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特稿丨憶黃埔百年崢嶸,鑄民族團結之魂 ——“不忘初心,繼續奮鬥”,記內蒙古黃埔同學會發揚愛國傳統,促進祖國統一

2024-05-09 13:3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5月9日訊 “親愛精誠,繼續永守。發揚吾校精神!……”曲調慷慨激昂,歌詞催人奮進,這首黃埔軍校校歌,是懷抱革命理想的黃埔軍人心中,永不褪色的旋律。
資料圖:黃埔校歌曲譜。(來源:網路)
  今年是黃埔軍校建校百年。一個世紀前的1924年,在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大背景下,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在廣州黃埔島創建“陸軍軍官學校”,史稱“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舊址校門。(台灣網記者 李柏濤 攝)
  一批批為追求民族富強、國家統一的熱血青年走進黃埔、投身革命,其中更不乏從祖國北疆走出的少數民族青年。白海風、榮耀先就是黃埔一期中的兩位蒙古族學員,他們為祖國北疆早期革命活動的開展,起到重要作用。
  白海風:組建蒙古族抗日武裝,曾獲毛主席在延安接見
資料圖:黃埔軍校一期學員白海風戎裝照。(白燕提供)
  “我的父親是白海風,是黃埔軍校一期二隊的。當年他投考黃埔軍校,開啟了革命生涯。”88歲的白燕教授是黃埔一期學員白海風之女,曾就讀于北京大學哲學系,後在內蒙古大學任教。
  “當時北京地區的中共黨組織推薦了包括我父親白海風在內的四位蒙古族同志投考黃埔軍校。他們去之前就拿到介紹信,有中國國民黨北方五省黨部的介紹信,也有中國共産黨內部的秘密介紹信。其餘兩人因故未能入學,因此黃埔軍校的蒙古族一期學員,只有我父親和榮耀先先生兩位。”白燕對台灣網表示。
  此時,正值國共第一次合作的“蜜月期”,國共兩黨大批精英及全國各地的優秀青年紛紛匯聚于黃埔。很快,隨著革命形勢和時局的變化,因革命工作的需要,白海風、榮耀先等一眾黃埔一期學員迅速畢業,參加國民革命軍東征。
  在時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的委託和安排下,白海風回到北疆地區開展北方民族地區的革命工作。在“百靈廟起義”中,白海風成功為我黨組建蒙古族抗日武裝力量,多次抗擊日軍和日偽軍進犯。
黃埔軍校一期學員白海風之女、88歲的白燕受訪。(台灣網記者 吳曉龍 攝)
  “就覺得好不容易,有這麼一支以蒙古族為主的部隊建立起來了,不應該讓它散了。那時日本人已經侵佔東北,後來大家商議,得有人牽頭把這支部隊張羅起來,因為我父親白海風是黃埔一期學員,對此責無旁貸,他的軍事生涯,也就是這麼開始的。”白燕回憶道。
  白燕曾聽父親白海風講述,1938年5月份,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接見了烏蘭夫(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第一任主席)和白海風,詢問了這支以蒙古族為主的抗日武裝(後稱為“蒙旗獨立混成旅”)的由來、現況等等,並對他們指示説,要在蒙漢民眾中做大量工作,搞好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榮耀先:書生變武夫,蒙藏學校培養的首個蒙古族中共黨員
  一百年前,與白海風一起投身大革命浪潮的蒙古族青年榮耀先,也是黃埔一期學員,他是“五四愛國運動”蒙藏學校學生愛國示威遊行的組織者之一。後經蒙藏學校和中共北方黨組織的委派,回到北疆地區做招生工作。
矗立在榮耀先故居的榮耀先戎裝塑像。(台灣網記者 李鑫 攝)
  “(我的曾祖父)帶著這20多個(蒙古族)年輕人,來到北京蒙藏學校學習,李大釗知道後非常高興,稱讚他(榮耀先)立了大功,而這批蒙古族青年,逐漸成長為第一代蒙古族共産黨員。”黃埔一期學員榮耀先曾孫女、內蒙古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三級高級法官榮如俠説。
  “一介書生變武夫,黃埔熔爐煉金喉。紫袍玉帶非吾事,仗劍高歌舞一同。”榮如俠對台灣網表示,在黃埔軍校接受軍事熏陶和教育後,榮耀先終於成為一名真正意義上的革命軍人,全心全意為國家解放,為民族尊嚴而戰。
  黃埔軍校一期學員榮耀先曾孫女、內蒙古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三級高級法官榮如俠朗讀榮耀先生前詩作。(台灣網記者 李鑫 攝)
  正如詩中所寫,榮耀先棄筆從戎,以民族大義為己任,投身二次北伐,犧牲時年僅32歲。2023年,經中共中央組織部認定,榮耀先是蒙藏學校培養的第一個蒙古族中共黨員。
