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商二代 大陸“接棒”記

2025-01-08 09:13:00
來源:廈門日報
字號

  臺商二代 大陸“接棒”記

  廈門臺商新生代追隨父輩腳步,續寫創新求變與傳承融合的故事

  廈門日報訊(記者 詹文 蔡綿綿)昨日,廈門港,臺企廈門東亞機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亞機械”)一批高端空氣壓縮機正裝船出貨,新年的第一筆海外訂單啟動交付。自接手企業經營管理權以來,臺商二代、東亞機械總經理韓文浩便帶著産品和品牌“出海”,佈局全球市場。

  與臺灣隔著一灣淺淺海峽的廈門,是兩岸經貿交流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匯集上萬家臺企。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當下,許多在廈臺企實現逆勢增長,迎來新一輪增資擴産熱潮,並積極佈局海外市場。

  臺商二代,成為這股熱潮背後的重要推動力量。在前不久舉行的廈門市臺商協會成立32週年慶典上,一大批臺商二代和父輩共同亮相。與父輩們當年試探著跨越海峽不同,他們更加堅定地跨海而來,或繼承父輩産業,或開創新事業,成為臺商新力量,續寫創新求變與傳承融合的故事。

  奮鬥30多年,赴大陸投資興業的第一代臺商,如今大多進入古稀之年。臺商新生代的崛起,讓臺企的“接棒”話題成為兩岸關注的熱點。

  “目前,在大陸的臺企達13萬多家,超過一半已經實現臺商二代順利‘接棒’。”全國臺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會長李政宏説,“年輕一代追隨父輩的腳步而來,正以更新的思維、更廣的視野跑好兩岸融合發展的‘接力賽’,廈門臺商二代的精彩故事就是典型縮影。”

  創新

  “不能讓別人捏著‘命門’,要當自己的主宰”

  韓文浩這幾天剛簽下一筆新的“國産替代”採購合同。

  “在醫療、半導體、新能源等高端領域,我們的空氣壓縮機成功替代很多進口品牌,獲得不少頭部企業的認可。”

  自出任東亞機械總經理以來,韓文浩常會想起父親韓螢煥耳提面命的話——“不能讓別人捏著‘命門’,要當自己的主宰。”

  韓螢煥是第一代臺商,1993年來到廈門建廠,生産空氣壓縮機。創業不久,韓螢煥帶著産品到北京參展。一位外國參展商進來轉了圈,頗有些輕蔑地説:“這機器中國做不起來的,最核心的技術你們沒有!”

  空氣壓縮機是製造業不可或缺的設備之一,20世紀90年代,大陸的空氣壓縮機行業規模雖大,技術卻較薄弱,産品較為低端,還遭遇“卡脖子”問題,高端産品依賴進口。

  “外國參展商的嘲諷,激發了父親的家國情懷。賺到第一桶金後,他決定帶領團隊自主研製高端機。”韓文浩至今還記得父親當時的煎熬,“從‘一張白紙’開始,經歷數次失敗,差點耗盡家底,但他説再難也要做,我們中國人幾千年都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過來的。”

  耳濡目染,自主創新的種子扎進韓文浩內心深處。在海外獲得碩士學位後,他回到廈門,入職東亞機械,成為研發工程師。

  當時,東亞機械正經歷螺桿機頭自研自製的陣痛期,這是空氣壓縮機核心零部件。韓文浩與團隊成員扎進實驗車間,畫圖設計、研究工藝、優化材料,最終打破技術壁壘,研發出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螺桿機頭。在一次次測試中,他又發現,永磁變頻技術和螺桿壓縮機技術融合更高效節能。韓文浩再次扎進實驗車間,研發出永磁變頻螺桿式空氣壓縮機,這比傳統空氣壓縮機節能40%至50%。

  韓文浩直言:“站在父輩肩膀上,我們自主創新的步子邁得更快。”東亞機械成為國內少數掌握螺桿空壓機核心技術的企業之一,以優質國産替代進口,價格只需進口機的四分之一。

  臺商二代張桂林,同樣記得父輩創業之初的不易。33年前,他的父親和合作夥伴到大陸投資建廠,成立廈門新凱復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凱復材”),主要生産碳纖維網球拍。

