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海攜手,喚醒鄉村之美
初春時節,萬物復蘇。記者走進安溪縣的田間地頭,處處可以看見忙碌的人群,而他們中間有一群特殊的“背包客”,那就是來自海峽對岸的鄉建鄉創團隊。
去年以來,安溪縣引入閩臺鄉建鄉創的經驗與模式,根據各村不同特色,聘請臺灣建築師、文創設計師、鄉村規劃師等開展駐村“陪護式”服務,通過做足産業文章、豐富文旅業態、挖掘民俗文化等方式,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土特産“洋”起來
“好‘柿’成雙,‘柿柿’如意!快來嘗嘗,這就是今年首屆安溪‘柿餅王’評比大賽的獲獎柿餅。”乙巳年這個新春,對安溪縣鳳城鎮上山村的柿餅製作大戶林獎勵來説意義非凡,從事柿餅加工40多年來,不僅第一次獲得了獎項,還因此提高了知名度,春節前産的5萬公斤柿餅已銷售一空。
人逢喜事精神爽。林獎勵熱情地招呼著每一位到家裏拜訪的客人,並興奮地告訴大家,得益於首屆安溪縣“柿餅王”評比大賽,今年的柿餅收益提高了10%,凈收入40萬元。
事實上,像林獎勵一樣的柿農在上山村還有許多。近年來,安溪縣著重發展“一葉五金五銀”特色農産業,即茶葉、金線蓮、山茶油、柿餅、蘆柑、豆干、淮山、茭白、麻筍、米粉、面線。其中,上山村的柿餅産量佔整個安溪的三分之一。
“我們一直想做好土特産文章,以産業振興帶動村民增收致富。”鳳城鎮副鎮長陳德進告訴記者,上山村的基礎條件較好,如何通過鄉村振興,讓村子既有“面子”也有“裏子”,一直是他們思考的問題。
彼時,安溪縣臺辦、住建局注意到了一直深耕于三明的臺灣鄉建鄉創團隊——臺灣跨界自造,一番考察交流後,認為該團隊的優勢在於能挖掘鄉村特色,開展活動策劃、文創設計、品牌營造等軟實力建設,便將他們推薦給了上山村。
去年10月,臺灣跨界自造團隊派出一支小分隊入駐上山村,臺灣大葉大學畢業的鄭麒峻便是其中一員。鄭麒峻表示,他們與上山村交流後發現,上山村盛産柿子、香蕉、楊梅等水果,做好土特産文章可以先從做大水果産業入手。
為了提高上山村柿餅的知名度,雙方經過細緻的調研和策劃,“首屆安溪縣‘柿餅王’評比大賽”便應運而生了。“思路打開後,我們發現原本細小的環節,比如柿餅的大小、甜度、包裝等,都可以成為銷售的賣點,提高産品的附加值。”上山村黨支部書記李世賢感嘆道。
1月中旬,近30名安溪柿餅製作大戶齊聚上山村,帶著各自産品角逐金、銀、銅獎及優秀獎。隨後,“閩臺鄉建鄉創(臺灣)人才團隊駐村工作站”揭牌,臺灣跨界自造團隊與獲獎者林獎勵簽訂了柿餅文創産品開發合作協議,將合作開發以柿餅為主題的文具、家居裝飾品等,增強産品的文化內涵。
“柿餅,只是試水的第一步。”跨界自造負責人蔡幸爵表示,接下來他們將在上山村展開為期兩年的“陪護式”服務,針對不同季節的時令水果,進行品牌行銷、包裝設計、文創産品開發等,並推出研學體驗、手工製作等活動,增強産品與消費者的連接,助力上山村的産業振興。
鄉村有了文藝范
溪水潺潺、重巒疊翠間,一座座巨大的雕塑或臥于水中,或立於岸邊,與流水、疊石相映成趣,成為金谷鎮金谷村一道亮麗的風景。
每天早晨,在金谷溪畔,與團隊小夥伴在賞景烹茶中開始一天的工作,是臺灣文旅産業商業運營專家蘇明祥最愜意的時光。
春節期間,這個由金谷籍國際知名雕塑家、藝術家陳文令設計創作而成的金谷溪岸文藝村,吸引了眾多慕名前來的遊客。
“金谷村居住著3500多名村民,過去的主要經濟來源是種植茶葉、蔬果。2021年以來,通過金谷溪岸文藝村及美麗鄉村建設,已具備了農業觀光、研遊體驗、休閒娛樂等功能,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村落變身為知名的網紅打卡地。”金谷鎮副鎮長張錦川告訴記者,去年金谷村引入廈門文旅共合團隊,通過豐富沿溪步道的業態類型,深入挖掘文旅産業動能,帶動農戶增收。
廈門文旅共合團隊是一支由閩臺業者共同組建的鄉建鄉創團隊。自兩年前加入該團隊後,蘇明祥主要負責研究與開發文旅産業的商業業態。
