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特稿 | 尋回兩岸共同的民族之根——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在讀臺生期待馬英九攜島內青年學子來訪

2024-03-28 12:0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同學,你的祖籍在哪?”

  “廣東潮州,福建漳州,山東菏澤,湖北赤壁……”

  “臺灣同學們,我們共同的根在哪?”

  “在這裡,在這片泱泱的中華大地之上。”

  4月1日,馬英九將再度訪陸,開啟大陸尋根、交流之旅,與他同行的,還有20位“主角”,他們是“大九學堂”的臺灣青年學子。

  馬英九此行將到訪廣東、陜西及北京,並到中山大學、北京大學進行兩岸青年交流,參加“甲辰(2024)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

  沿著“尋根、青年交流”這條主線,台灣網【臺灣同學錄】欄目採訪了多位曾在或正在中山大學、北京大學讀書的臺灣同學。

  他們紛紛表示,傳統中華文化是兩岸中國人共同的根和魂,大部分臺灣人並未忘記自己根在哪,臺灣青年學子更應正視自己炎黃子孫的身份認同,期待來訪的“大九學堂”的同齡人們,在他們的母校感受大陸青年的熱情和友善。

  兩岸同根,返鄉祭祖是對根的思念。

  去年,馬英九首次回到湖南湘潭祭祖時哽咽流淚的畫面,給臺灣同學們留下深刻印象。

  2023年3月,73歲的馬英九赴大陸尋根祭祖,期間帶領28名臺灣學生分別到訪南京、武漢、長沙、重慶、上海等地,完成了長達12天的交流參訪之旅。圖為馬英九攜家人在湖南祭祖受訪時引述馬家祖訓,一度哽咽落淚。(台灣網 尹賽楠 攝)

  “返鄉祭祖,代表馬英九先生對根的思念,表達著他對傳統中華文化的珍視和傳承。”來自臺灣省臺中市的雷尊理表示。他本科畢業于中山大學航空航太學院,目前在清華大學航空航太學院攻讀碩士。“我的祖籍是湖北省赤壁市,去年馬英九先生在湖南湘潭祭祖時,我也在祖籍地祭奠祖先,看到他在祖墓前擦拭眼淚,有很深的切身感觸。”

  2023年3月,馬英九赴大陸尋根祭祖,期間帶領28名臺灣學生分別到訪南京、武漢、長沙、重慶、上海等地,圖為“大九學堂”青年學子與馬英九合影留念。(台灣網 尹賽楠 攝)

  “馬英九先生到湖南湘潭祭祖,佐證兩岸本是一脈相承、同根同源的事實。”本科就讀于中山大學國際商務專業,目前在北京大學讀國際政治專業博士,來自臺灣省彰化縣的林景茂表示,他的祖輩最早在清朝時就漂洋過海來到臺灣,但每當家族清明祭祖時,都能清晰地看到墓碑上刻著的祖籍地還是福建漳州,“這種認同感,歷經幾百年、數代人,仍延續至今。”

  來自臺灣省臺北市、祖籍山東省菏澤市、中山大學2021級新聞傳播學院的劉承志説,在臺灣的家人從未忘記我們的根在哪,積極地參與臺灣山東同鄉會的活動。“201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高秉涵先生也是山東菏澤人,家人與他相識20餘年。他幫助過很多臺灣老兵把骨灰還鄉安葬、落葉歸根,高秉涵先生的事跡一直鼓舞著我。

  2012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揭曉,菏澤旅臺同鄉會會長高秉涵成功入選。左一為高秉涵先生,左二為9歲的劉承志。(台灣網 發)

  “我的外公在山東省出生,很年幼時隨著父母遷到寶島臺灣居住。老人家還在世時,經常給家人們做北方麵食,小時候最快樂的時光就是全家人圍在一起包餃子。”出生於臺灣省高雄市,2019年入學中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完成本科學業後,于2023年進入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就讀碩士研究生的黃幼欣表示。

  2023年,在北京大學攻讀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的臺生黃幼欣第一次見到落雪,圖為黃幼欣在雪夜留念。(台灣網 發)

  祭祀黃帝陵,尋回自己的根和魂。

  受訪中,臺灣同學們也對馬英九此行將率臺灣青年學子參加“甲辰(2024)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的行程十分關注。

  朱斐青本科畢業于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目前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就讀中共黨史碩士。圖為2023年朱斐青於北京北小河公園留影。(台灣網 發)

  本科畢業于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正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就讀中共黨史碩士一年級的朱斐青表示,臺灣“去中國化”的教科書刪減很多古詩詞,如果現在問臺灣青少年“黃帝是誰?”很多人未必答得出來。有一句話説“你的氣質裏,藏著你曾讀過的書”,希望兩岸青年都熱愛傳統中華文化,用傳統中華文化賦予我們的視野,幫助中國了解世界,也幫助世界了解中國。

  北京大學臺籍博士生林景茂于北京觀復博物館留影。(台灣網 發)

