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古厝春秋:沈葆楨故居的臺海風雲錄

2025-04-10 08:25:00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福州宮巷26號是“中國近代海軍之父”“臺灣近代化進程的開啟者”沈葆楨的故居。這座始建於明代的建築,是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內建設年代最為久遠、歷史文化價值最高的古厝之一,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去年10月,沈葆楨故居修繕工程通過了福建省文物局終驗,故居還開設“沈葆楨創辦船政巡視臺灣”史跡展,展覽分為“沈葆楨生平”“千年變局”“船政大臣”“巡臺撫臺”四部分,講述沈葆楨創辦船政、巡臺驅寇、開發和建設臺灣的豐功偉績,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評。前不久,沈葆楨故居又入選福州第二批臺胞尋根示範點。

  據介紹,沈葆楨在這座古厝先後居住了10餘年,歷任江西巡撫、總理船政大臣、巡臺欽差大臣等職,也在此創下推動近代海軍建設、驅寇撫臺開發臺灣等功績。

  沈葆楨的一生和臺灣有著割不斷的淵源。清康熙皇帝收復臺灣之後,臺灣成為隸屬於福建的一個府。1874年5月,日本借“牡丹社事件”進犯臺灣。清廷派沈葆楨為欽差辦理臺灣等處海防兼各國事務大臣,以渡海巡視臺灣的名義,全權負責處理日本侵臺事件。

  1874年6月14日,沈葆楨率福建布政使潘蔚等人,乘坐“安瀾”“伏波”“飛雲”等軍艦,從福州馬尾港啟程,出閩江口巡視臺澎。抵達臺灣後,沈葆楨旋即帶領臺灣各營官員巡視各重要海口,迅速調整佈防,與入侵的日軍對壘;積極著手佈置全島防務,增建炮臺,並運送兵員、物資等。同時團結當地民眾共同對敵,士氣民心為之大振。侵臺日軍在沈葆楨的週密設防下陷入了困境。1874年12月,日軍從臺灣全部撤走。

  當時,臺灣海防依然空虛,日本侵略者虎視眈眈。面對如此不利形勢,沈葆楨首先大修臺灣府城城垣,隨即籌劃修築海岸炮臺,包括安平、澎湖、東港炮臺等數處。沈葆楨還加強沿海防務,將船政所造的10多艘艦船派駐臺澎;積極籌劃敷設閩臺兩岸的海底電纜,以滿足防務通信的需要。他親率船政學子赴臺參與相關事務,學生們將所勘探的臺灣海防情形與風土人情詳盡繪圖,為臺灣府城地圖的測定和臺灣海岸版圖的界定作出歷史性貢獻。

  沈葆楨上奏朝廷:“惟此次之善後,與往時不同,臺地之所謂善後,即臺地之所謂創始也;善後難,以創始為善後尤難。”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他著手進一步開發臺灣,實施開山、開禁、開府、開礦四大措施,開啟臺灣近代化進程。

  沈葆楨提出系列善後計劃,第一個就是提出移巡撫駐臺灣。他認為:“欲固地險,在得民心,欲得民心,先修吏治、營政。”後依福建巡撫王凱泰所奏,閩撫每年冬春二季駐臺,夏秋二季仍駐福州,為後來臺灣建省奠定了基礎。

  在發展臺灣經濟方面,沈葆楨認為,首先必須開山開路,啟動臺灣東部開發,使東西海岸連片。於是,他調兵耗時一年開闢南、北、中三路。他還把“開山”與“撫番”相結合,採取“結人心,通番情,審地利”的“撫番”策略,加強對少數民族的教化,逐步提高民眾的文化素質。

  隨著開山“撫番”而來的是管理問題。沈葆楨建議把當時的“一府四縣”(臺灣府、臺灣縣、嘉義縣、鳳山縣、彰化縣),改為“兩府八縣”(增設臺北府、新竹縣、淡水縣、宜蘭縣、恒春縣)、四廳(卑南廳、埔裏社廳、基隆廳、澎湖廳)等,以加強全島行政管理。1876年1月,沈葆楨的奏呈被清廷批准。

  開發臺灣需要大量移民、對外交流和物資,沈葆楨請求開豁一切舊禁。後來,清廷解除了渡臺禁令等。大陸的人力、物力、生産技術等紛紛流向臺灣,給臺灣經濟帶來了一次飛躍。

  沈葆楨還十分重視發展産業。煤礦被視為臺灣當時的經濟基礎。為促進煤炭産業發展,他開設工廠,購買機器設備,還聘用了英國技師。

  鄭成功在臺灣民間備受崇仰,沈葆楨等為了順應民心,奏請清廷在臺南修建民族英雄鄭成功的祠廟,宣傳鄭成功收復臺灣和開發臺灣的偉大功績。此舉受到了廣大臺灣民眾的肯定與歡迎。

  去年,沈葆楨第六代世孫、臺灣資深製片人沈呂遂特意自臺灣帶來一副復刻的木製楹聯,贈予沈葆楨故居。“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這副楹聯是沈葆楨在臺南延平郡王祠建成後為緬懷鄭成功所書。得知沈葆楨故居即將完成修繕,沈呂遂根據家藏原拓本書精心復刻,希望將這副復刻的楹聯挂在沈家老宅裏,讓更多人了解這段往事。

  “驅倭保臺”“開山‘撫番’”“開禁招墾”“發展産業”“整頓吏制”“移駐巡撫”“析疆開府”“增設郡縣”“建延平王祠”……巡臺期間,沈葆楨一系列措施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開發建設臺灣作出重要貢獻。

  沈葆楨故居西花廳內的百年流蘇樹相傳是沈葆楨親手種下的,現為福州僅有的三棵百年流蘇樹之一。如今,樹下的“流蘇茶館”成為人們駐足歇腳的好去處,兩岸同胞在此談論、緬懷沈葆楨。流蘇樹亭亭如蓋,一如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