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康托起全面小康
圖①:今年“六一”兒童節,貴州省畢節市實驗學校舉行文藝匯演,學生們在表演節目。
羅大富攝
圖②:今年6月初,在四川省南充市順慶區金世紀體育館,市民正有序接種新冠疫苗。
黎 濤攝
圖③:2020年8月,湖南省永州市道縣西洲公園內,健身愛好者在進行廣場舞展示。
蔣克青攝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每人平均預期壽命僅35歲。2019年,我國每人平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7.3歲,主要健康指標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準,公共衛生整體實力、醫療服務和保障能力不斷提升,全民身體素質、健康素養持續增強。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創造了衛生健康領域的“中國奇跡”,全民健康托起全面小康。
從疾病流行到免疫規劃
公共衛生體系日益強大
今年,世衛組織先後為中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和北京科興生物製品有限公司的新冠疫苗頒發了緊急使用認證。中國疫苗研發走在國際第一方陣。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遭遇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人民風雨同舟、眾志成城,構築起疫情防控的堅固防線,打響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奪取了全國抗疫鬥爭重大戰略成果。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不斷加大公共衛生投入,有效控制健康危險因素,消除了一大批重大疾病危害,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準。針對新發傳染病的流行形勢,我國不斷加大防治力度。
1950年,全國開展了聲勢浩大的群眾性普種牛痘苗運動。從1978年開始,全國實行計劃免疫政策;2002年,國務院決定將新生兒B型肝炎疫苗納入國家免疫規劃;2007年,國務院決定實施擴大國家免疫規劃,將甲肝、流腦等15種可以通過接種疫苗有效預防的傳染病納入國家免疫規劃。通過實施新生兒B型肝炎疫苗接種,使5歲以下兒童慢性B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從近10%降至1%以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一道道公共衛生防線正在築牢,一張張疾病防控網路不斷織密。我國健全預警響應機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努力構建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護佑億萬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從缺醫少藥到病有所醫
醫療服務品質不斷提升
不久前,重慶市合川區雲門街道鐵家村的高明,在合川區人民醫院接受了腰椎間盤突出手術,術後康復良好。他説:“現在區級醫院條件越來越好,連腰椎手術都能做了,術後在家康復還有家庭醫生隨訪。”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只有醫療衛生機構3670個,醫療衛生機構床位8.5萬張,衛生技術人員54.1萬人。醫療設備極其簡陋,醫療技術水準低下,人民群眾得不到基本的醫療衛生保障。從缺醫少藥到病有所醫,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截至2019年末,我國醫療衛生機構總數達100.75萬個,醫療衛生機構床位達880.7萬張,衛生人員總數達1292.8萬人,醫療技術和醫療服務能力持續提升。我國産生了一批達到或引領國際先進水準、在國際上具有示範和帶動作用的優勢醫療技術,有效提升了重大疾病診療能力。
“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持續發展。截至2020年年底,全國共有1100余家網際網路醫院,7700家二級以上醫院提供線上服務。三級醫院網上預約診療率已達50%以上,90%以上的三級公立醫院初步實現了院內資訊互通共用。許多醫院在優化網際網路診療服務的同時,還提供藥品快遞到家服務,讓群眾足不出戶就能復診,進一步解決了看病難問題。
醫療資源配置進一步優化。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加快建設,醫聯體建設如火如荼。縣醫院醫療服務能力持續提升,很多大病在縣裏就能得到有效治療。農村醫療條件進一步改善,基本實現了每個鄉鎮建有1所衛生院,每個行政村有1個村衛生室,每千名村民配有1名鄉村醫生。家庭醫生簽約制度進一步實施,健康管理水準不斷提升。
藥品供應保障制度日益完善。國家推進藥品生産、流通、使用全流程改革,深化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新藥創制和仿製藥研發。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更加完善,基本藥物數量達685種。
從看病自費到全民醫保
醫療保障制度更加完善
河北省石家莊市行唐縣居民張強曾是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因患頸內動脈血栓,2019年5月來到北京天壇醫院就醫,共花費72354.9元。讓他沒想到的是,在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的醫保“三重保障”政策幫扶之下,報銷了6萬多元,個人負擔明顯減輕。
1998年,我國開始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此後,面向農村居民、城鎮居民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城鎮居民醫保制度逐步建立。在此基礎上,國家還建立了大病保險制度,緩解大病患者的高額醫療費用負擔,同步建立了醫療救助制度,為困難群眾夯實托底保障。目前,我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已達13.6億人,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從看病自費到全民醫保,我國織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網,人民群眾就醫負擔持續減輕。
2019年底,我國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兩項制度整合完成,建立起統一的城鄉居民醫保制度,整體提升了農村居民保障水準,城鄉居民更加公平享有醫療保障權益。2019年,職工醫保和居民醫保政策範圍內住院費用支付比例分別達到80%左右和70%左右;居民個人衛生支出佔衛生總費用的比例,由2010年的35.29%下降到2019年的28.36%。
異地住院、門診看病報銷越來越便利,符合條件的參保人在全國各地聯網定點醫療機構均可以實現住院費用跨省直接結算。截至今年4月底,全國累計住院費用跨省直接結算857.86萬人次,醫療費用2082.14億元,基金支付1224.13億元。目前,29個省份的219個統籌地區啟動了普通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截至4月底,已累計直接結算493.88萬人次,醫療費用12.31億元,基金支付7億元。
從傳統方劑到抗疫良藥
中醫藥傳承創新邁大步
2021年3月,國家藥監局批准清肺排毒顆粒等3個方劑上市。清肺排毒湯是治療各型新冠肺炎的通用方劑,來源於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幾個經典名方,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利器”。
面對大考,中醫藥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抗疫答卷。《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指出:“中醫藥參與救治確診病例的佔比達到92%。湖北省確診病例中醫藥使用率和總有效率超過9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並用,是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也是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中醫藥全程深度參與疫情防控與救治,充分發揮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守護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新中國成立後,中醫藥事業不斷發展壯大。中醫與西醫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維護和增進人民健康,成為中國特色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組成部分。中西醫並重,被列為我國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之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中醫藥發展,把中醫藥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提出,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2017年7月1日,中醫藥法正式實施。“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
近年來,我國中醫藥服務體系不斷健全、服務能力不斷提升,中醫藥人才隊伍不斷壯大,中醫藥科技創新不斷結出碩果,中醫藥産業不斷向著現代化邁進,中醫藥文化不斷繁榮發展,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不斷拓展。2015年,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中國科技繁榮進步的體現,也是中醫藥對人類健康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