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處是吾鄉——兩岸記者探訪在昆臺胞的別樣生活
兩岸新媒體人在舞臺上與演員互動。(台灣網 陳佳慧 攝)
台灣網10月29日訊 “這裡很多臺胞都習慣這樣説:‘去’臺灣,‘回’昆山”,在接見參加首屆海峽兩岸網路新媒體大陸行活動的兩岸記者時,昆山市副市長宋德強很形象地總結了在昆臺灣同胞的生活狀態。他補充説:“很多臺商把祖宗牌位都請到昆山來。”
10月27日至28日,兩岸記者來到江南古城昆山,實地採訪在昆創業、就業、生活的多位臺灣同胞,感受他們豐富精彩的生活。在昆臺胞或滿懷“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的豪情壯志來此拓展事業,或抱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態度負笈千里、到此求學,或秉持“為往聖繼絕學”的信念跨洋過海、前來肩負傳承藝術的使命,或帶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薄在此悠遊歲月、度享晚年。概言之,他們已把昆山視為創業的熱土、求學的勝地、安居的樂園和心靈的寄託。
為深化昆臺經貿合作、助推昆山高品質發展而盡心力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兩岸開啟交流交往後,無數臺灣同胞投入到昆山經濟發展的浪潮中來,勤懇奉獻、不畏艱辛,為昆臺經貿合作和昆山産業結構優化升級作出了突出貢獻。
昆山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與媒體人代表合影。(台灣網 陳佳慧 攝)
友達光電(昆山)有限公司由臺灣友達光電集團與昆山開發區共同投資設立,擁有大陸第一條、全球最高世代低溫多晶硅(LTPS)面板生産線,預計全部量産後年産LTPS面板可供1億台智慧手機使用,年産值約160億元,是原産值的3倍。此外,僅手機螢幕一項,友達光電與大陸90%的手機生産商尤其是佼佼者都有業務往來。“友達光電已陸續把研發團隊搬到大陸”,該公司總經理朱永銓説,“與其説要與大陸競爭,不如説想找到和大陸企業合作的機會”。他向兩岸記者介紹道,公司有250位臺灣員工,其中100位是攜眷工作的,“我也把太太、孩子都接了過來”。
兩岸新媒體人在昆山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進行參訪。(台灣網 陳佳慧 攝)
昆山科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專門從事精密金屬加工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其下屬的元誠電子本為臺企,後被科森全資收購,由資深臺商朱泰政出任總經理。“在經營方面,科森對元誠很包容,給予充分的自由空間”,朱泰政説,兩家公司合併後,元誠擁有更多資源和更大平臺,從而能擴大經營、永續發展,將企業招牌擦得更亮,促使昆臺兩地在精密製造上取長補短、相互合作。
韓宜倫于1996年出生於新北,2017年參加臺灣大學生實習實踐活動時來到昆山,並在科森實習;如今,他已被科森正式錄用。他説,“昆山就業機會很多,選擇面較廣,而且昆臺經貿交流、産業合作非常頻繁,希望更多臺灣大學生來昆山闖出自己一片天”。
據統計,截至2018年6月,昆山累計批准臺資項目4903個,投資總額超過593億美元;在臺灣名列前100的製造企業中,有70家在昆山投資。
努力打造在昆精神家園,有效促進昆臺社會文化交流
“在慧聚只瞧見‘一家’,沒瞧見‘兩岸’”,這是兩岸記者在慧聚天后宮看到的顯目標語。慧聚天后宮作為具有閩南風格、鹿港特色的寺廟建築群,包括慈善文化廣場、圓通寶殿、兩岸文化交流中心等,是在昆臺胞開展宗教、文化、藝術活動的一個聚集地。在此,臺胞們不僅祭拜媽祖、觀音等神祗,還利用週末或空暇擔任志工,協助處理宮廟事務。
兩岸新媒體人在昆山市兩岸文化交流中心門前快閃。(台灣網 陳佳慧 攝)
