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兩岸學者深入揭批“臺獨”“去中國化”歷史教育

2018年12月09日 08:32:00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12月8日電(記者 趙博)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史研究中心主辦的“‘臺獨’‘去中國化’歷史教育批判”座談會8日在北京舉行。近30位兩岸學者與會,深入批判臺當局在文教領域推行“去中國化”,呼籲兩岸有識之士共同反制“臺獨”行徑。

  “清末啟蒙思想家龔自珍有句名言‘欲知大道,必先為史’,講出了歷史文化教育與國家認同的直接關係。”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維一説,“臺獨”分子反其道而行之,自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實施“軟鞘利刃”般的“文化臺獨”,通過修改課綱、建構所謂“臺灣史觀”,妄圖湮滅臺灣同胞對中華民族的認同。他們所走的嚴重危害國家民族根本利益、背離全體中國人民共同意願的“邪道”,絕不可能得逞。

  臺灣師範大學教授潘朝陽分析説,“臺獨”勢力先是發明所謂“同心圓”史觀,以扭曲異化的空間概念將祖國推向週邊;再修改高中歷史課綱,鼓吹所謂“日本殖民統治有功論”,將祖國變成外國;2016年民進黨再次上臺後變本加厲,直接將高中歷史課綱裏的中國史混入東亞史,進一步弱化祖國的存在。

  “歷史學的本質是追本溯源、探求真相。在文教領域搞‘去中國化’,完全違背了中國人敬天法祖的文化傳統。”臺灣中興大學教授孫若怡説,民進黨當局強行修改課綱,讓臺灣青少年接受顛倒錯亂的歷史教育,這是徹底的“反教育”,只可能將臺灣年輕人培養得短視功利,而缺乏完整史觀和長遠眼光。

  南京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劉相平認為,“文化臺獨”是“臺獨”分子自認操之在我的柔性行為,因此食髓知味、措施綿密,意圖培養更多所謂“天然獨”,割斷兩岸文化聯繫的“臍帶”。然而,中華民族認同在島內根基穩固,以族譜、傳説、祠堂、手札、碑刻等種種面貌存在的中華文化歷史記憶不可能被“了斷”,日常生活裏的中華民族傳統持續發揮作用,城市建築和空間承載的中華歷史記憶難以磨滅。這些因素會促使民眾自覺抵制民進黨荒腔走板的“臺獨”操弄。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黨朝勝説,破解“去中國化”歷史教育,需凸顯“臺獨”之惡,全面準確分析揭露“去中國化”只會給臺灣帶來社會撕裂、政治對立、經濟衰落,深陷窮與亂的惡性迴圈;需規劃“交流”之美,深化兩岸經濟社會文化各領域交流,促進兩岸民眾心靈契合;需體現反“獨”之力,堅持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堅定不移反對和全面壓制各種形式的“臺獨”行徑。

  與會學者還圍繞“現階段臺灣地區歷史教科書中關於光復初期臺灣史的敘事趨向及其實質”“臺灣地區新歷史課綱裏的殖民主義遺留”等課題展開研討。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