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故事|一枚中國結 編織兩岸緣

2025-01-20 10:50: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結繩,是文字前身。古往今來,結繩記事,以繩綰結,貫穿巧思,結係日常。春節將至,用中國結裝點家宅、贈送親友,更是屬於中國人的節慶浪漫。

  “春節的中國結,最好用紅繩製作,簡單的結子可以做吉祥結、盤長結,複雜的結做‘四季如春’‘春到人間’。”85歲的臺灣結藝家陳夏生説。

  與中國結結緣53年,她梳理中國結的源流,用理科思維將結藝拆解為公式,將金工、漆器等新材料與結藝融合,並通過出版、布展、教學等方式進行推廣,使這一原已沉寂的工藝重煥光彩。

  回溯一枚中國結的編織,可見兩岸許多值得被銘記的人、事、物、史、情。

  53年,半生業

  掌紋縱橫、骨節粗大、指甲厚硬,這經年累月分縷、編結線繩的手,依舊有力靈巧。

  53年來,經由這雙手,盤長結、團錦結、同心結……種種結繩法被逐一研究、歸納、命名。中國結,也從民間手藝成為有史可考、有類可參的成體系技藝。

  “大家都想看看我的手長什麼樣,卻想不到,我的手是這樣的粗糙。”陳夏生笑著説,“這是一雙打過籃球、做了一輩子家務活的手。”

  生於1939年的陳夏生,是浙江省樂清縣人,1949年赴臺。25歲時,與同樣生在大陸、長在臺灣的攝影家莊靈結婚。年輕時的她活潑好動,曾是學校籃球隊員,畢業後又迷上羽毛球,卻未曾想過自己會成為精於手工的行家。

  1971年,陳夏生的公公,時任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的莊嚴先生,因認為才女都應會結繩,故備茶禮,請臺北故宮博物院老技工教她綰結,32歲的陳夏生學會了紐扣結與吉祥結兩個傳統結飾編法。

  1978年,陳夏生應邀在臺灣實踐大學開設“中國裝飾結”課程。為了教學,她按照漢聲英文雜誌的中國傳統編結專題練習,並破解公公所收置帳鉤、扇墜等裝飾上繩結的編法。

  “那時候,我常常是等公公睡著了,把他的繩結收藏取出來,小心翼翼地用指甲尖鬆開一點點,來倒推它的編法。研究完,就把繩結整理好,再偷偷放回去。”憶及往事,陳夏生仍樂在其中。

  從1981年出版《中國結》到2019年出版《技湛中國結》,陳夏生將中國結編法以代數公式呈現。依照公式編綰,可編出繁簡隨意的各種結飾。她還鑽研出立體結編法,並將金工、漆藝與結藝結合。

  幾十年來,她帶著自製中國結前往多國辦展,出版中文、英文、德文的結藝書籍十余冊,使更多人了解、認識中國結。

  60年,一雙人

  陳夏生與莊靈愛青山,他們住宅窗外是一年四季晨暮變幻的山景。莊靈説:“從貴陽到重慶到臺灣,我們一生與山為伴。”

  莊靈出生在故宮文物南遷途中。他懷想70多年前,一家人暫居四川巴縣時,雖簡居節流,但到了春節,母親會帶孩子們往返三四個小時前往鄉村的集市買肉,以松柏枝熏制臘肉,為年夜飯添香。父親則自野外折梅幾枝,寫下春聯,“山中除夕無他事,插了梅花便過年”。

  “世界上,每個國家的人都迎新年,但中國年是不一樣的,人們要闔家團圓。春節,是中國最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和民俗。”莊靈説。

  遷居臺灣後,全家人仍保持著在大陸過年的習俗,寫春聯、拜大年、包餃子、熏臘肉、喝白酒、“擲狀元”、推牌九,對祖先牌位上一柱清香。後來,陳夏生為莊家的春節又添了招福納瑞的中國結。

  陳夏生迷上傳統結藝,莊靈非常支援。早年間,陳夏生時刻思索怎樣編出好作品,甚至半夜有了思路,就立即從床上躍起去編結。1996年,她將結藝與漆藝結合,把棉線的結子變成光潔硬挺的漆結,因為接觸生漆,致使她全身過敏……對於妻子的種種執著,莊靈深為理解。

  他説,有些傳統藝術講究不傳外人,但陳夏生要把自己研究的所有內容都寫在書裏了,生怕別人學不會,“這是陳夏生為傳承傳統文化做出的很大貢獻。”

  陳夏生著作中絕大多數照片都是莊靈拍攝的。白墻為襯,彩結是景,優美的結藝形制、雅致的編織細節浸沒在光影中,定格成數以千百計的珍貴照片。在制結、攝結的漫長歲月,兩人攜手為伴,使一枚枚中國結得以圓滿。

  100年,兩岸緣

  20世紀80年代,陳夏生進入臺北故宮博物院工作。站在“故宮”的肩膀上,她望見了隱沒于歷史的結藝。

  “從漢代出土的畫像磚及畫像石上,可以看見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媧以蛇尾綰成同心結;在帝王帝後御用的龍頭把椅上,宋人垂挂由單結連接成串的裝飾結;清代荷包、香包、如意等文物上,幾乎件件都裝飾彩結。”陳夏生説。

  她鍥而不捨地觀察、蒐集、整理、研究,探索出繩結的源流。創新結藝想不到創意時,就去文物中找答案。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賦予了她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

  歲月荏苒,1925年成立的故宮博物院,在2025年迎來百年誕辰。曾和故宮文物一路同行的莊靈,如今也已87歲。莊靈説,其父莊嚴一生最大遺憾,便是有生之年沒能親自帶著渡海來臺的文物回到北京故宮,回到“他成長求學、立業成家、浸潤深耕歷代中國文化藝術的永恒故鄉”。

  所幸,陳夏生來到北京,向故宮博物院贈送了親手製作的中國結。同源的文化在一枚中國結中重逢、交匯。

  如今,中國結在更廣闊的天地間織密兩岸緣分。人有吉祥結、家有福壽結、車有平安結,城市有結形路燈……在北京申辦奧運會的過程中,中國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深受各國朋友喜愛。

  2011年,浙江寧波設立“中國結”專館,實現了陳夏生大陸辦展的心願。一位山東女孩特意趕來見陳夏生,見面就緊緊抱住她,感謝她推廣結藝,使自己賺到了錢。

  “我猜,那女孩肯定吃過很多苦。”陳夏生説,中國結存在的意義,不僅在於傳承、創新傳統文化,也在於“這門手藝讓一些人找到生活出路”。

  “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在陳夏生看來,中國結牽係著豐厚的中華文化內涵,蘊藏著中國人共同的美好願景,這便是其名的由來。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