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見聞)一張從臺灣寄來的春聯
中新社北京1月27日電 題:一張從臺灣寄來的春聯
作者 張楊彬 朱賀
乙巳蛇年的腳步越來越近,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裏滿是紅火的年味。各面玻璃、書櫃貼著琳瑯滿目的“新桃”,當中有張稍顯抽象的圖案,略懂書法的人看到它往往會心一笑——一張化用了甲骨文、金文、小篆元素的“蛇”字,側邊寫著“靈蛇起舞 萬象更新”。
這幅燙金小字來自臺灣,由輔仁大學中文系教授孫永忠書寫,印製後寄給大陸學生,再分發到各地友人手中,這種傳遞已進行12年。
孫永忠在臺灣從事古典詩詞吟唱教學工作。2007年,他將這種吟唱形式帶到大陸高校,促成了南山、悠然、採菊等詩社在多地成立。從2014年甲午馬年起,寄送春聯就成了他與大陸師友、學生聯絡感情、互道思念的方式。
説起孫永忠與書法的淵源,須得回到他的孩童時期。“彼時父親會親自書寫春聯,我們兄弟姐妹四人團團圍著,其樂融融。”孫父研習楷書、行書多年,“顏筋柳骨”的字體寫春聯最合適不過。
二十歲時,孫永忠接過父親手中的筆,揮毫潑墨,贈予親朋。豈料越寫越“搶手”,有人在距離春節尚有月余就找他“預約定制”。近年更開啟“批量生産”,每年八月,孫永忠便開始設計來年的春聯樣式,除了根據生肖設計字體,還貼心備有“産品説明”。收到春聯的好友常會進行二次傳遞,因此,無論鞋店、藥局、影印室還是快餐店,在臺灣街頭髮現老師的墨寶,成為學生拜年定會提及的“尋寶”樂事。
“常言道‘秀才人情紙半張’,文人大抵常以筆墨、文辭傳遞情誼。”孫永忠説,每年別人托他寫到紙上的祈盼,無非是平安、健康、順遂等,“若説我多年來樂此不疲地寫春聯的動力,或許就是來自親朋的讚許。”孫永忠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笑,“這聽起來有點虛榮,但做一點小事,就能讓大家有一年的期望,我認為‘投資報酬率’很高。”
春聯送到大陸,孫永忠會收到許多感謝與祝福,或一段文字,或一張照片,最令他難忘的還是恩師葉嘉瑩每年如期而至的語音。“老師先是感謝我的掛念,再來品讀一番春聯圖案造型,勉勵我努力進取,新年更好。受到師長鼓勵,就不好太偷懶,於是每年總會在春聯上想些新點子讓老人家開心。”
2024年11月24日,一生沉浸在中國古典詩詞中的葉嘉瑩與世長辭,享年百歲。“今年春節收不到老師的語音了,總覺得少點什麼。”孫永忠語氣中滿是不捨遺憾,説罷沉默許久。
恩師已逝,傳承精神仍在。從教30餘年,這位自稱“永遠18歲”的“老小孩”,每逢春節前夕便帶著學生一起揮毫,寫贈春聯。“孩子們需要鼓勵,文化也需要人才代代傳承。吟唱、書法均是如此。”
“孫老師的春聯到了,新春的腳步就近了。”近七年,孫永忠的大陸學生胡祎崟擔任著“春聯總調度”一職,在北京接收、派發臺灣寄來的春聯。
胡祎崟説,哪怕新冠疫情期間兩岸線下交流不便,孫老師的春聯還是會如約而至,如今借春聯和聯吟活動,各地詩社重新恢復熱絡聯繫,新春臨近時,她更忙碌了。“每年寒冬我都抱著紅亮喜慶的春聯四處分送,寄送的學校越來越多,蛇年的春聯還寄到了邯鄲、南京、西安、蘭州等地,我十分欣喜。”
當然,胡祎崟也會給自己留一張老師書寫的春聯貼在家裏。“原本是貼在門框上,今年已經貼不下了,準備換個位置。”將七年來的春聯挪至一面新墻上,她貼上了第八張春聯,開始期待若干年後再為滿墻春聯“搬家”的一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