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媽祖 護佑海上絲路 見證歷史大潮

2023-04-26 10:13:00
來源:寶安日報
字號

 

 

 

康熙版《新安縣誌》對赤灣天妃廟的記載。

  

 

  《重修赤灣天妃廟記》

  

 

  康熙版《新安縣誌》對赤灣天妃廟的記載。

  

 

  汪鋐率軍收復屯門。(郭喜忠繪圖)

  

  天后是誰?

  天后,又稱媽祖、天妃、天上聖母、娘媽。

  相傳天后(媽祖)的真名叫林默,小名默娘,故又稱林默娘,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曆三月廿三誕生於莆田湄洲島,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年僅二十八歲的林默在救人時身陷激流,溺水身亡,據説,她乘長風駕祥雲升天了。

  天后從小立志不嫁,但她慈悲為懷,專以行善濟世為己任,一生在大海中賓士,救急扶危,在驚濤駭浪中拯救過許多漁舟商船。她去世的當年,鄉人感其生前治病救人的恩惠,就在湄洲島上建廟祀之,這就是名聞遐邇的湄洲媽祖廟。隨著海上漁業、商運的發展,天后(媽祖)的信仰,遍及我國沿海及港、澳、臺地區,發展到有港口必有天后(媽祖)廟的程度,並遍佈南洋各地。現今,各國凡有華人聚居的地方,都存在天后(媽祖)信仰,相當多的海外華人把天后(媽祖)作為祖國和母親的化身。

  歷朝歷代給予天后(媽祖)的賜封達到36次之多,其名號級別越來越高。宋代在其去世後先是封其為“通靈女”,很快變成“靈慧夫人”,元代則以“南海女神加封天妃”,清代的康熙十九年升級為天妃聖母,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頂格升級為“天后”。從此“天上聖母”和“天后”從此便成了媽祖的聖稱。由於“天后”身份不能繼續升級,後面的朝廷封賜就不斷增加對天后(媽祖)人的褒揚語,清咸豐年間最後一次封賜,天后(媽祖)的名號,達到了64個字。

  目前,全世界45個國家和地區共有上萬座從湄洲祖廟分靈的天后(媽祖)廟,有3億多人信仰天后(媽祖)。上世紀80年代,聯合國有關機構授予媽祖“和平女神”稱號。2009年9月30日,媽祖信俗成為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

  赤灣天后宮 海絲路關鍵節點

  赤灣天后宮(赤灣大廟)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為何地位顯赫?赤灣大廟相傳于宋代初建,元代已名聲遠播,故其營造氣勢宏偉,歷經明、清兩朝多次修葺,規模日隆,至清代後期,建有九十九道門,規模宏大,為海上絲綢之路至重要物證,亦見證多次重要歷史進程。

  宋末初建為舊廟,地址位於現址的西北側後部分,廟名或稱媽祖廟;宋末,傳説宋少帝趙昺遺骸漂至赤灣,赤灣大廟大梁掉落,乃天后(媽祖)降梁木為棺,眾人葬之小南山下,為今之宋少帝陵;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封賜“護國明著天妃”,此後可稱“赤灣天妃廟”;明代,赤灣天妃廟為皇帝敕封三座天妃廟之一。據《敕封天后志》記述:鄭和在珠江口的廣州大星洋(老寶安當時屬於廣州府,大星洋即赤灣外面海域)遇險,天后救其脫險,“歸朝復命,奏上,奉旨遣官整理祠廟”。《天妃現聖錄》之《廣州救太監鄭和》有相同記載。那次回國復命後,鄭和請奏修整赤灣天后宮。另,赤灣天后宮所保留的《天妃靈應之記》的石碑,相傳明宣德六年(1431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前,於此立碑,詳述遇險遇救的奇跡。另亦有説應是張源奏請有功;明萬曆八年(1580年)重修,四年告成。康熙版《新安縣誌宮室志五》記載,此後至順治十八年有五次修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封賜“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此後赤灣天妃廟正式名稱為“赤灣天后宮”;蛇口改革開放的第一炮,也震動了附近的天后宮廢墟,數百年古廟得以見證中國改革發展新階段;1995年重建赤灣天后宮。此後每十年左右均有修葺,現為赤灣天后博物館。

  普天之下,天后(媽祖)同一個,有海港即有天妃(後)廟,為什麼赤灣大廟就會得到朝廷垂青厚愛?其中有兩個原因:

