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南安中憲第:紅磚古厝流淌的閩臺緣

2025-02-25 08:35:00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這個是我們石井海蠣湯,你看裏面一隻只海蠣,就像鄭成功練兵的戰船,翻江倒海,所以雅稱‘磨礪精兵’。”近日,在南安市石井鎮中憲第,為了迎接來自臺灣的宗親鄭家銓,鄭家第23代後人鄭家添與族人特地在中憲第內置辦了一場“成功家宴”。

  一場團圓宴,何以設在古厝之內,建築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閩臺故事?近日,記者驅車來到“成功故里”南安,探尋這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背後的“兩岸文化密碼”。

  走在石井鎮人聲鼎沸的商業街延平路上,一片“閩南紅”如凝固的硃砂映入眼簾,在樓宇林立中顯得格外亮眼。清雍正年間歷經祖孫三代數十年才告完結的這座府第,因主人曾誥封中憲大夫而得名“中憲第”。

  “它是宮殿式府第,這在以前算是別墅啊,很豪華。”鄭家添感慨萬千地説,紅磚古厝集居住、祭祀、教育三大功能于一體,是一個大家族的聚居地,反映了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生活習俗以及宗教信仰,為研究閩臺關係史和閩南建築文化、建築藝術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

  跟隨鄭家添的腳步,記者看到正大門鎏金匾額的“中憲第”三字筆鋒如戟,穿過三米八高的烏木大門,跨過高高的門檻,繞過屏風墻,便是豁然洞開的正廳。正廳中間懸挂著“恩倫世寵”牌匾,右側則高懸鄭氏家訓“朝夕克勤 不隨風尚”,依稀可見當年的富麗風華和治家風範。

  從護厝西面走去,是個大花園,包括書房十二間、上下兩大廳、演武廳、梳粧樓、月亮潭、九曲橋、水榭、亭閣、魚池等,錯落有致,佈局合理。綠樹掩映其間,紅花陣陣飄香,曲徑通幽,酷似江南古園林,別有一番天地。

  “中憲第是閩南古建築集大成之作,兼具歷史與文化價值。”南安市博物館館長曾文國介紹,現存閩南古建築大都是近現代重修的,已不是原汁原味的本來面貌,“像中憲第這種歷經數百年風雨洗禮,主體建築自落成到現在依舊保存得如此完好,實屬非常難得”。

  曾文國説,中憲第的主體建築為四進,“據説當時有112間房,由於僭越了古代建築的禮制,所以對外宣稱只有99間”,這也令“九十九間”成了中憲第的一個別名。除了本身的建築價值以外,更重要的是,它見證了閩臺關係的源遠流長。

  相傳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南安的鄭氏族人紛紛赴臺,鄭成功後人鄭運錦也是其中之一。清雍正年間,鄭運錦在臺灣開設“勃興行”,專事兩岸購銷貿易,同時組建海上運輸船隊,經商于海峽兩岸及東南亞一帶,成為一時巨富。後來,鄭運錦衣錦還鄉,斥鉅資興建府第,光宗耀祖。

  “這裡的梁柱、門窗等木質構件所用的杉木和楠木,石階、屏風墻等石質構件所用的石頭,大都是當年從臺灣運過來的。”鄭家添告訴記者,中憲第建好以後,臺灣知府朱山還專程派人送來“恩倫世寵”匾額,將彰化鹿港改為“勃興港”,並贈予乾隆皇帝御筆畫“桃園三結義”一幅和“文武官員到此下馬”的下馬牌一塊。

  鄭運錦之子鄭汝成繼承父輩遺志,興辦教學、修建廟宇、開闢古運道、建橋鋪路,深受百姓愛戴,朝廷因鄭家的功績“既治商,不得從科甲以品其才”,乃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授州司馬加五級,誥授“中憲大夫”蔭及三代。鄭汝成祖父增耀、祖母張氏林氏,父親運錦、母親黃氏,妻許氏,皆因其貴而得“中憲大夫”“恭人”等封贈。

  “至今仍有許多鄭運錦的後代在臺灣繁衍,中憲第與鄭運錦的故事也在海峽兩岸廣為流傳。我們族人去臺灣旅遊時,無意間發現有些地方還留有鄭汝成的名字,據考證是當年做慈善留碑刻下的。”鄭家添説,近年來,不斷有臺胞來中憲第參訪,也驗證了鄭汝成在臺灣樂善好施、扶危濟困的説法。

  “中憲第兼具歷史和現實雙重價值,2013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們先後投入1300萬元用於修復,希望更多人領略傳統建築之美。”曾文國介紹,近年來,南安市充分挖掘中憲第的歷史文化內涵,將中憲第與鄭成功紀念館、延平王祠、鄭成功廟等景點串聯起來,形成獨特的閩南文化景觀帶,在兩岸交流往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時至今日,穿過歷史的風雲,當臺灣宗親撫摸那些從寶島運來的磚石,當鄭氏後人指著族譜上的繁體字細説源流,200多年前的濤聲便穿越時光,在紅磚墻上叩響悠長的回聲。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