  林景茂認為,傳統中華文化是兩岸中國人共同的根,“沒有根,我們都不知自己是誰,只會陷入認同危機。”馬英九先生帶臺灣青年學子祭祀黃帝陵,就是想讓他們擺脫“去中國化”教育的束縛,了解自己的根和魂。

  “我們中國人是炎黃子孫,而這個黃就是黃帝的黃,正視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正視炎黃子孫的身份認同,把兩岸青年擰成一股繩,為兩岸同胞未來共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榮光打好基礎。”來自臺灣省新北市,直至高中畢業皆在島內讀書,現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2021級本科生的劉昱甫説。

  2022年10月1日,北京大學臺生劉昱甫參加全國臺聯組織在京臺生觀禮天安門升旗儀式留念。(台灣網 發)

  曾在上海、臺北兩市讀小學、中學的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2023級本科生曾靖雯説,兩岸都受中華文化滋養,馬英九先生以其“特殊身份”帶臺灣青年學子到黃帝陵祭祀,就是要傳達兩岸同屬中華民族,文化同根、血脈同源的思想。

  2023年11月4日至5日,全國臺聯組織50名2023級在京臺生於北京市懷柔區九渡河黃花城水長城景區秋遊。圖為臺生們在活動現場自拍。(台灣網記者 常凱特 攝)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馬英九先生到陜西祭祀黃帝陵是表達對傳統中華文化的尊重,對中華民族歷史的認同,努力在兩岸關係中尋回共同的文化認同。”劉承志表示。

  2023年暑期,就讀于中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臺生劉承志來到北京,圖為劉承志於天安門城樓前留念。(台灣網 發)

  黃幼欣也説,中華民族同根同源,了解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也是一種自我認識的方式。

  “祭祀黃帝陵對臺灣青年學子而言,不僅是一次傳統中華文化洗禮,也是一次思想啟發教育,鼓勵他們重新認識自己的身份。”雷尊理表示。

  打破偏見,面對面認識真實彼此。

  臺灣同學們最期待的,就是馬英九與20位“大九學堂”臺灣青年學子到他們的母校中山大學、北京大學進行兩岸青年交流。

  2023年10月20日,台灣網與旺旺集團共同策劃,北京市臺辦、北京市臺聯、北京市臺協及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大力支援的首場“【臺青‘Young’】+【臺灣同學錄】”線下觀影交流活動順利完成。(台灣網記者 王子歡 攝)

  林景茂表示,很多臺灣青年學子從未踏上祖國大陸的土地,其中有些人還對祖國大陸抱有刻板印象或偏見。馬英九先生能為他們提供親身認識祖國大陸真實樣貌的機會,了解大陸同胞對臺灣同胞的真摯善意,對促進兩岸青年心靈契合很有意義。

  “這樣的交流活動能讓臺灣青年學子用正確的視角看待祖國大陸。對於那些即將來到祖國大陸的島內同齡人們,若把想説的話凝練成一句,那就是——大陸很大、機遇很多,歡迎你們多來。”劉昱甫表示。

  來自臺灣省臺中市的雷尊理目前在清華大學航空航太學院攻讀碩士學位,圖為雷尊理于清華大學紫荊操場。(台灣網 發)

  雷尊理説,在每次與不同的兩岸青年學生的互動中,感受到大家都對交流有著共同的渴望。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兩岸青年交流能夠跨越暫時的阻隔和困難,為未來和平與繁榮的兩岸關係鋪平道路。

  2023年7月27日,由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基金會聯合主辦的“星連心兩岸研學中華文明探索之旅”結業典禮在浙江橫店舉行。圖為兩岸學子共同演繹話劇《六尺巷》。(台灣網 常凱特 攝)

  曾靖雯表示,多數在島內的臺灣青年學子對於祖國大陸的了解限于持有特定立場媒體的錯誤解讀,因此,兩岸青年有時在網路上會引發誤解和矛盾,期待能夠透過兩岸青年面對面的真誠交流,認識真實的彼此。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臺生曾靖雯于北京大學博雅塔前留念。(台灣網 發)

  “北京大學和中山大學皆有許多在讀的臺灣同學,兩所高校本身就是兩岸融合發展的最佳案例。希望馬英九先生能在我的母校感受到祖國大陸對臺灣同學的包容和照顧,也期望他把這份經驗帶回臺灣,鼓勵更多島內同齡人到祖國大陸的高校求學。”林景茂表示。

  2024年1月,全國臺聯第三十屆臺胞青年冬令營內蒙古分營在呼倫貝爾市圓滿落幕舉行。來自寶島臺灣各個縣市的近30名臺灣同學們,足跡遍佈海拉爾、根河、額爾古納及滿洲裏等地。圖為臺灣同學們在白樺林合影留念。(台灣網 發)

  “如果能在北京大學遇見‘大九學堂’的臺灣青年學子,我會分享在祖國大陸求學、旅遊的經歷,這是一片廣闊、包容的土地,這裡的同學們都非常友好,我們在生活中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互相進步。”黃幼欣説。

  策劃/主筆:李柏濤

  聯絡:常凱特

  采寫:常凱特

  台灣網評論資訊中心 出品

[責任編輯:常凱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