  1.因赤灣大廟的位置,扼海上絲綢之路關鍵節點,是中外航船到達、出發、休整必經之地。廣州為中國最重要的對外貿易、文化交流、外交往來的核心節點,而廣州的外港,就是老寶安,赤灣正是老寶安港口群的關鍵點。清嘉慶《新安縣誌海防志》記載:“南頭為全廣門戶,控制蠻夷……蓋番船直達澳門,而澳門至省則水淺不能行,必須由大嶼山經南頭直入虎門,以抵于珠江。”這是指外船多從西南來,北上廣州,必經赤灣附近海面。至於中國北方南下的海上絲綢之路航船,經過上千公里的航行,需到赤灣附近修整。據相關資料介紹,按海流方向,進入伶仃洋補給,最佳航線是往西南過佛堂門,西穿鯉魚門,經尖沙咀往北,轉急水門,至此與外船進入廣州的航線重合,全程直至虎門均為順流,也是必經赤灣附近。外船進入廣州,均需在老寶安海域候檢通關;中外船舶揚帆南洋、西洋,也必須在此修整和採購必需的生活用品,等候最佳風向,才能“直挂雲帆濟滄海”。而赤灣靠近南頭城,也就是靠近老寶安最富庶的核心地帶,採購生活物資方便,且左右有半封閉的前海灣、後海灣(深圳灣),等候中的船舶可安全避颱風。因此,在此關鍵節點上的赤灣天后宮,因救助朝廷高官如張源、鄭和等,經他們上奏褒揚,大廟得到朝廷關注、皇帝垂愛,最終受敕建。這在珠三角乃至粵海均為獨一份。

  2.大廟受敕建,而後每年均有天后誕、辭沙大典。最初是朝廷下旨出使高官特使參加,後來也一直有重要官員參加,所以大廟及其獨有的辭沙大典有強烈的官方色彩甚至有皇家背景。

  天后誕 珠三角漁民的節日

  赤灣天后宮規模最大的祭祀活動為天后誕。每年三月二十三的天后誕,可吸引粵港澳漁民及東南亞華人數十萬人參加。

  明代按規定,凡朝廷使臣出使東南各國,經過赤灣港時必定停船祭祀。此規定使赤灣大廟及其廟誕具有了極高的地位。

  靈驗多,地位高,人氣就很旺,其廟誕當然就會吸引更多的人前來祭祀;人多了就會形成大廟會,有大廟會必有大墟市。清末至民國,赤灣天后誕廟會是當時珠江口一帶最為盛大的慶祝活動。廟會期間,還有舞獅、做大戲等活動,天后廟也會進行打醮活動。每逢這個時間,澳門、新安、東莞乃至歸善的百姓都會到赤灣進香,進香者均打好數日的包袱,備足乾糧,乘船前往。當時,赤灣天后廟會開始於農曆三月十五日,至三月廿三結束,做生意的人在通往天后廟路上搭棚作臨時商店,銷售各種産品。此時赤灣可謂“舟船成市,車騎如海”,所有人都要到這裡來拜祭天后娘娘。

  當地漁民,把天后誕作為一年中的最大節日,連祭十天迎神出海,邀請親戚朋友聚餐豪飲。

  辭沙大典 獨特的海洋祭典

  康熙《新安縣誌地理志》雲:“赤灣勝概,在南山之南,勢聳麗開展,兩翼盤護蔥郁,天后殿焉。前居海,洪濤萬頃,一望無際,伶仃數峰壁立為之屏案,海外奇觀也。天妃神甚靈應,船經此,必禱祀之。”此禱祀儀式,就是辭沙大典。“辭沙”即辭別沙灘,投入茫茫大海,開展運輸貿易或開展國事訪問。據該《新安縣誌》記載,辭沙典禮的核心禮儀是用“太牢”來祭祀,即牛、羊、豬三牲,將其去肉留皮,用草填充,擺祭于海邊的沙灘,祭祀完畢,將三牲沉入海中。

  祭品以“太牢”為名,則表明這是國家級的祭典。出使外洋的高官,按朝廷規定,在此舉辦辭沙儀式,卜得吉兆,乃揚帆遠航;其他巨商船員,虔誠地祈禱赤灣大廟和天后庇祐自己海上航行的安全。因此辭沙大典從一開始,就有很強的官方色彩。清代,其春秋二祭仍有舉行官方主祭,其官方權威不減。

  再後來,“辭沙”基本變成了民間捐助集資舉辦的祭祀盛會,官方仍派員參加,故大廟之名及辭沙盛典,仍在粵港澳、珠三角地區具有極高地位。

  新中國成立後,赤灣天后宮被拆除,這一傳承數百年的“辭沙”祭媽祖習俗也終止了。1995年重建大廟後恢復了該祭典,因填海的原因,舉辦地點由沙灘改為廟內。2014年,首次恢復了辭沙大典,活動主要分為齋戒、陳設、省牲、正祭四個步驟,正祭當日包括迎神、進爼、三獻禮、頌祝文、送神、望瘞、祭海等程式,最後祭畢將“太牢”沉于大海。辭沙大典目前是省級非遺項目。

  ■題外

  筆者孤陋寡聞,讀史不深不廣,有兩個關於赤灣大廟的推斷,但一直找不到直接的官方書面記錄,在此特以“題外”錄之如下:

  赤灣大廟是否見證了

  文天祥過零丁洋?

  七百多年前,文天祥在海豐五坡嶺兵敗被俘,然後被押解從老寶安渡過零丁洋。他拒絕投降,留下千古絕唱《過零丁洋》。

  筆者認為,赤灣大廟極有可能見證了文天祥“過零丁洋”的赤膽忠心!