“金谷溪岸文藝村依託已有的山水景觀、雕塑藝術,吸引了一批喜愛鄉村遊的遊客,但要讓‘遊’客變成‘留’客,還必須豐富它的餐飲、文化等業態。”蘇明祥與團隊小夥伴去年入駐金谷村後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對村裏的經濟業態進行調查。
地瓜、花生、玉米、甘蔗、鐵觀音……蘇明祥驚喜地發現,金谷村的農業資源豐富,可以為餐飲業態的發展提供優質的原材料。
説幹就幹。去年底,紅薯拿鐵、珍珠芋圓薯、芝士肉松薯等結合地瓜的飲品、食品先後出爐,搭配上一輛由中巴改裝的藝術餐車——“憨直餐車”,金谷村擁有了第一個可以供遊客煮茶喝咖啡的露天休憩點。
“除了‘憨直餐車’,我們還引入伯勒溪谷藝術餐廳,推出了地方特色美食,所使用的食材全部取自當地,許多村民也加入文旅服務,大夥的腰包比過去更鼓了。”張錦川説,春節期間,金谷溪岸文藝村遊客熙熙攘攘,日均客流量達上萬人次,已成為安溪旅遊的新寵。
“‘憨直’在閩南語中是‘地瓜’的意思,它是我們在金谷村開發的第一個産業業態。”蘇明祥表示,未來在2公里長的金谷溪步道上,將推出更多元的商業業態,如茶道空間、文創商店、文化書屋等,讓金谷溪岸文藝村更有文藝范,成為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金谷“花園”。
信俗文化成亮點
第一次走進感德鎮石門村,臺灣鄉建鄉創團隊“愛玩客”負責人林智遠,就被石門村茶山環抱、層巒疊嶂、雲霧繚繞的高顏值所吸引,深入探訪後他驚訝地發現,這裡還是保生大帝的出生地。
保生大帝原名叫吳夲,是一位醫術精湛、慈惠濟世的醫者,死後人們感念其恩德,自發地為他立廟祭祀。在臺灣,供奉保生大帝的宮廟達400余座,信眾數百萬人。
然而,作為保生大帝的出生地,石門村的知名度遠不如廈門青礁與漳州白礁。
“石門村地處高海拔地區,村民們主要以種植茶葉為生,收入結構較為單一。”石門村黨支部書記吳國輝坦言,為助力鄉村發展,今年省住建廳將石門村確定為閩臺鄉建鄉創合作樣板村,希望發揮臺灣團隊的專長,從滿足村民需求出發,圍繞提升農房居住品質、完善惠民公共空間、完善鄉村景觀設置、探索收益保障機制等方面,開展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建設。
“與福建的其他山區縣比較,安溪縣村莊的硬體設施、産業基礎相對較好。因此,在制定發展規劃時,我們更注重提質擴面。”自去年入駐以來,林智遠決定先從屋內適老化改造、房前屋後微景觀整治、閒置空間利用等細節入手,改善村民的居住環境。
與此同時,林智遠思索如何圍繞信俗文化,舉辦一系列兩岸民間交流活動,並配套發展相關産業,讓石門村不僅能成為連接兩岸同胞情感的橋梁,還能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
“打造一個集保生大帝文化展示、禪修、觀光休閒于一體的文化公園,讓更多人知道石門村、了解石門村、走進石門村。”林智遠告訴記者,經過與石門村的多次商討,一項保生靈光文化公園的建設計劃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我們將結合觀光棧道、山林景觀、中草藥種植園、歷史遺址、祭祀宮廟玉湖殿等元素,設計一條朝聖線路,並舉辦兩岸祭拜、祈福等活動,吸引兩岸信眾來石門村感受閩臺神同源、人同宗的歷史淵源。”林智遠説,目前,保生靈光文化公園依山而建的觀光棧道已修建完成,沿途設置了多個觀景臺和休憩亭,步道兩旁還種植了銀杏等觀賞樹。
“通過保護與開發並舉、産業與文化共融的舉措,近段時間,來石門村研學、旅遊的遊客明顯增多。”吳國輝表示,下一步石門村將以保生大帝信俗文化為主題,整合歷史景觀、人文景觀等資源,開發IP文創産品,發展好鄉村文旅産業。
“安溪有495個村(社區),同時也是臺胞的重要祖籍地,以閩臺鄉建鄉創合作模式為切入點,探索兩岸鄉村融合發展新路正當其時、大有可為。”安溪縣臺辦主任王巍峰表示,下一步將把更多閩臺鄉建鄉創合作機制有機融入鄉村全面振興工作,圍繞“一村一特色”開展拓面提質,攜手共繪安溪“産業興、生態美、鄉風淳、百姓富”的鄉村振興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