  不僅有白海風和榮耀先,新中國成立前後,還有數以百計的黃埔學子紮根在祖國北疆這片廣袤的熱土之上,愛國主義、民族團結,一直是浸在內蒙古自治區各民族血液中的紅色基因。
資料圖:黃埔軍校內蒙古同學會于1989年4月7日在呼和浩特成立。(內蒙古黃埔同學會提供)
  1989年4月7日,黃埔軍校內蒙古同學會在呼和浩特正式成立。成立之時,自治區共有黃埔軍校同學304名,他們繼承發揚愛國光榮傳統,為聯絡身在臺灣的黃埔同學感情,促進祖國統一做出大量貢獻。
  如今,尚有三位健在的黃埔老人生活在呼和浩特和包頭,他們都已至耄耋之年。談起當年在黃埔軍校的學子生涯和投身革命的光榮歲月,老人們都記憶猶新。
  關若杉:響應黨的號召支援邊疆建設,一輩子跟黨走
  “過去咱們在(黃埔軍校)學習時,我經常稱這一段為殘酷的訓練,兩頭不見太陽,從早晨的4點到晚上的10點,早晨的4點,天還沒亮,起來就做早操。在軍校裏頭,訓練是嚴格的。”
  95歲的關若杉是黃埔軍校二十三期學員、內蒙古黃埔同學會會員,目前生活在呼和浩特。1949年,關若杉隨部隊起義,毅然加入到革命隊伍,成為建設新中國的一員。1958年,他響應黨的號召,從遼寧瀋陽來到內蒙古呼和浩特支援邊疆建設。
黃埔軍校二十三期學員、內蒙古黃埔同學會會員、95歲的關若杉。(台灣網記者 吳曉龍 攝)
  “我受到黨的教育和關懷,大半輩子我都跟著黨走。今天我們(國家)的進展,那是從未有過的,看著我們國家光輝璀璨、爛漫的現實生活,飛躍地向前邁進,雖然自己年齡大了,但是能趕上今天的現實,在耄耋之年已經十分可貴了。”關若杉激動地説道。
  劉誠甫:解放後參加抗美援朝作戰,誓言一生為國奮鬥
  96歲的劉誠甫也是黃埔軍校二十三期學員、內蒙古黃埔同學會會員,曾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目前生活在包頭。
黃埔軍校二十三期學員、內蒙古黃埔同學會會員、96歲的劉誠甫。(台灣網記者 吳曉龍 攝)
  “我到了學校(黃埔軍校)裏就入伍訓練,三個月以後,分科時到炮兵科、炮兵大隊,到了成都西較場。”劉誠甫對台灣網表示。
  成都解放後,劉誠甫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又隨部隊入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他説自己從未忘記當年入學黃埔軍校時許下的誓言,願一生為國家和民族而奮鬥。
  2020年,劉誠甫獲得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聯合頒發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紀念章。
劉誠甫于2020年獲頒“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紀念章。(台灣網記者 李鑫 攝)
  到朝鮮後,劉誠甫被分配到中國人民志願軍60軍炮兵團一營。“(入朝作戰)都是為中華民族奮鬥,我腦子裏頭沒有其他雜念,就是為國家、為人民,始終抱持著這樣的宗旨。”
  王培基:曾經投身軍旅的熱血愛國青年,90歲高齡徒步爬中山陵
  94歲的王培基於1948年在甘肅蘭州考入黃埔軍校二十三期輜重科,現為內蒙古民革成員、內蒙古黃埔同學會會員,目前也生活在包頭。
黃埔軍校二十三期學員、內蒙古民革成員、內蒙古黃埔同學會會員、94歲的王培基。(台灣網記者 吳曉龍 攝)
  雖然雙耳已近失聰,但王培基唱起黃埔軍校校歌時,聲音依然慷慨激昂、渾厚有力,仿佛又回到了70多年前,那個投身軍旅的熱血愛國青年。
  在採訪中,王培基對台灣網説,他仍然堅持每天讀書看報。幾年前,和家人到江蘇南京旅遊時,王培基還曾徒步爬上有392級臺階的中山陵。
  一日黃埔人,終身黃埔魂。
  “愛國、奮鬥、民族團結”的黃埔精神影響了黃埔學子的一生,不論年輕還是皓首,黃埔精神始終如一,代代傳承。
  內蒙古黃埔後人:為北疆建設、兩岸統一、民族團結默默奉獻
  如今,生活在內蒙古自治區的黃埔後人們,堅守在一線工作崗位上,在教育、環保、政法、文藝、城市建設等領域中為推進內蒙古自治區現代化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默默奉獻。
  黃埔軍校九期學員高憲崗之女、內蒙古黃埔同學會會員、《中國環境報》前駐內蒙古記者高燕茜。(台灣網記者 李鑫 攝)
  高燕茜是黃埔軍校九期學員高憲崗之女、內蒙古黃埔同學會會員。她退休前曾任《中國環境報》駐內蒙古記者,一直致力於自治區環境保護的新聞報道工作,多年來孜孜不倦的耕耘,讓高燕茜榮膺“地球獎”。
  “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我的工作與環保聯繫在一起,也是自治區推進環保事業的見證者、參與者。天道酬勤,我最終獲得地球獎,同時能作為中國媒體代表赴丹麥哥本哈根參加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我覺得很榮幸。”高燕茜表示。
