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前途命運到了新的十字路口
正值佳節,一輪明月照家國,除了小家的團圓,總會想起一個地方——臺灣。
最近一個月,臺灣也出現了一個重要的變化。
9月以來,“發展”一詞在臺灣地區網路平臺的熱度不斷上升,現在已經超過“戰爭”,這是民進黨當局過去幾年執政期間都不曾有過的趨勢。
隨著明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臨近,臺灣民眾産生了一定的焦慮:
“七缺八漲”等問題愈演愈烈,柴米油鹽怎麼辦?基礎設施投了那麼多年,卻幾乎沒有變化,長遠發展怎麼辦?除了臺積電,臺灣的下一個創新點在哪?
臺灣同胞前途命運的大方向很明確,那就是一定要和平發展,但怎麼和平發展?
眼下,來到了十字路口。
9月初,臺灣地區副領導人賴清德,首次以民進黨參選人身份正式召開記者會,闡明瞭所謂“實現和平發展”的路徑:
備戰才有辦法避戰,避戰才有辦法和平發展。
這也是民進黨當局正在遵循的發展路徑:把軍備與發展捆綁,優先軍備,再説發展。
民進黨當局不久前通過的2024年財政預算案就很能説明問題。各項支出中,防務支出繼續保持增長,經濟發展支出卻是所有領域中跌幅最大的。
隨著防務支出增長,民進黨當局與美國的軍事勾連也有新動向。
美國提供給臺灣武器的新方式值得注意。
前段時間,美國批准對臺軍援,與以往的軍售相比,軍援首次直接從美軍庫存中提貨,可以免去等待生産的過程。
軍援釋放的信號很明確,那就是要加速武裝臺灣。
再加上美國也在不斷抬高對臺軍售的力度,這樣的互動方式是要犧牲臺灣發展的本錢。
民進黨當局採購新式戰機的錢,就得需要舉債才能湊齊。為了匹配這些新的戰力,民進黨當局還在放寬徵兵標準,把更多臺灣人送上戰場。
所以,“備戰才能和平發展”這句話中存在著一個騙局:
民進黨當局把人財物等社會資源向軍事傾斜的程度,已經大大侵蝕到了臺灣的發展空間。
民進黨當局執政七年來的財政狀況是,防務支出保持增長,經濟發展支出卻幾乎沒變。
軍備優先勢必會削弱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潛力,一個地區如果有成為“火藥桶”的風險,各種投資也會主動離開,經濟發展也會陷入長期停滯。
這當然會讓臺灣人産生一種焦慮,以後還要怎麼發展?
更令人揪心的是,民進黨當局甚至連最基礎的民生保障都管不好。
就拿最近的“缺蛋”問題來説。為了儘快度過“缺蛋”危機,民進黨當局給出高額補貼進口大量雞蛋,卻給臺灣農民帶來了巨大的成本壓力,導致他們被迫殺掉臺灣自己的蛋雞。後來,這些進口的雞蛋又被檢測出一種物質,其濃度過高可能會導致血癌。
對待炮彈和雞蛋的態度,反映出民進黨當局的底層發展邏輯,這顯然無法有效回應臺灣人對未來發展的焦慮。
除了捆在“火藥桶”上的發展路徑,臺灣的前途還有什麼選擇?
在最近的討論中,有一個地名頻繁出現,金門。
這是為什麼?可以先來看一張圖。
這是福建周邊的夜光遙感地圖。可以看到,就在廈門被點亮的時候,金門卻是一片漆黑。與此同時,金門的發展也有個特點,那就是靠近大陸的地方更亮。
這跟大陸的聯通有很大的關係。就拿“小三通”來説,也就是大陸與金門等地小規模的通商、通航和通郵。
“小三通”給了金門發展旅遊業的機遇,這也是靠近大陸的光點起源。
然而,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從一開始就對“小三通”表示了疑慮。
出生金門的臺灣媒體人董智森披露,真正為“小三通”奔波的,是後來的金門縣副縣長吳承典等人。當時,還在陸委會任職的蔡英文把他們叫去辦公室,痛批他們和對岸往來違反“國安法”,還説要把他們抓起來關監獄。
六十多年前,金門曾是兩岸對抗的最前線。在和平的年代裏,民進黨當局卻還一直在以“國安”等話術犧牲金門的發展前途,“小三通”也始終被“安全”的敘事籠罩。
如果“小三通”受阻,前往金門的大陸旅客歸零,金門旅遊業上下游一年的損失就會達到數十億元新台幣。金門的發展邏輯非常脆弱,現實中也出現過這樣的狀況。
這導致金門的旅遊業發展一直比較扁平。
今天,金門主打的旅遊産品依舊是:金門高粱酒、肉乾、花生糖等初級産品。也就是説,金門並沒有因為旅遊業的發展找到業態升級的立足點。
最近,大陸發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援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其中提到了金門和大陸聯通融合,這讓金門這麼多年積累下來的發展矛盾一下子暴露在公眾視野中,這樣的關注和討論也能從一個側面説明臺灣對未來的焦慮。
在臺灣當局的區劃中,金門屬於離島地區,也就是遠離臺灣本島的地區。過去數十年來,臺灣的建設發展、工作機會與資源都集中在本島的大都市。從某種程度來説,離大陸越近的地方,所謂的“安全”淩駕於發展的程度就越深。
但臺灣本島的發展也無法“獨善其身”。
今天,放眼整個臺灣,晶片産業確實是明星産業。然而今天,臺積電也被“安全”敘事深度捆綁,與此同時,對於臺灣人來説,明星企業具有明顯的虹吸效應,只靠個別優勢産業無法改善大多數普通人的生活。
回應這樣的問題,《意見》提出了新的解決方案:通過人員的流動創造出新的産業機遇。
是什麼新的産業機遇?
