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點臺灣腔:京劇在臺灣,唱出不一般
近日,臺灣最大的京劇團國光劇團迎來25週年團慶,在兩岸戲迷中人氣頗高的“梅門大師姐”魏海敏登臺演出,不少大陸票友都大呼過癮。
京劇傳入臺灣的歷史很長,最早是由劉銘傳花費重金聘請戲班入臺演出,讓京劇在臺灣走紅。日據時代,日本統治者進行“奴化教育”,阻止來自大陸的劇團演出京劇。然而,臺灣同胞無懼險阻,經常請來大陸劇團在臺灣表演。而國光劇團,則是國民黨敗退臺灣之後的産物。1965年,由於經費問題,臺軍裁撤了大部分軍隊劇團,只留下了分屬陸海空三軍的陸光、海光、大鵬三個京劇隊。1995年,臺三軍京劇隊合併,就有了現在的國光劇團。
本次國光團慶演出的大戲是《四郎探母》,這一齣戲又叫《四盤山》,講的是楊家將故事。楊延輝失落遼邦,反被蕭太后招為駙馬,十五年後宋遼戰火重燃,佘太君押糧赴前線,楊四郎飛度關山探母。可以想像,這樣的情節,對於那些祖籍是大陸的臺灣老兵來説,有著怎樣的意義。
大陸的國家京劇院一團赴臺演出,必演《四郎探母》,據説每次散場之後,都有不少臺灣老人淚灑當場,著實令人動容。
其實,從日據時代臺灣同胞衝破日帝統治者的重重阻撓,延請劇團到臺灣演出以慰相思,再到如今為《四郎探母》而落淚的臺灣老兵,京劇一向寄託著臺灣同胞對於祖國的深切情感。這門藝術在臺灣久演不衰,也證明祖國傳統文化在臺灣牢牢紮下了根。
正是:胡琴響處思京弦,國粹之光耀臺灣,一曲皮黃滋味重,落淚只為四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