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又到人間5月天。陽光穿透神州,輝映四川,照耀著北川、青川、汶川、什邡、綿竹、都江堰……光影灑在一幢幢挺立地新農房、新學校、新醫院、新園區,融化在人們幸福的笑容裏,激起一池春水,醉了一地春光。
淚水、傷痛、糾結伴著的撕心裂肺,在3年的時光洗禮中已漸漸淡去。鳳凰涅槃,從悲壯走向豪邁,四川沒有倒下,四川堅強地站起來了。在恢復重建的3年中,淚水伴隨著歡笑,痛苦孕育著堅強,産業振興的“四川時間”裏,有一群人、有一種精神、有一種力量我們不能忘記。
這群人叫四川工業人,從震中映秀的阿壩鋁廠,到綿遠河畔的東方汽輪機廠;從上游採礦的清平磷礦到製造電漿電視的四川長虹……10849戶受災工業企業在3年裏堅強重建,涅槃重生。
用意志創造奇跡
掩埋好親人的遺體,眼中含著熱淚,東汽工人站在工廠的廢墟上,舉起右手,莊嚴宣誓“開工”…… 少有的遭遇和處境,少有的困難和考驗,少有的壓力和責任,考驗著四川工業戰線的全體將士。
我們不能忘卻,2008年5月12日14點28分。中國大西南腹地的四川山崩地裂,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摧毀了四川的村莊、小鎮,數萬人瞬間罹難。同時被摧毀的還有四川的發展之基工業。綿竹漢旺工廠的時鐘,永遠停滯在這一刻,它要永遠見證四川工業遭受重創的瞬間。
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共有10849戶工業企業受災,工業經濟損失達到1823億元。從阿壩到雅安、成都,從廣元到綿陽、德陽,約佔全省工業經濟總量一半的經濟走廊上,工業經濟損失達1760億元,佔全省工業損失的96.5%。汶川、北川、綿竹、什邡、青川、茂縣、安縣、都江堰、平武、彭州等10個受災極重縣(市)工業經濟損失達888億元;東方汽輪機廠漢旺總部慘遭摧毀,十里東汽成為一片廢墟,阿壩鋁廠被夷為平地,劍南春原酒灑了近10里……災區,近2500戶規模以上企業陷入巨大的悲痛和絕望中。
全省各項工業指標垂直下滑,觸目驚心。一直實施“工業強省”戰略並取得輝煌成績的四川,工業告急!
“任何困難都壓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
“任何困難也難不倒四川工業人。”
在東汽,工人們掩埋好親人的遺體,含著熱淚,強忍悲痛,站在工廠的廢墟前莊重宣誓,“開工”成為他們唯一的信念。震後第3天就參加招標會拿下3億多元的訂單,震後第7天就開始搶修設備,震後不到一個月漢旺基地就在余震中恢復生産……“泰山壓頂不彎腰”的東汽精神在災難中熠熠生輝。
阿壩鋁廠,距離震中最近,損失亦慘重:110台300噸的電解槽原地沉入地下,5台變壓器全部受損。工人們用手刨,用肩挑,用機器挖,夜以繼日地搶救機器設備。他們打破了專家認定至少兩年才能恢復生産的論斷,重新開工僅用了7個月,創造了世界電解鋁行業的奇跡。
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地震在四川經濟史上劃下一道令人心悸的下滑線。GDP、工業利潤、就業、消費等方面都急劇下滑。當年上半年,大型企業虧損嚴重,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盈利水準同比下降69.4%,工業利潤近幾年來出現首次下降。“少有的遭遇和處境,少有的困難和考驗,少有的壓力和責任”,考驗著四川工業戰線的全體將士。在省委九屆五次全會上,省委書記劉奇葆指出,當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前所未有,任務非常繁重艱巨。