廈門大學港澳臺研究中心主任李非提到了一類領域,生産型的服務領域,也就是為生産服務的服務業。因為服務業不是拼資本、拼技術、拼規模,拼的是經營理念、管理模式,這些都與“人”密切相關。
臺灣在生産型的服務領域上,和大陸有獨特的結合點。
根據《意見》,金門可以成為樣本,首先實施金門居民在廈門同等享受當地居民待遇。李非指出,這背後揭示的一個變化是,過去我們是把資源送過去,現在我們是把臺灣人引過來,兩岸融合的程度會更高。
再把視野放大到整個臺灣,説臺灣未來發展的根基在大陸,底氣是什麼?
上面這份《意見》也提到了大陸連接臺灣的支點,距離臺灣最近的地方,福建。
譚主注意到,《意見》發佈後,民進黨當局抹黑大陸的一個説辭是,經濟上福建對臺灣沒有吸引力,臺胞臺企赴陸是“跳坑”行為。事實真的如此嗎?
2019年,福建GDP總量首超臺灣。2022年,福建GDP總量、增長率均超臺灣。
去年,福建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位列我國東部地區第一,其中電子資訊産業是一個發力重點,這與臺灣半導體産業的優勢積累很契合。
還是拿廈門來説。首先,在産業結構上,臺灣的傳統優勢在於技術密集型工業,廈門則在於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在技術如何轉化應用的問題上,廈門與臺灣擁有顯著的梯度性,可以互補。
事實上,臺灣第二大的晶圓代工廠聯電一直在投資廈門。2014年,聯電與廈門市政府等合作,投資建立12英寸晶圓廠聯芯。從2020年到2022年,聯電多次增資,每次都是上億元。
正是大陸的發展進步,使得福建和臺灣有了經濟互補的空間。
除了經濟結構上的考慮,還有一點細節值得注意,那就是大陸與臺灣相似的工業文化。
這也是大陸和美國截然不同的一點。臺積電的美國廠從規劃到開工,因勞工關係導致量産時間延期、出現臺灣工程師水土不服等問題,它們背後都有一個根源問題,那就是文化衝突。
如今,廈門整合電路産業園覆蓋從設計、製造、封測、裝備與材料到應用的全鏈條,這又使得上下游的産業鏈垂直領域得以整合,可以實現産業集聚。
産業上的互補只是一個切面。臺灣與大陸的結合點不局限在某一個企業或某一個産業,而是在於可以尋找到一種發展路徑。
臺灣是出口導向型經濟,臺灣現在面臨一個困境是,其經濟命脈——外貿持續低迷。
最近一年,臺灣出口連續下滑,6月出口量更是創下近14年來的最大跌幅。民進黨當局現在的做法,和美國站隊,不是抵抗這些因素的解法。
原因很簡單,美國根本沒打算向臺灣開放市場。2022年第四季度以來,美國自不少地區的進口比例都在上升,臺灣卻不在其列。
譚主了解到,今年1月至4月,臺灣對美出口一直在同比下降。
從雙邊貿易來看,大陸和臺灣的連接更有“融合”的屬性。對此,可以看發改委談《意見》時提到的一個細節:
促進更多臺灣地區的商品搭乘中歐班列等暢達歐亞市場,更好惠及兩岸同胞。
今年4月,大陸方面就提出了“歐洲——武漢——臺灣”的運輸方案,相較于傳統的海運,中歐班列的運輸時間減少了1/3,可以縮短至30天。
除了運輸效率的提升,中歐班列更大的價值還在於提供給了臺灣一個連接亞歐市場的穩定路徑。
李非提到,全球交通格局的變遷正在改變全球貿易格局。中歐班列的沿線國家都在北緯30度到40度之間,這是世界文明的發祥地,這片區域的生産要素如果流動起來,以比海上迴圈更高的效率運轉,那就是新的發展方向。臺灣如果能夠融入,當然可以獲得更大的機遇空間。
大陸提供給臺灣的是一個發展體系,而這正是臺灣所欠缺的。
臺灣和大陸相連的前途命運是非常明確的。臺灣的經濟發展有一個戰略基點,那就是背靠大陸,連接到更大的亞歐市場,這和我們的任何一個省“走出去”是一個道理。
海峽兩岸經過70餘年的隔絕,在“臺獨”分裂勢力的干涉下,這樣的連接被不斷干擾,這是兩岸的現實問題。但從最近逐年回暖的經濟和文化活動中,我們更能夠體會到的是,連接正在越來越密切。臺灣人有80%祖籍都在福建,兩岸同根同源,很容易産生一樣的認同。
歸根結底,臺灣問題始終是我們自己的問題,總是有辦法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