  康熙版《新安縣誌》開篇寫道:“曰零丁山,其下零丁洋也,宋丞相文天祥曾經此有詩。”而據筆者前文研究,東邊海上來老寶安過零丁洋,“最佳航線是往西南過佛堂門,西穿鯉魚門,經尖沙咀往北,轉急水門……均為順流,也是必經赤灣附近。”押送文天祥的,肯定是一個不小的船隊。一行人船到赤灣後休整補給,再從赤灣出發過海到西邊的沙灣或十字門,這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有人説,他們也可能到屯門休整然後過海。筆者認為可能性極低。

  一是與縣誌記述不符,因為康熙版《新安縣誌地理志》明確寫道:“零丁山,在赤灣前海中。文天祥詩云:零丁洋裏嘆零丁。即此”,這就明確了“零丁山”就是今天的內伶仃島。二是從屯門出發,其最佳航線應是順著大奚山然後走今天的港珠澳大橋的線路到達西岸,這根本不需繞行零丁山。

  只有從赤灣出發,才會經過零丁洋。

  在當年,就零丁山其下的一小片海域才叫零丁洋。今天被稱為“珠江口”或“伶仃洋”的這一大片海域(北至虎門,南至萬山群島,東至深港,西至中山珠海),在當時其實有好多個稱為“洋”或“海”的海域,如大小星洋、合瀾海、合連海、穿鼻洋、南山海等。

  用“伶仃洋”取代“零丁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以“伶仃洋”之名稱呼整個大片海域,很可能就是最近這一兩百年的事。

  汪鋐是在大廟祭拜後

  才出兵驅逐佛郎機人嗎?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八月,經過一年多的戰鬥,汪鋐率領軍民最終驅逐了侵佔屯門的佛郎機(葡萄牙)殖民者。

  筆者認為,汪鋐一定是在大廟祭拜後才出兵驅逐佛郎機人的。

  屯門是個好地方。據説,香港島開埠前的很長時間,屯門可能是深港地區最主要的海外商貿轉机站。因此西方殖民者早就盯上了它。明正德九年(1514年),佛郎機人攻佔屯門。

  汪鋐奉旨收復屯門。他的對手,是佛郎機人,後來叫葡萄牙人。佛郎機人的炮,叫佛郎機炮,打得快,打得準,打得遠,他們的船叫蜈蚣船,無風而疾行,機動能力極強,在船的上層布設十數門佛郎機炮,火力可碾壓當時的全球軍艦。因為海軍實力超強,葡萄牙成為第一代全球霸主。

  屯門之戰歷時一年多,汪鋐首次攻擊受挫,改為長期圍困,將船隊移駐佛郎機艦隊南邊,成功麻痹了敵人,等來了南風,用招募的本地疍民(水性極好)做敢死隊,駕小船順風至敵艦近處點火,然後潛水鑿沉敵人的艦船,成功擊敗敵人強大的蜈蚣船艦隊。戰後,他三次上書説服皇帝,奉旨成功仿製佛郎機銃,在鞏固邊防戰鬥中作用巨大。因此,他才是仿製西方先進軍備,“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第一人,比魏源早了三百多年。

  汪鋐的指揮所在南頭,戰船、水師、敢死隊都在赤灣附近集結,開赴戰場。世界潮流不進則退,進慢亦是退,落後就挨打,此時離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才過去80年左右,中國就要用落後的軍備對抗西洋人海上力量的侵略,讓人唏噓。

  古代出征衛國,必定祭祀之後方可出兵。屯門之戰亦然,且所有敢死隊員、水兵都篤信天后(媽祖),于情于理,大軍出征攻打海上強敵之前,一定會按照官方儀規祭拜天后,舉行辭沙大典。

  16~17版撰文:郭喜忠(深圳寶安民俗文化研究者)

  赤灣大廟概説

  名稱

  赤灣天后博物館,曾用名:赤灣天后廟、赤灣天后宮、赤灣天妃廟、赤灣大廟、赤灣媽祖廟

  簡介

  赤灣天后宮,坐落在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赤灣村旁小南山下,倚山傍海,風光秀麗。以天后宮為中心的“赤灣勝概”是明清時期“新安八景”中的第一景。

  現為赤灣天后博物館。

  簡歷

  宋末初建,明清重建、擴建至九十九道門,後經戰亂全部拆除,後來在原址修整祭祀場地,1995年重建,終不復當年盛況。

  地標的主要

  歷史人文項目

  1.天后誕。赤灣天后宮規模最大的祭祀活動為天后誕。官方每年春秋也到此致祭。

  2.辭沙大典。為中國唯一留存的國家級海洋祭典。“辭沙”習俗已傳承五百多年,是我國保存完好的祭拜媽祖的習俗之一。

  3.天后誕大集。整個珠三角都有商販前來搭棚賣貨。新中國成立後失傳。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