  黃埔軍校四期學員榮崇仁之孫、內蒙古黃埔同學會會員、內蒙古自治區文聯前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奧奇手持祖父榮崇仁戎裝照。(台灣網記者 吳曉龍 攝)
  奧奇是黃埔軍校四期學員榮崇仁之孫、內蒙古黃埔同學會會員,曾任內蒙古自治區文聯第六屆、第七屆副主席,也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作為一名文化領域的民族幹部,奧奇始終關注著以黃埔精神為紐帶的兩岸各領域交流。
  “我是一名蒙古族共産黨員,應該帶頭牢牢樹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我們國家各民族同胞一定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奧奇表示。
  黃埔軍校內蒙古同學會建立之初,就一直把團結海內外黃埔同學,促進祖國和平統一作為己任。身為黃埔後人和同學會會員,奧奇也很關心兩岸關係的發展。
  他呼籲,兩岸還有很多黃埔學子及其後人,建立黃埔同學會的初衷,就是希望大家以此為橋梁聯繫在一起共促祖國完全統一,“兩岸黃埔人、兩岸各民族同胞,我們都是一家人。”
  與奧奇一樣,生活在內蒙古自治區的黃埔後人繼承先輩遺訓,都心念民族團結、祖國統一。
  黃埔軍校高級軍官學習班洛陽分校五期學員滿存生之子、中華民族團結進步協會第三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滿宏。(台灣網記者 吳曉龍 攝)
  滿宏是黃埔軍校高級軍官學習班洛陽分校五期學員滿存生之子,退休前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任職,擔任過呼和浩特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
  2021年,他又被內蒙古自治區推選為中華民族團結進步協會第三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黃埔後人血脈相承、義不容辭,一定要為兩岸和平統一、民族團結作出應有貢獻,不但要做,而且要做好,並繼續傳承下去。”滿宏説道。
黃埔軍校一期學員榮耀先玄孫女、“95後”基層社區幹部榮鈺。(台灣網記者 李鑫 攝)
  “95後”的榮鈺是黃埔軍校一期學員榮耀先玄孫女,目前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從事基層社區服務工作。
  榮鈺從小讀著先輩的事跡長大,榮耀先的革命故事是她生活和工作的座右銘。“在我心中,高祖父榮耀先是一位不畏困難頑強拼搏的人,我永遠以身為黃埔革命後代為榮,會牢記先輩囑託,繼續在基層為各民族同胞服務。”
黃埔軍校四期學員榮尚義(勇夫)之孫、內蒙古自治區政法委幹部寶音圖。(台灣網記者 吳曉龍 攝)
  “我爺爺榮尚義(勇夫)畢生的革命經歷,從小培養了我的家國情懷。如果對我爺爺榮尚義説一句話,我會説,爺爺,我們後輩兒孫一定繼承您的遺志,繼續為祖國統一、為民族團結努力奮鬥。”黃埔軍校四期學員榮尚義之孫、內蒙古自治區政法委幹部寶音圖表示。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
  憶黃埔百年崢嶸,鑄民族團結之魂。
  曾經,以“愛國、奮鬥、民族團結”為核心的黃埔精神,在內蒙古自治區近代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如今,歷經百年而彌堅的黃埔精神,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自治區考察時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
  內蒙古黃埔同學會會員代表們表示,作為黃埔學員和黃埔後人,要身先士卒,發揚“蒙古馬”精神,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黨的民族工作主線,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畫好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最大同心圓,為中國式現代化內蒙古新篇章貢獻更大力量。
策劃/主筆:李柏濤
采寫:常凱特、高嘉鴻
攝影:吳曉龍、李鑫
設計:李鑫
台灣網評論資訊中心
內蒙古黃埔同學會
聯合出品
[責任編輯:房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