是本著對兩岸人民有利的原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趨勢符合兩岸同胞的期待。

  第二、此次兩岸兩會最終只簽署了一項協議,即《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而備受各方關注的“兩岸投資保障協議”,由於部分條文的困難度較高、牽涉內容也較廣、所涉議題也較複雜,包括定義、投資待遇、匯總、徵稅、實質賠償及爭端解決等方面,都需要兩岸再花一段時間好好討論溝通,以便為兩岸投資者提供更為完善更為有效的投資保障,因而並沒有簽署,而是以階段性共識的方式對外公佈協商進展和成果,這説明兩岸兩會協商更加理性務實,處置協商的方式更加智慧靈活,而不會為簽而簽。

  未來兩會協商儘管仍然會按照議題的模式來進行,兩岸兩會繼續維持一年兩次,輪流舉辦的模式仍然有其現實必要性,以維持兩會商談的制度化,這對於增強兩岸雙方的信心,鞏固和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具有重要的正面意義。但兩岸關係已進入了大交流大合作局面,兩岸需要處理的事情很多,預計兩岸兩會協商將更趨靈活,例如包括兩會舉辦的時間、地點會採取保持彈性的原則。

  三、多種因素促使民進黨及綠營“抗爭”力道減弱

  兩岸兩會再度回到臺北圓山飯店舉行,兩年時間卻改變了很多事情。對此次兩會商談,民進黨及綠營勢力沒有再發動大規模的“抗議”。民進黨中央甚至將“獨派”抗爭定位為民間聲音。民進黨及綠營抗爭力道的大為減弱有其主客觀因素,具體而言,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勢已經確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讓臺灣民眾蒙受越來越多的現實利益,因而越來越深入民心,民進黨及“獨派”政治勢力阻撓兩岸交流越來越不得人心。這是民進黨及綠營勢力不敢再發動大規模所謂“抗議”的根本原因。

  其次,此次兩岸兩會由於只簽訂了一項甚為專業的醫藥衛生協議,民進黨及綠營勢力即使想反對也師出無名。兩岸兩會此次簽署的“醫藥衛生合作協議”,其內涵包含傳染病防治、醫藥品安全與管理研發、中藥材的管理研究等等,這些直接涉及到兩岸民眾的健康問題,是對臺灣民眾完全有利的事情,民進黨及綠營政治勢力也無法反對。

  最後,民進黨及綠營勢力在此次減弱抗爭力道,當然有其政治考量的意涵在內。在剛剛結束的“五都”選舉中,民進黨雖然在席次上沒有什麼大的斬獲,但在“五都”的總得票數上卻大贏執政黨國民黨40萬票,而且在“五都”市議員席次部分,民進黨也與國民黨平分秋色。民進黨士氣的極大回升,無疑使民進黨對2012年大選充滿極大的期待,但由於兩岸關係始終是民進黨的軟肋之處,民進黨為了能夠爭取到理性中間選民的支援和信任,必然會在兩岸政策方面適度調整。而此次兩岸兩會在臺北上演,無疑為民進黨調整大陸政策提供了舞臺和空間。民進黨希望通過在此次的柔性姿態,來達到爭取中間選民的目的。

  當然,對於民進黨而言,在兩岸兩會上降低對抗姿態,如果僅僅是從2012年選舉爭取中間選民的考量出發,這是短視的。民進黨應該看到兩岸關係這兩年來所呈現的實際變化,理應順從兩岸主流民意,真正調整兩岸政策,從反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破壞力量轉變為支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面力量。

  而民進黨及綠營勢力“抗爭”力道越來越弱也告訴人們,要更有信心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只要把兩岸交流的事情做好,只要把兩岸兩會所達成的協議落實好執行好,就能夠獲得更多的臺灣民眾的支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架構就更為穩固。(本文作者為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所副所長)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