“如何拽住經濟下行列車”成為當時四川省委、省政府以及相關部門一道嚴峻的課題。按照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的安排部署,我省在震後的第15天,省政府就組織召開了各市(州)、省直有關部門參加的四川工業災後恢復生産座談會,詳細了解全省工業受災情況和恢復生産存在的主要問題,明確我省工業災後恢復生産總的思路和要求,以推動全省抗震救災工作深入開展。
2008年7月,省委九屆五次全會上,四川喊響了“兩個堅持”:堅持省委九屆四次全會重大部署和奮鬥目標不改變,堅持實現全省年度主要目標任務的決心不動搖。一個月後,在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專題培訓班開班儀式上,劉奇葆提出“兩個加快”:加快建設災後美好新家園,加快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此次會議為此後3年四川的經濟發展落子定調。全省堅持以“兩個加快”為目標,堅定不移地貫徹實施災後重建規劃,將重建工作逐步推向深入。
決策決定成敗
規劃是關鍵,既定目標不變,不動搖。2008年底,一條漂亮的“V”型反轉曲線呈現在四川工業的統計表上,在金融危機和地震雙重打擊下,夾縫中生存的四川工業率全國之先觸底回升。四川工業人創造出“止滑回升、加快發展”的偉大奇跡。
地震重創了四川工業,但摧不毀四川工業人災後恢復重建的決心。地震當月,省委、省政府就迅速啟動了災後重建規劃的編制工作,並將以工業為重點的生産力佈局和結構調整規劃列為專項規劃。
2000多戶企業現場調研,60多位國家級專家反覆討論修改,《四川汶川地震災區工業生産力佈局和産業結構調整規劃》很快出爐。工業恢復重建步驟在規劃中路徑清晰,準備階段、全面建設啟動階段、發展提升階段的三步走戰略成為四川工業崛起的指南。
與此同時,按照國家和省上規劃的總體要求,成都、綿陽、德陽、廣元、雅安等市州的工業恢復重建規劃也紛紛出臺。
在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三年重建任務兩年基本完成”後,我省災區工業進入發展振興的新階段。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迅速出臺了《關於促進汶川地震災區産業發展的意見》,為災區産業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災區盡力挽回損失,非災區盡力多作貢獻”。為落實好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省經信委第一時間組織召開4個片區(成德綿、川南、川東北、川西)會議,有針對性地分類指導和組織企業恢復生産,要求除6個重災市(州)、涼山、甘孜外的其他13個市(州),當年工業增速增加1個百分點,確保全省年度主要目標任務不改變、不動搖。
全省工業要恢復生産加快發展,要素保障必不可少。在省經信委的主持下,要素保障座談會、災後重建物資保障生産企業調度會,裝備製造業産業結構調整工作會陸續召開,推進著災區産業結構向高端調整。
“止滑回升、加快發展”成為這一時期四川工業發展的主旋律。
2008年底,一條漂亮的“V”型反轉曲線呈現在四川工業的統計表上,在地震和金融危機的雙重打擊下,夾縫中生存的四川工業率全國之先觸底回升。
2008年當年,四川工業增加值為4939.3億元;震後一年,2009年增加到5678.3億元,增長了19%,增速比上年提高3.4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3.3%;2010年繼續增加到7326.4億元,增長22.9%,比上年提高3.9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4%。
這是怎樣的一種精神,這是怎樣的一種信念,又是怎樣的一種力量?
