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兩岸鄉建青年詩情在心:“有磨合,沒隔閡”

2021-06-27 13:44: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漳州6月26日電 題:兩岸鄉建青年詩情在心:“有磨合,沒隔閡”

  中新社記者 林春茵 張金川

  一條山路,將福建九龍江沿岸的關帝廟、桃花園、鎮安門的沿江水域景點圈攏起來,形如一隻大鵬掠水起飛。這是華僑大學閩臺青年創新創業服務中心組建的海峽兩岸鄉建團隊,為福建省漳州市龍山區郭坑鎮扶搖村瑤山景區構想的“揚帆遠洋,日出大鵬展翅”改建概念。

  “説到‘扶搖’,當然我們每個人都會想到‘扶搖直上九萬里’的詩句啊,這古詩都在心裏嘛。”36歲的臺灣文創設計師何信豪如是闡釋道。

  今年,福建力推閩臺鄉建合作,開放百個村莊邀請臺灣鄉建團隊進行陪護式改建。扶搖村裏,關帝廟每年都吸引很多臺灣信眾前來朝聖,村民希望臺灣設計師們“幫忙把遊客留下過夜”。

  兩個月前,包括何信豪在內的三位臺灣青年與廣西青年設計師黃超川組隊進駐扶搖村,承擔佔地50畝、總投資約700萬元人民幣的瑤山景區夜間經濟帶規劃設計。

  對這樣的“海峽組合”,率隊而來的華僑大學閩臺青年創新創業服務中心臺籍導師許思政認為,臺灣青年單槍匹馬跨海而來,“海峽組合”有助於很好地結對子工作,少走彎路,融入當地。

  黃超川不是第一次和臺灣設計師合作。他的導師是一位臺灣資深建築師,基於中華傳統元素的“神來一筆”創作概念,在兩岸業界很有名氣。黃超川坦承,剛開始團隊總覺得畫面缺少水元素的意象,還是導師點醒了他們,可以構建一個太陽的圓形意象,“在水為鯤,在天為鵬,日出則扶搖而上,不就串起來了嗎?”

  “我們都是讀著古詩長大的,當然一點就融通了。”黃超川笑説,他和臺灣隊友們心有靈犀,“有磨合,沒隔閡”。

  在島內眷村長大的何信豪近年“登陸”,如今定居雲南。在他看來,雲南跟臺灣很有淵源,從大陸熱映電影《無問西東》裏西南聯大的大師們,到臺灣清華大學校園裏西南聯大校歌碑,從昆明飛虎隊紀念館,到騰衝國殤墓園,“兩岸就算隔得那麼遠,彼此又還有很多東西有關聯”。

  臺灣不少廟宇已經發展為商圈或社區,一個廟遊一天的旅遊行銷很火爆。因此,這個設計任務對何信豪來説,很能勾起“臺灣鄉土”情結。

  “遊客會留在這裡,就像我也曾被滇池和鹿港天后宮留住。”何信豪説。

  31歲的廈門理工學院臺籍客座教授李一進,擔綱此次鄉建的夜間燈光設計。然而,剛開始,不少村民提出反對,覺得自己的村莊不需要那麼亮,不需要“變成城市”。

  李一進曾經和臺灣搭檔在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半山村打造夜遊項目。他們用河流地形借勢進行燈光造景,設置出闖關遊戲,還衍生“故事線”,讓遊客進行角色扮演,“形成別出心裁亦很正向的文旅方式”。

  “大陸鄉村的春雨、水墨田園和白鷺絲”,讓李一進的臺灣搭檔有感而發,寫了一首古體詩。他們用一句句詩句,為半山村的每一個區域夜景命名。

  “我也曾經疑惑,整個村真的需要造得這麼亮嗎?”李一進向村民坦言,“可是當我們站到對岸看過來,半山是發亮的,很美。”

  耐心溝通,細緻解釋,讓扶搖村村民接受了李一進這位臺灣設計師。“大陸的鄉村這樣美,我們尊重村民做出的決定。”李一進説,“我也將把心裏最打動自己的詩意獻給這片鄉土。”(完)

[責任編輯: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