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不忘來時路,方知向何行——馬英九與臺灣學子共尋中華文化根脈

2024-04-07 14:4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4月7日訊 “中華文化中講究的慎終追遠,便是我來陜西最重要的目的。”

    4月4日,馬英九一行在陜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參加甲辰(2024)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典禮結束後,馬英九接受媒體採訪。(台灣網發)

  今年清明,74歲的馬英九帶領20位來自寶島臺灣的青年學子“跨海而來”,在這座囊括“半部中國史”的長安城中,感觸中華文化根脈,傳承中華民族信仰。

  慎終追遠、敬祖愛鄉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燦爛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園。軒轅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是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精神的肇創者。在兩岸同胞心中,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已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象徵,是凝聚海內外炎黃子孫的精神紐帶。

  1949年後,中國國民黨幾乎每年清明都要舉行“遙祭”黃帝陵典禮,而在馬英九擔任臺灣地區領導人的8年間,更是先後6次主祭典禮,表達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視”。“遙祭”也像一束扯不斷的線,將兩岸同胞的心緊緊連在一起,讓彼此心領神會、心靈相通。

  “深深感到身為炎黃子孫的自豪。”參加典禮的臺灣青年學子紛紛表示“過程中非常激動”,更加體認身為炎黃子孫的驕傲與責任。

  “過去我在臺灣曾六度遙祭,今天帶著臺灣的年輕人到陜西親自祭黃帝陵,深感意義重大。”典禮結束後,馬英九動情地説,“來自臺灣的年輕人通過這次難得的機會,要更加牢記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的根源,以及身為炎黃子孫的驕傲。”

  追根溯源,緬懷歷史,不忘從哪來,才知道向何處去

    4月5日,馬英九一行先後前往陜西馬援祠、馬援墓參拜。在馬援墓旁,馬英九摸著父親種下的樹,不禁感嘆“已經長這麼高了”。(台灣網發)

  記得去年,馬英九第一次回到祖籍地湖南湘潭祭祖,過程中幾度哽咽落淚,表示“多年來的願望終於實現了”。今年,馬英九先後前往陜西馬援祠、馬援墓參拜,老人同樣感觸良多。

  馬英九介紹,自己的籍貫雖然是湖南,但祖先的祖先來自陜西扶風。漢代的伏波將軍馬援就是自己的遠祖。馬英九説,明朝末年,扶風馬援的一支後裔輾轉到了湖南衡陽,自己是這一支的後人,所以追根溯源,自己是陜西扶風人。

  “我的祖先是從陜西遷到湖南湘潭,這次親自到陜西扶風縣尋根、祭拜先祖馬援,實在難掩內心激動。”據悉,馬英九的父親馬鶴淩曾在2005年清明到陜西祭祖,並留詩一首:“跨海尋根萬里行,楊淩祭祖正清明。亡人追遠還鄉日,欣見宗親樂太平。”此次祭祖,馬英九還與他父親當時種下的一棵樹合影,表示“這很有價值,很有紀念意義”。

  兩岸同胞是一家人,有著共同的血脈、共同的文化、共同的歷史、共同的願景。共同聯結構建了兩岸中國人共同的精神家園和文化習俗。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慎終追遠,敬祖愛鄉。兩岸中國人不管走了多遠,我們都始終不忘鄉愁、盼著葉落歸根;不論分離多久,我們都終將團圓、攜手打拼。

  中華文明史,上下五千年。華夏好兒女,代代譜新篇

  登城墻,睹秦俑,品典籍……在陜西參訪交流的幾天裏,馬英九一行先後參觀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國家版本館(文濟閣)、陜西歷史博物館等名勝古跡,在無數震撼與感動中,共上了一堂生動而又多彩的歷史課。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馬英九一行同兵馬俑近距離接觸,隨行臺灣青年紛紛與恢弘的兵馬俑“軍陣”合影留念。“真是太壯觀了,太宏大了”、“除了感到震撼,我無話可説”、“感覺書本中內容跳到眼前,十分感動、驚奇。”

  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當解説員講到鎮館之寶、唐代的“舞馬銜杯紋銀壺”時,馬英九對於文物上顯示出馬會跳舞感到相當震驚,表示聞所未聞。“如何努力保存這些典籍與文物,是兩岸人民共同的任務,我認為這是兩岸可以共同享有的經驗,也證實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在號稱“中華文脈種子庫”的西安國家版本館(文濟閣),馬英九一行認真聆聽講解,了解了館內多部臻選藏品,包括宋拓本《西樓蘇帖》、明內府寫本《永樂大典》、明藍格抄本《使琉球錄》、明內府刻本《大明一統志》、文淵閣《四庫全書》底本《公是集》、丁氏家藏晚清名人書札等。

    4月6日,馬英九一行赴西安國家版本館(文濟閣)參觀。在聽取明藍格抄本《使琉球錄》介紹時,馬英九駐足良久並頻頻點頭。(台灣網記者 符海川 攝)

  聽取明藍格抄本《使琉球錄》介紹時,馬英九駐足良久並頻頻點頭,他表示,“這是我們研究釣魚臺(島)的人一定要讀的。從古籍裏證明釣魚臺(島)不屬於琉球。”

  臺灣青年們見到館內豐富而珍貴的中華優秀典籍版本,也發出“非常壯觀”的讚嘆。“以前在書本上學到的東西,今天就在自己眼前,《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等經史子集,像一面巨型書墻擺放在自己眼前,真是太壯觀了!”臺北大學經濟學系學生林新越如是説。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古文明,幾千年前的文字,後人現在都能辨讀,西安國家版本館能將這麼多古籍保存完好,對中華文明的傳播綿延有不可磨滅的貢獻。”馬英九表示,“期盼中華文明古籍的智慧,如同歷史長河中的明燈,繼續照亮中華民族的未來。”

  一場“尋根之旅”,尋的不僅是個人的“根”,更是中華文化的“根”。只有讓臺灣青年一代熟悉並熱愛中華傳統文化,才能深刻地認識自己的根脈。正如臺灣師範大學學生華晟雅所説,這些傳統的文化、歷史,都能成為我們成長的營養。(文/尹賽楠)

[責任編輯:尹賽楠]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