四川工業人集體作答:這就是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這就是崛起于危難的堅強信念。
千日奮戰實現新跨越
從2009年的“止滑提速,加快發展”,到2010年的“鞏固回升,加快發展”,再到2011年“高位求進,加快發展”,“加快發展”的工業發展基調貫穿始終。震後的四川,持續不斷向外界傳遞出一個強烈信號“加快發展”。
“危中見機,危中搶機。”地震打破了産業結構循序漸進調整的常態,卻給四川帶來了實施産業轉型升級和結構優化的巨大機遇。
産業重建不是簡單的恢復重建,而是要在重建中推進産業結構調整,優化産業佈局,依託區域比較優勢,構築災區産業發展新體系。
原地“起立”,發展“起跳”。
東汽,從綿遠河畔的10里長廊,搬到了成綿高速路旁。10平方公里的廠房巍然矗立,在短短的一年重建時間裏,遷建成了一個現代化的、世界一流的生産基地。去年東汽工業生産總值達到200億元,超過震前一倍,形成風電、核電、火電、水電等“五電”並舉的格局。
阿壩鋁廠在映秀崛起。生産規模由過去的1.8萬噸增至20萬噸,産值超30億元,增長10倍有餘。不僅生産得以恢復,還以重建為契機,借勢推動技術升級,産能擴張,創造了生産經營的新高。
3年來,災區産業發展的層級和水準全面提升,特色優勢産業發展成績喜人。
成都市電子資訊和汽車製造兩個優勢産業實現井噴式增長,2010年工業增加值增速分別達到42.1%和24.3%,引入了德州儀器、富士康、戴爾、仁寶、緯創、聯想、一汽大眾、一汽豐田等一大批著名企業,總投資額超過1000億元。
德陽市裝備製造産業地位更加凸顯。目前,全國60%的核電産品、40%的水電機組、30%的火電機組和汽輪機、50%的大型軋鋼設備和大型電站鑄鍛件都由德陽生産,發電設備産量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
綿陽市“六大産業”(電子資訊汽車及零部件製造、冶金機械、材料、化工、食品産業)發展迅猛,2010年共實現工業産值1229億元,同比增長34.7%,佔全市工業總産值的91.5%。
廣元、雅安、阿壩3市(州)“7+3”産業高速發展,廣元、雅安2010年“7+3”産業增速均高於當地工業增速近10個百分點。
3年來,災區工業在艱難中奮力崛起。特別是近一年來,前期恢復重建所積累的發展勢能陸續釋放,各項主要指標逐步超過全省平均水準,災區工業全面進入發展振興階段。
總量躍升。2010年,成都、德陽、綿陽、廣元、雅安和阿壩6個重災市(州)工業增加值總計達到2706億元,是2008年的1.37倍,是2007年的1.69倍。
比重提升。6個重災市(州)工業增加值佔全省工業的比重由2008年的40.1%上升到2010年的41.8%,增加1.7個百分點。
效益攀升。6個重災市(州)工業利稅總額由2007年的528億元提高到2010年的1079億元,同比增加104.3%。
3年裏,災區工業面對複雜的外部經濟環境、薄弱的發展基礎、特殊的政策機遇等客觀形勢,在資金分配、要素保障、政策創新等方面進行了努力探索和大膽創新,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産業重建模式,其基本經驗是規劃引領,主攻方向是産業升級,主要抓手是項目推進,依託載體是園區佈局,保障手段是要素協調,成為四川抗擊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
産業升級 佈局調優
“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在黨中央、國務院,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各援建省市的積極支援下,四川工業三年實現“再生性”跨越,為共和國工業史寫下了壯麗的詩篇。
為儘快恢復災區經濟的“造血”功能,促進災區工業再生性、跨越性發展,四川省委、省政府一手抓抗震救災,一手抓恢復重建,災區工業迅速踏上佈局優化、結構調整、總量增大、效益增強的恢復重建、發展振興之路。
“要把恢復重建與優化經濟佈局結合起來,要把恢復重建與轉變發展方式結合起來。”
三年的災後重建過程就是四川經濟佈局調整修正的過程、産業結構持續優化的過程、發展方式不斷轉變的過程。關聯産業向園區集中,關聯園區實現集群發展,關聯集群構建成特色産業帶,原有按行政區域的規劃佈局被打破,發展空間佈局得到優化。落後産能被淘汰,優勢産業得到更大支援,傳統産業找到新出路,新興産業找到新舞臺,原有低層次、低效益的産業結構得到大幅度優化提升。
