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往知今 兩岸當攜手並進——紀念臺灣光復79週年學術座談會綜述
2024-11-06 09:45: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兩岸聽潮】
光明日報記者 張文驍 光明日報通訊員 王雨姿
1895年,當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的消息傳來,在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臺灣省籍舉人與在京臺灣省籍官員多方奔走,上書反對割臺議和,表達臺灣同胞強烈反對割臺的決心和民意,是為“五人上書”。
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紀念日。在當年臺灣省籍舉人進京落腳的臺灣會館,“兩岸攜手並進 共創美好未來——紀念臺灣光復79週年學術座談會”于當日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及臺胞代表認為,祖國大陸與臺灣是不可分割、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紀念臺灣光復,就是要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弘揚抗戰精神,共謀和平發展,同心致力於實現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臺灣的命運與祖國緊密相連
日本在臺灣殖民統治的50年間,臺灣同胞抱著“與其生為降虜,不如死為義民”的信念,不畏犧牲,前仆後繼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艱苦壯烈的武裝鬥爭。
“因為臺灣人有強烈的祖國意識,才會有激烈的抗日行為。”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榮譽理事長蕭開平説,祖國即祖先之國,臺灣人的祖先主要在明清時期來自大陸,姓氏血緣、宗教習俗、語言文化都與大陸一脈相承。
抗日戰爭爆發後,臺灣同胞深知臺灣的命運與祖國緊密相連,救臺灣必先救祖國,先後有超過5萬人奔赴大陸參加抗戰。臺灣同胞的抗戰是抗日戰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根據《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日本竊取中國的領土包括臺灣及澎湖列島等應當歸還中國。10月25日,中國政府宣告“恢復對臺灣行使主權”,並在臺北舉行“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儀式”。
“自1945年開始,每年的10月25日是一個令人心情沉重的日子,在這一天緬懷眾多先烈的奮鬥犧牲,同時也是一個令人喜悅高興的日子,臺灣回歸祖國懷抱。”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會長林銘聰説。
回顧臺灣光復歷史,臺盟中央宣傳部部長穆學鋒表示,歷史不會忘記,在日本殖民統治者霸佔臺灣的50 年裏,臺灣同胞始終心向祖國,堅守民族認同,保持民族氣節,與日本殖民統治者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歷史不會忘記,在反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鬥爭中,臺灣同胞自覺將自己的命運與祖國的未來結合起來,為全民族抗戰作出犧牲和貢獻。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兩岸同胞共同努力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正確認識歷史是為了更好地開創未來。臺灣光復的歷史無可辯駁地證明,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前,臺灣民進黨當局頑固堅持“臺獨”分裂立場,大肆宣揚其“臺獨”分裂主張,是背棄歷史、數典忘祖。“我們要以史為鑒,堅定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行徑。”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蘇偉説。
臺灣光復的歷史同時也説明,兩岸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兩岸同胞共同的努力。正如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常務理事林垂益所説:“過去兩岸人民可以不分黨派和身份,為了民族存亡和擺脫殖民的共同目標而放下分歧、攜手奮戰,現在也一定可以為了兩岸和平穩定和繁榮發展而化解衝突、對話合作、攜手並進。”
兩岸關係的希望在青年。從2014年開始,全國臺聯每年舉辦臺灣光復紀念活動,將“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和臺灣光復歷史知識講座帶進學校、社區。“我們將繼續舉辦系列活動,讓更多的兩岸青年參與其中,鼓勵青年做兩岸歷史的學習者、兩岸關係的思考者,並融入兩岸交流中。”全國臺聯文宣部宣傳處處長聶晶説。
北京商貿學校臺灣省籍青年教師吳怡桐表示,臺灣光復不僅是兩岸的共同記憶,更是每一個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財富。兩岸青年應牢記歷史使命,維護兩岸和平和國家統一。“兩岸青年有很多共同點,可以加強交流、增進理解,拉近彼此心靈的距離。”吳怡桐説。
擴大交流深化兩岸融合發展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座談會上,故宮博物院國際交流處(港澳臺辦公室)副處長齊玥分享了故宮文物從分離到團聚的故事。抗戰期間,為防止故宮文物受損,故宮人帶著一萬餘箱文物南遷,輾轉十餘年,部分文物被運往臺灣。一直到60年後,兩岸故宮合辦雍正文物展,這些文物才再次聚首。
過去這些年,故宮博物院不僅與臺北故宮博物院保持一定的交流,與臺灣的民間機構、專家學者也保持聯繫。“經歷歲月風霜的洗禮,即使隔著一汪海峽,兩岸同胞始終有著雙向奔赴的情感聯結和熱切期盼。”齊玥動情地説。
清華大學臺灣研究院副教授李應博認為,兩岸融合發展,首先應促進中華傳統文化的兩岸融通,以中華文化為紐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還要深化兩岸民間交流,對於臺胞來大陸觀光旅遊、交流訪問、投資置業、求學培訓、生活定居,給予最大程度的便利。
作為本次座談會的主辦方之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同時也是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紀念館副館長賴生亮表示,紀念館作為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重要場所,將一如既往地發揮橋梁紐帶的作用,通過舉辦展覽、學術研討、文化交流等多種形式,促進兩岸同胞相互了解,增進民族認同感和文化歸屬感。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