  碳纖維輕若鴻毛卻強如鋼鐵,被稱為“新材料之王”。在中國,碳纖維一度依賴進口,國外對碳纖維實施全面的技術封鎖,供應商“通知性漲價、賞賜性供給”讓國內廠家苦不堪言。

  “為了擺脫牽制,我父親和幾位創始人到大陸不久就決定,自己搞研發,把短板補上。”如今已是新凱復材副董事長的張桂林説,公司將進一步研發更多碳纖維材料的相關應用,把它延伸到航空航太、醫療器械等高端工業製造和尖端科技領域。

  “父輩們要打贏生存戰,我們要打贏高品質發展戰,創新是不變的密鑰,我們要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裏。”張桂林告訴記者。

  智造

  “讓父輩的産業煥發新生命,是我們這代人的責任”

  東亞機械生産車間內,一條條生産線快速運轉,自動化機械臂高效工作,僅有少數技術人員在旁“盯梢”。

  韓文浩説:“去年來,我們加快推動技術革新和核心産品迭代升級,打造數字化工廠,車間24小時運作,其中有8小時都是設備自動化運轉。”

  20多年前,張桂林第一次走進新凱復材的車間,第一印像是“轉來轉去都是人”。最高峰時,新凱復材的工人達到12000多人。

  “這些年,我們持續推動精益化生産,升級設備、改造流程、降本增效,成功從勞動密集型企業轉型為科技密集型企業。”張桂林介紹。

  現在,新凱復材的企業用工數只有最高峰時的三分之一,其中還包括500多名技術研發人員。用工人數下降,效率卻提高了,企業年産值從1993年的不到1億元,到如今增長至超10億元。張桂林説:“讓父輩奮鬥半生的産業煥發新生命,是我們這代人的責任。”

  在傳統農業領域,臺商二代陳岱明也在謀求轉型升級的新機遇。

  廈門美格農藝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美格農藝”)植物工廠內,日光燈下,是一排排種在水裏的生菜。陳岱明摘下一片葉子遞給記者:“嘗嘗看,水培菜口感很好,清甜,可以直接吃。”

  這是陳岱明培育的新型水耕育苗系統,無需土壤、不施農藥,已被引入一些餐廳和校園。他介紹:“這個系統既是小菜園,又是移動景觀,我們定期配送小苗,兩周左右蔬菜就能長成。一些學校把它放進教室裏,讓孩子們全程觀察蔬菜的生長過程。”

  30多年前,陳岱明的父親來廈創辦了美格農藝,引進、培育優良種苗,打造出一片“世外桃源”。現在,已是美格農藝副董事長的陳岱明,和兩個姐姐一起“接棒”,正努力用科技賦能父親的傳統苗圃,築造新的智慧園林。

  “很多臺商二代都把‘智造’放在了重要位置,讓傳統産業在轉型中探尋到新方向。”清華大學兩岸發展研究院産業委員會主委吳家瑩説,改革開放初期,第一代臺商在大陸的創業,大多以勞動密集型産業起步。隨著大陸經濟的蓬勃發展,傳統生産模式已經跟不上時代步伐了,智慧化改造、數字化轉型是必由之路。

  出海

  “讓‘中國好設計’走向世界”

  臺商二代呂學燕攤開一張世界地圖笑道:“現在全球都有我們的客戶。”

  廈門百霖凈水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霖凈水”)的生産車間內,近千台即熱飲水機在檢測合格後將奔赴海外市場。作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百霖凈水的即熱飲水機科技感滿滿,在海外迅速“圈粉”。

  “沒有核心品質,就沒有全球大市場。”出任百霖凈水總經理後,呂學燕建起凈水工程研究所,開發凈水前沿技術。就在前不久,百霖凈水的新型無泵RO裝置獲國家專利,和傳統設備比,它的能耗更低、維護成本更小,壽命和穩定性更高。

  從最初為歐美客戶代工凈水器零部件開始,到自主研發擁有300多項專利,百霖凈水不斷開啟海外佈局,帶著核心科技産品“出海”,這些年更是響應國家倡議,重點拓展“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市場。

  這些年,全球經濟波動較大,但中國在産業發展上卻表現出強大韌性。曾在海外留學的呂學燕直言:“我們在做大海外市場的同時,也不斷開拓內需市場。目前,我們的産品60%內銷、40%外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相互促進,企業營業額穩步提升,2024年達到7億元。”