隨著東汽生産基地、龍蟒金紅石型鈦白粉8改14技改工程、川渝中煙綿陽分廠、雙匯食品工業園、海螺水泥(一期)、中鋼川炭石墨電極一期等項目竣工投産,長虹PDP、九洲LED、攀長鋼災後新區、二重8萬噸模鍛壓機建設項目、川渝中煙長城雪茄煙廠易地技術改造項目、能士智慧港、元泰達泡沫鋁等一批重點項目的加快建設,一批見效快、帶動強、前景好的重點技術改造項目形成關聯度高、價值鏈長、效益好的産業發展新格局,提升了四川産業整體規模與綜合競爭力。
阿壩工業格局大調整就是經典案例。汶川水磨工業集中區“騰籠換鳥”,工業企業北移至茂縣,聚集在茂縣土門迴圈經濟發展區等園區,還與成都市共建成都-阿壩工業園區,發展“外聯”經濟。
2009年3月31日,重災區省級以上開發區新設工作啟動,不管是單個項目,還是整個産業鏈都向園區集中和延伸。到2010年底,成都、德陽、綿陽、廣元産業園區集中度均達到70%左右,高於全省平均水準15個百分點以上,全省僅有的2個千億園區、7個500億園區中的5個、41個100億園區中的14個都在災區。全省8個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産業示範基地,災區有6個成都 電子資訊、成都 汽車産業、綿陽 數字視聽、綿陽 軍民結合、德陽 裝備製造和廣元 軍民結合。
關聯園區進一步集聚,實現集群發展。以綿陽為例,隨著電子資訊、食品及生物醫藥、冶金機械、汽車及零部件、材料及新能源和化工環保“2+4”特色優勢産業向園區集中,以科技城為核心,綿江平、綿安北、綿三、綿鹽、綿梓四大産業帶的整體佈局也隨之形成,一帶一産業,災區空間佈局調整之輪,帶動全省經濟空間佈局調整之輪迅速轉動起來。原有行政區域被打破,經濟社會要素在更大範圍內實現最優化配置。
成綿樂廣遂電子資訊産業帶、成德資自宜瀘裝備製造産業帶、成德綿南資汽車産業帶、攀西釩鈦稀土産業帶、成樂眉雅綿硅産業帶、川南沿江重化工産業帶、川東北天然氣化工産業帶、成遂南達紡織服裝鞋業産業帶等各具特色的産業集中帶逐漸形成,我省經濟版圖實現重構。
清潔技術與能源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新型産業已初具規模,傳統優勢産業正在向戰略性新興産業轉型。高耗能、化工非金屬礦物製品、黑色金屬冶煉等行業在四川經濟中的比重持續下降,電子資訊、通訊、食品飲料等行業的比重持續上升,萬元GDP能耗持續下降……
地區間,受災市州間積極開展産業合作,“成都-阿壩工業集中發展區”在成都金堂順利建成,為落後地區與發達地區的交流合作、發展“飛地”經濟探索出一條新路。
在黨中央、國務院,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各援建省市的積極支援下,四川工業三年實現“再生性”跨越,走出了一條脫胎換骨的轉型升級之路。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輸血”與“造血”並舉,我們看到了對口援建與區域合作互動的新趨勢。今天,四川的成績不光是我們自己的,感謝來自全國各省市地區的幫助,讓我們在援建中互動,在互動中共建共用這份成績。
對口幫扶援建中,“輸血”與“造血”並重,變對口援建為對口合作,災區築起了一個又一個“跳起摸高”的平臺。
在安縣版圖上,新建的8平方公里的工業園區板塊形似一艘巨大輪船,這艘“船”比震前的花荄工業開發區足足大了3倍。遼寧援建者以老工業基地的大手筆,用15億元在安縣開建“華晨汽車及發動機零部件工業園”項目,而這相當於過去17年安縣招商引資總額,給安縣帶來50萬台(套)零部件生産能力以及超100億元的年産值,並將帶動就業5000余人。
江蘇永大科技集團、天奇物流公司、無錫永新特種金屬公司……在漢旺無錫工業園,一批批江蘇企業先後落戶。對口援建變對口合作,和援建省市共建工業園區,搭建共同發展平臺,成為災區産業重建新模式。“要為綿竹留下一台永不停歇的"發動機"。”江蘇省對口支援指揮部常務副總指揮李亞平這樣説。“輸血”與“造血”並舉,我們看到了對口支援與産業轉移互動的新趨勢。在國內東西部産業轉移的大背景下,對口支援機制激發了大批東部企業投資災後重建的熱情。各對口支援省市已在四川著力打造18個工業園區。在汶川,廣東省著力提高災區長遠發展能力,務求産業轉移取得最大效益和最好效果,充分發揮當地在産業發展中的比較優勢,讓優勢企業對接特色産業。在都江堰,上海市採取滾動實施的辦法推進援建項目,根據都江堰市資源和生態特色,堅持用“總部經濟”幫助都江堰完成産業升級。在北川,山東省圍繞再造一個新北川的目標,努力建設一個現代化、生態型新縣城。在青川,在綿竹,在什邡,在漢源,在對口援建的每一個工業園區,到處都可以看到“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經濟區先進的發展理念和管理模式,到處都可以看到産業轉移的豐碩成果。