臺式香腸、麻油雞湯、臺式白菜滷、菜脯蛋、白蘿蔔貢丸湯……在兩岸文化交流中心,兩岸記者品嘗了臺胞志工準備的臺式風味午餐。記者還看到,不少臺胞在此練習書法、學習舞蹈、製作衍紙畫、烹制小吃等。值得一提的是,還有位80歲的客家老奶奶教大家做糍粑,臉色紅潤、精神飽滿。東森新聞雲新聞部資深副總編輯吳增煌表示,“天后宮讓來此打拼的臺灣同胞有了安慰和寄託,享受到朋友和同鄉之間的情誼;他們還把臺灣志工文化帶到昆山,增進了昆臺兩地社會交往,拉近了同胞的心理距離”。臺灣中華自媒體暨部落客協會會長鐘婷説,“臺胞們吃的不僅僅是一種食物,更是一種思鄉的情懷”。
兩岸新媒體人在昆山市兩岸文化交流中心進行書法交流。(台灣網 陳佳慧 攝)
此外,兩岸記者還觀看了代表臺灣當地文化的電音三太子錶演、昆臺兩地小朋友的戰鼓演出等,深深體會到中華傳統文化不僅澤被兩岸,而且與時俱進,影響後世,延綿不絕。
在昆山城郊,坐落著一所中外合作辦學的昆山杜克大學。該校依湖枕河,草木青綠,一派田園風光。據昆山杜克大學事務協調辦公室副主任徐俊介紹,該校于2018年8月迎來首批259名本科新生;其中,有7名臺灣學生,他們有的是在昆臺胞的子女,或是直接從臺灣考來。
昆山當代昆劇院演員表演。(台灣網 陳佳慧 攝)
兩岸媒體人在昆山當代昆劇院專業演員的指點下模倣得像模像樣。(台灣網 陳佳慧 攝)
“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在昆山當代昆劇院,兩岸記者欣賞到崑曲的數個代表選段,有的緩如行雲,有的急若流水,美輪美奐,至臻至善。該院臺籍青年演員、出生於1992年的呂家男錶示,“崑曲是百戲之祖,唱、念、做、打要非常到位,但臺灣僅有一所戲曲學院,教授、學習崑曲的老師和學生都很少,我想通過自身努力將崑曲傳承下去”。呂家男從小學五年級起便在臺灣學習京劇,2017年2月,她隻身一人來到昆山學習崑曲,多次扮演《牡丹亭》中的聰明又調皮的春香。“想以後留在昆山,成為昆山人”,當記者問到是否願意在昆深耕發展時,她略帶靦腆地説。
獲得昆山同等待遇,感知大陸率先與臺胞分享發展機遇的誠意和決心
今年7月,昆山市正式發佈《關於深化昆臺經濟社會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計68條;其中,有26條是昆山獨創的先行先試措施。據宋德強介紹,早在“31條措施”發佈之前,昆山便已率先實施了其中部分內容。事實上,在給予臺企臺胞同等待遇、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方面,昆山一直走在大陸城市的前列,扮演“領頭羊”“排頭兵”的角色。據悉,昆山常住人口中約有10萬人來自臺灣。
兩岸青年創業園中合影。(台灣網 陳佳慧 攝)
蘇州鑫字塔餐飲管理公司總經理蔡永祥是兩岸婚姻家庭代表,妻子是大陸人。蔡永祥表示,因為昆山經濟社會發展水準高,惠臺政策多,所以當自己有來大陸投資的意願時,很多朋友建議首選昆山。他還説,“結婚後在昆山定居,生活很舒適,跟在臺灣沒什麼區別”。
昆山市臺協常務副會長陳麗梅則回憶了2008年金融風暴時當地政府給予的幫助。她表示,當時,昆山市政府馬上制定出鼓勵臺商轉型升級、改進技術、加強人才引進的政策措施,讓臺企在混亂中找準方向。她還説,“昆山市政府親商、富商,對臺企的扶植力度很大。‘31條措施’和臺胞居住證制度出臺後,我們生活更加方便”。
兩岸新媒體人在兩岸青年創業園對創業者進行採訪。(台灣網 陳佳慧 攝)
此外,兩岸記者在花橋跨境貿易小鎮了解到,2013年2月,國務院批准設立“昆山深化兩岸産業合作試驗區”;2015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臺辦、商務部等12個部門聯合發文,批准設立“昆山海峽兩岸電子商務經濟合作實驗區”。這些為臺企臺胞在大陸、在昆山的發展和昆臺經貿合作提供了更多保障與支援。
“我們公司挂著一幅臺灣少數民族豐年祭的畫,豐年祭需要大家協力合作、一起完成,兩岸同胞也一樣需要攜手,來擴大市場份額,共同發揚中華文化”,蔡永祥説,“現在的昆山有‘小臺北’之稱,對我們而言,就是故鄉”。(台灣網特約記者、《兩岸關係》雜誌社記者郝沛然)
[責任編輯:袁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