  “出海”“雙迴圈”是臺商二代口中的熱詞。吳家瑩説:“第一代臺商來到大陸,有的是看中大陸的勞動力市場,帶著訂單而來;有的則主打內銷,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佈局大陸市場。臺商二代面臨更激烈的競爭,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將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交融,成為許多臺企新發展階段的必然選擇。”

  當自家的婚紗禮服再一次亮相倫敦時裝周時,臺商二代蔡喻淵一直在關注市場動態,並迅速作出反應,調整設計和生産。他的父親蔡金山忍不住感慨:“年輕一代比我們更具世界眼光。”

  30多年前,蔡金山來到大陸,創辦廈門福祥禮服公司,生産西式高端婚紗。“父親那一輩堅信‘酒好不怕巷子深’,但時代在變,如今酒再香也需講好品牌故事。”蔡喻淵説,“我們已經在國際高端禮服市場佔據重要份額,婚紗年出口量最高峰時超20萬件,我希望能讓‘中國好設計’走向世界。”

  過去,東亞機械以國內市場為主體,90%的産品都內銷。現在,韓文浩也正努力沿“一帶一路”佈局,帶著“捷豹JAGUAR”品牌“出海”。

  “‘捷豹’在閩南話裏有‘吃飽’的意思。父親當年成立這個品牌是希望大家都能‘吃飽’,不會餓肚子,到現在,中國民族工業已是‘捷報’頻傳。”韓文浩説,他的夢想是讓中國品牌走向世界,實現民族産業騰飛。

  融合

  “我們的事業在大陸,我們的根也在大陸”

  韓文浩和蔡喻淵,都問過他們父親同樣的問題:當初為何會到大陸創業?

  出生在臺灣新竹山區的韓螢煥,小時候日子過得清苦。聽聞對岸改革開放,正經歷創業失敗的他決定跨過海峽去闖闖。他沒想到“這一跨”,日後成就一家年産值15億元的上市公司,自己也從送貨小弟成長為躋身《2021年胡潤百富榜》中的企業家。韓螢煥常對孩子們説:“我從臺灣來到大陸時一無所有,回想這30多年,一句話——來對了。”

  與韓螢煥不同,到大陸前,蔡金山在臺灣已有一家小婚紗廠。“臺灣太小,人力資源不足,很多訂單我們接不了,要想把企業做大,必須走出小島。”從家庭作坊式企業成長為婚紗禮服頭部企業,蔡金山也時常對孩子們説,“不來大陸會後悔。”

  這個月,東亞機械在廈投資近15億元的空壓機製造基地就要全面封頂,投産後預計年産值可達30億元。這是韓文浩主導的一次增資擴産,他擔起總經理職責這幾年,東亞機械年産值均增長20%。呂學燕接手百霖凈水十年間,企業年營業額也翻了七倍。

  “我們的成長,有父輩半生積累,更有強大祖國給的底氣。”韓文浩説,“這幾年,大陸惠臺措施、減稅降費、科技補助、技改補貼等政策,每年給我們企業帶來的優惠、補貼達兩三千萬元,都是真金白銀的幫助。”

  “過去30多年,祖國大陸的發展,父輩們沒有缺席。未來30年,我們也不該缺席。”呂學燕説。

  陳岱明高中來到廈門讀書,當時全校只有兩名臺生,老師常對全班同學説:“兩岸都是一家人,家和萬事興。”韓文浩和弟弟妹妹從小在廈門長大,他的父親告訴他們:“我們的事業在大陸,我們的根也在大陸。”呂學燕仍記得,父親珍藏了一本族譜,上面寫著祖籍地廣東梅州,還詳細記載著祖輩們遷移到臺灣的歷程。

  “父親常講,我們做企業,不能只為自己賺錢,還要為祖國發展作貢獻,要去造福兩岸同胞。”韓文浩説,“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當我們自主研發出永磁變頻螺桿式空氣壓縮機後,也把這個技術優勢帶給臺灣鄉親,幫更多企業降低了生産成本。”

  李政宏直言:“臺商二代的‘接棒’,不是簡單的子承父業,更多的是傳承,傳承父輩吃苦耐勞、敢闖敢拼的創業精神,傳承父輩割捨不斷的家國情懷、民族情感。”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