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縣市交流為兩岸打開“理解之窗”
臺灣梅花新聞網1月18日刊登題為《從自力救濟到理解之窗》的文章,作者是臺灣佛光大學副教授柳金財。
文章稱,臺東縣長饒慶鈴日前率團赴大陸參訪,並在與國臺辦官員會談時表示,願為緩和兩岸緊張及推動合作交流作出貢獻。但陸委會9日聲稱,饒慶鈴事前填報不確實,也未掌握其行程變更,主管機關調查後將作出適當處置。這一事件凸顯藍營地方首長積極尋求振興經濟,但綠營卻對地方形成制約。
文章指出,此次陪同饒慶鈴赴大陸的參訪團規模可觀,包括縣府農業主管官員、學者、行業青年代表等。討論議題則涉及農産品貿易、觀光旅遊、科技創新、數字發展和新能源等領域,旨在促進兩岸民間交流及對話。
文章進一步説,自民進黨上臺以來,兩岸難以對話協商,而地方為發展經濟及促進交流採取自力救濟,凸顯了地方自主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對緩和兩岸緊張發揮了作用,創造了一些緩衝地帶。
從國民黨郝龍斌到民眾黨柯文哲,再到現今國民黨的蔣萬安,臺北和上海的“雙城論壇”已舉辦十五屆;國民黨主政的南投縣與杭州市舉辦十六屆“兩湖論壇”;若干藍白縣市首長參與“海峽論壇”;臺東縣長饒慶鈴及雲林縣長張麗善赴陸推廣旅遊觀光、農産品貿易;金廈及福馬不斷尋求對話,此外也打造“一日生活圈”等。
文章指出,這些論壇等涉及的多是農産品貿易、經貿發展及民生文教,並無敏感政治議題。它們以城市交流與經貿發展為主軸,有助各領域專家學者分享經驗,共創有利於兩岸城市未來發展合作的新思維模式。
總體而論,目前所開展的地方與大陸交流對話,雖然無法恢復兩岸兩會及當局協商,但在此基礎上可以創造兩岸和平發展緩衝區。從兩岸地方治理,逐漸擴展至全方位多領域交流,能夠有效降低雙方敵意。城市交流已成為延續兩岸和平發展的一股穩定力量。這讓兩岸關係沒有完全中斷,為和平發展帶來曙光及生機。
文章最後援引饒慶鈴所言説:“(我們)始終堅信,只要主動開啟理解之窗,彼此的光彩就能相互照亮。”兩岸城市交流,就是這理解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