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説重慶方言的臺灣中醫:為患者留守大陸過春節

2021-02-22 21:10: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重慶2月22日電 題:説重慶方言的臺灣中醫:為患者留守大陸過春節

  中新網記者 劉相琳 韓璐

  “孃孃(重慶方言,阿姨),沒得啥子。我給你開好藥,你好好調理,放鬆心情才能養好身體。”臺灣口音“搭配”重慶方言,李盟麟如是説道。22日,李盟麟回到重慶市九龍坡區人民醫院,開啟自己春節後的首個工作日。

  今年60歲的“臺灣中醫”李盟麟在醫院名氣很大。他所在的中醫門診,每天約有100名患者就診,其中一半都是“因他而來”。“來重慶10年了,也會説一點‘言子兒’(重慶方言)。”李盟麟笑著説,這樣能拉近與患者的距離。

  “李醫生説話很溫柔,看病也認真。即使是復診,也要詳細詢問後才給我們答覆。”已經70歲的張婆婆是李盟麟的老患者,“知道李醫生今天到府診,我在春節前就挂了號。”

  一排櫃子、一個放著電腦的桌子、兩張椅子……李盟麟的診室約有10平方米,墻上挂著兩幅字畫:一幅是張仲景的“凡有人疾,不時即治,隱忍冀差,以成宿疾”;另一幅是孫思邈的“飽食即臥,乃生百病”。字畫旁邊,挂滿了患者送來的錦旗。

  中醫“望、聞、問、切”的傳統,在李盟麟這裡得到充分運用。面對患者,李盟麟像個聆聽者,一邊摸脈、聽患者陳述病情,一邊在紙上記錄。平均一個患者的就診時間需要近20分鐘。

  “我看病看得比較慢,每看一個患者,我就要記錄他的病症、脈象,我會把這些綜合在一起來考慮患者的情況,意境不同,方子就不同。”李盟麟告訴記者。

  少有患者知道,這位醫術精湛的臺灣醫生,學中醫是“半路出家”。“我父親是中醫,但我對中醫一直不感興趣,一直學的西醫。”李盟麟告訴記者,後來因為親眼見證一位患者通過中醫治療病情得到緩解,才打破自己對中醫的固執認識。

  “在西醫看來,很多重大疾病,就需要特效藥,沒有特效藥那就沒辦法醫,可是中醫不會。”為了學習中醫,李盟麟曾在四年多時間裏常往返臺北宜蘭兩地。“中醫是一門複雜又系統的學科,當時臺灣關於中醫的書籍都是早期大陸帶過去。”李盟麟坦言,由於臺灣數據有限,很多內容都不能學通透。

  “你學的技術沒有在患者身上得到實踐,是沒辦法真正進步的。”為了進一步提升中醫技術,2002年李盟麟從臺北前往北京中醫藥大學系統學習中醫理論,然後利用每年寒暑假,回臺北給患者看病。結束8年的專業學習後,李盟麟跟隨妻子到重慶定居,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臺灣中醫”。

  在大陸生活多年,李盟麟依然保持著每年春節回臺灣與親人團聚的習慣。“去年疫情回去後被隔離了,前後花了2個多月才回到重慶。這期間經常接到患者電話,讓我趕快回來坐診。”李盟麟告訴記者,不少患者都是春節前就挂好了號等節後復診,“為了不像去年那樣耽擱太久,今年就決定不回去了。”

  “今年是第一個在重慶過的春節,和家人吃年夜飯,看春節聯歡晚會,走親戚……還蠻有趣的。”李盟麟説,無論臺灣還是大陸,春節都是家人團聚的日子,“希望有機會,能帶著臺灣的家人在大陸過一次春節,感受下大陸團圓。”

[責任編輯:王思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