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灣寫真:京劇“小戲癡”的“老靈魂”

2025-01-08 13:14: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臺北1月8日電 題:京劇“小戲癡”的“老靈魂”

  中新社記者 路梅

  臺北高中男生會如何慶祝自己的成長?林小寶在同齡人中可説獨樹一幟——2024年的最後一個週日,他站上戲臺唱了一折京劇《打漁殺家》。生日在4月的他,更願意把這一演出當做自己16歲的“成長總結”。

  林小寶(本名林思璞)不是戲曲專業的學生,沒有京劇的家學淵源,他在臺灣的戲曲圈子裏小有名氣,也不是因為唱戲有模有樣,而是對京劇的癡迷與專注,讓認識他的人禁不住感嘆,這小孩簡直有個“老靈魂”。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究竟是怎麼一頭扎進了京劇?面對中新社記者的詢問,林小寶自己也説不清楚。父母都不是戲迷,他第一次接觸京劇,是在家聽到媽媽播放的相聲錄音,裏面唱了一段《黃鶴樓》,後來在網上看過一些京劇片段,但也沒“開竅”。

  直到10歲那年,林小寶在父親的朋友帶領下進劇場看戲,越看越喜歡,越喜歡看得越多,竟一發不可收。不久,他跟隨臺灣戲曲學院的張德天老師學戲,專攻京劇老生,“京劇裏老生是頭牌,表演最豐富,能研究能玩的最多。”

  從那時起,與京劇有關的種種,佔據了林小寶大部分時間。這個網路時代出生的孩子沒空玩網遊,“在網上看很多戲,B站(大陸視頻網站)上的我也都看過了。”他如同一塊海綿,沉浸在京劇的世界裏盡情吸收,“各種流派、所有的戲、同一齣戲不同演出版本都看,就是覺得好看、喜歡!”在學校裏,課間跑到操場練幾百下踢腿、吊幾嗓子,也成了他上學的日常。

  擅寫戲評 筆耕不輟

  學戲兩三年後,林小寶登臺票戲,14歲開始,參加張德天老師歲末舉辦的京劇公益演出,成為他的年度大事。去年底演出前,林小寶經常從放學後排練到深夜。他隨身拖一隻小行李箱裝行頭:黲色髯口、墨綠色抱衣、杏粉色老鬥衣,都是在大陸的廠家新訂做的;唱另一齣文戲所戴帽翅,則是從大陸二手交易網站“閒魚”上淘來的老物件。

  林小寶票戲,有父母與師長支援,但更增底氣的是他已經能夠通過寫戲評賺取稿費。寫戲評,或許是他小小年紀就令人刮目相看的原因。

  起初,他只是在網上寫看戲心得,研究越多,文章愈加成熟。2024年,他受邀為趨勢教育基金會推出的京劇劇目寫專欄《看熱鬧 探門道》,筆耕不輟,從觀眾該如何“叫好”,到演員的身段唱腔、戲本的故事源流,帶領更多的讀者和觀眾看懂戲、喜歡戲。對於京劇在臺灣的傳承與創新,他亦有自己的觀察與見解。

  除了京劇,林小寶也喜歡崑曲、現代舞等表演藝術。青春版《牡丹亭》20週年之際,他曾向該戲總製作人白先勇提出自己對“戲的結尾略顯倉促”的看法,也洋洋灑灑寫出7000字戲評,稱自己“出軌”了,要開啟“左擁右抱”崑曲與京劇的日子。白先勇則決定將這篇文章收入正在編纂的青春版《牡丹亭》20週年慶演新書裏。

  “我要點燈”

  “老太太,今年學的戲我唱給您聽聽。”去年底登臺演出前,林小寶跑到位於新北市凈律寺的孟小冬墓前祭拜,“請保祐我演出成功啊。”一代坤生名角孟小冬有“冬皇”之譽,1977年病逝于臺灣。“在臺灣能拜到最大的角兒就是她了,孟小冬真的……”一時找不到語言來形容,他一邊使勁點頭一邊舉起大拇指。

  最終,林小寶給自己的16歲演出打了60分。這也是他登臺以來,第一次覺得自己的表演及格了。“我的眼睛太‘毒’了,看了太多戲,我知道高標準在哪,但我現在的能力還達不到。”“要好就是要練,要苦練。有時把自己逼急了也會嚷嚷幾句不練了,但還是會繼續。”“沒關係,我才16歲嘛,以後日子還長呢!”少年擼了擼自己貼著頭皮的短髮,笑起來。

  成為京劇演員並不是他的目標,林小寶以推廣京劇為志向,希望自己“能評能寫能編,最好是上臺也能演”。他説,京劇是他“流淌的血液”,他總被戲裏的故事、被演員的表演打動,每演一次,戲裏的人物和歷史就復活一次,“我就活在戲裏頭”。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戲是天地大美,我見過了。讓它消散,有罪于天地。千百年後我無從下手,但至少不能斷在我手上。我要點燈。”演出前的一天,林小寶心念通明,如是寫道。(完)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