省際間,變對口援建為對口合作,我省與18個援建省(市)形成優勢互補、互利互惠的雙贏格局。北京、什邡成功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促使北汽福田專用車項目落戶什邡。江蘇、綿竹共同投資10億余元建設江蘇工業園,成為綿竹工業園區建設史上投資規模最大的項目。山東、遼寧、河北、河南4省分別建立起“安縣-遼寧産業園”、“北川-山東産業園”、“江油-河南産業園”、“平武-河北(飛地)産業園”4個對口援建園區,成為新一輪開放合作的重要平臺。截至目前,4園共計入園企業58戶,總投資50億元,預計將形成300億元以上的産值規模,成為援建省(市)産業轉移的重要輸出平臺和當地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
化危為機 跨越發展
災後重建“3年目標任務兩年基本完成”已取得決定性勝利,我們進入了“五年發展振興”和“10年全面小康”的後重建時代。此時此刻,崛起危難的四川正處在加快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
站在汶川大地震三週年的歷史節點,“十二五”開局之年的鐘聲已經敲響,西部大開發下個十年的號角已經吹響。步入後重建時代的四川工業該走向何方?這成為轉型升級新時期四川的宏偉命題。
“十一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到22.4%,高於全國5.7個百分點,居全國第1位。2010年,全省全部工業增加值達到7326.4億元,增長22.9%,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4%。雖歷經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汶川特大地震、全球金融危機等一系列衝擊,在歷史的天幕上,四川工業仍劃下一道“奇跡”的上揚線。
“奇跡”的發生得益於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和科學決策部署,得益於全省工業戰線廣大幹部職工的崛起危難、負重前行、奮力拼搏。
2011年四川省啟動實施“5785”戰略工程,即打造5條萬億元産業帶、7個千億産業、8個千億園區基地、50個百億企業,確保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7%,推動全省經濟“高位求進、加快發展”。 這是一個長達10年的戰略規劃,將分為兩個5年執行。
“5785”戰略與四川省現階段發展的要求在加快發展中促轉變,在加快轉變中謀發展不謀而合。“5785”戰略工程既是一個總量擴張、速度領先的戰略,又是一個調整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戰略。
四川將通過5-10年的努力,打造5條萬億元特色産業帶,即成德綿自內資航空航太、發電設備、汽車、機床等裝備製造業産業帶,成德綿內廣遂電子資訊及服務産業帶,成德資內宜瀘飲料食品産業帶,成眉樂雅自瀘宜遂南廣達化工及新材料産業帶,攀西釩鈦鋼鐵和三江流域特色資源産業帶。
同時,四川將力爭建成7個增加值上1000億元臺階的優勢産業,到2015年,形成裝備製造、電力能源、飲料食品、油氣化工、釩鈦鋼鐵、電子資訊、汽車製造7個千億産業。省政府將從財政資金專門拿出20億元,支援戰略性新興産業培育。啟動“611”計劃(60項關鍵技術、100個超10億重點産品、10戶百億企業)。
這是一個意向鮮明的信號在已經啟程的“十二五”,四川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將邁出更大的步伐,在加快發展中促轉變,在加快轉變中謀發展。
一場謀取未來競爭優勢的戰役已在全川打響,新興産業崢嶸態勢已在四川漸露頭角。 “十二五”,四川將謀求自身坐標的新高
2011年GDP挺進2萬億元“俱樂部”,其中工業貢獻8300億元左右。到“十二五”末,全省GDP達3萬億元。
陰霾已經散去,滿目已是春光。未來的四川工業,將在高位求進、加快發展中砥礪前行。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