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一群臺胞在武漢的“回鄉”之旅:打造生態有機農場

2021-05-25 09:01: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武漢5月24日電 題:一群臺胞在武漢的“回鄉”之旅:打造生態有機農場

  中新社記者 馬芙蓉

  初夏,在武漢市黃陂區橫山腳下,桑葚、桃子等果實挂滿枝頭,包菜、馬鈴薯等蔬菜長勢正旺。這裡是臺胞打造的生態有機農場,名為“一心回鄉”生態農業基地。

  “取名回鄉是希望大家在此找到心靈歸處,回歸自然本真。”團隊創始人蔡三益近日介紹説。

  1993年,臺胞李旭清在臺灣創建“一心回鄉”團隊,吸引包括蔡三益在內的30余位夥伴加入。他們致力於實踐自然生態農耕,創造與環境共存共榮的綠色發展模式。經過多年探索,形成三産融合的完整産業鏈和成熟運營模式。

  2018年10月,該團隊來到大陸,落地武漢。“李姐的父親是一名老兵,籍貫湖北,生前一直念叨著回鄉。”蔡三益透露,這是選擇武漢的重要原因。

  儘管擁有成熟經驗,但是在武漢“另辟江山”並不容易。首要問題是找地。土地的復育、改良,又是一項挑戰。不打農藥、不施化肥、不用激素,是“一心回鄉”團隊始終堅持的種植方式。面對酸性偏高的土壤,團隊複製臺灣模式,以養草生肥、自然堆肥的方式,讓土地休養生息。

  “最初兩年,幾乎顆粒無收。”蔡三益坦言,眼睜睜看著果蔬長蟲、生病、倒下,再回歸土地,心疼但也無可奈何。在一點一滴的付出中,硬質土地漸漸變得肥沃、鬆軟。

  採訪中,蔡三益將記者帶到馬鈴薯種植區,只見他食指向下,輕輕鬆鬆便插進土裏。

  香蔥與包菜間作驅蟲防病,馬鈴薯周圍種植檸檬香茅草驅蟲,倒伏的樹木枝幹鋸成圓木作景觀裝飾、葉子用來堆肥……在這裡,生態農法的智慧無處不在,種植區、餐飲區、體驗區初具規模。

  蔡三益介紹,基地現有2700余畝,建立了涵蓋有機生態農業、食品加工、健康餐飲、電商、地産、文化等跨領域串聯的全産業鏈。今年,基地開始預約接待遊客,預計明年將大規模迎客。

  “做農業辛苦,需要恒心、耐心。”蔡三益今年49歲,從大學畢業加入“一心回鄉”團隊至今已20多年,他的皮膚因風吹日曬而變得黝黑,但是幹事創業的激情絲毫未減。

  蔡三益在武漢發展的信心越來越足。他介紹,大陸“農林22條措施”出臺後,團隊仔細研究,正在將其中可應用措施與企業規劃相結合,謀求更遠發展。

  在“一心回鄉”武漢基地,像蔡三益一樣的臺胞共30多位。

  58歲的曾俐文曾在上海工作10多年,原計劃退休後回臺灣養老,結識“一心回鄉”團隊後,她加入其中負責財務管理等工作,“他們愛護土地、追求健康的情懷吸引了我。”

  34歲的陳旻岑是李旭清的大女兒,在“一心回鄉”工作了近10年。種地、跑市場、開展公益科普……産業鏈中涉及的行業,她幾乎都幹過。

  2018年底,陳旻岑來到武漢幫忙籌備開辦餐廳事宜,原計劃呆一個月,後來留了下來。“大陸是一個全新的市場,我喜歡挑戰。”她説。(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