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開放融合新上海造就在滬臺胞的幸福生活——記兩岸新媒體記者上海行

2018年10月27日 10:50:00來源:台灣網

兩岸媒體人在上海中心大廈內合影。(台灣網 陳佳慧 攝)

  台灣網10月27日訊 “一句話來講,臺灣同胞在上海很幸福”,10月24日,中共上海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鄭鋼淼在會見參加首屆海峽兩岸網路新媒體大陸行活動的兩岸記者時如是説。在接下來的兩天時間裏,兩岸記者深入上海部分區域,探訪改革開放40年來上海取得的各方面成就,感受不斷發展與進步的上海為在滬臺胞營造的美好生活。

航拍下的廣富林。(台灣網 陳佳慧 攝)

  開放與融合構成上海這座城市的基本氣質和獨特氣派

  擁有4000年曆史的“廣富林文化”早已為上海注入了中華文明的基因,十九世紀40年代的開埠通商又使上海經受了近百年的歐風美雨。1949年10月後,上海洗刷了恥辱,獲得了新生。“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改革開放以來,上海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吸納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迎來了各國燦若星辰的優秀藝術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後,上海持續深化改革,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逐漸深度融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日新月異,青年創新創業顯現活力。

  兩岸記者在上海自貿區遠眺東海,海天同色,粼粼波光一瀉千里,若干島嶼在雲霧裏時隱時現,宛若仙居,這裡便是上海港洋山港區。據負責人介紹,洋山港區密布著1800多個萬噸級以上的船隻泊位,其中,有六分之一可停靠10萬噸級以上的巨輪。“得益於洋山港區,上海港貨物吞吐量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這為改革開放40年來上海取得的成就貢獻良多”,臺灣指傳媒社長遊勝鈞感慨道。

兩岸新媒體人在上汽集團進行參訪。(台灣網 陳佳慧 攝)

  在上海汽車集團乘用車公司,兩岸記者體驗了由新能源技術、人工智慧和網際網路帶給人們乘車、駕車的舒適與便利。在G60上海松江科創走廊規劃展示館,兩岸記者聽取了關於科創走廊空間佈局、技術創新和入駐企業情況的介紹。遊勝鈞表示,上海高科技發展的領域很全面,這將成為上海在全球競爭中的優勢。他説,“將網際網路和實體經濟有效結合,可有效提高産品附加值,使上海得到更好更快發展”。

  另一方面,40年來,上海軟實力也獲得長足發展,形成融通中外、繼往開來的文化格局和海納百川、厚德載物的恢弘氣度。

  由祥生船廠造車車間改造而成“1862時尚藝術中心”已成為滬上頗具影響的文創園區,祥生船廠則于1862年由英商建立,距今已有156年曆史。兩岸記者了解到,這裡每年均舉辦藝術節,來自中國、美國、德國、俄羅斯等國的文藝團體會來此表演戲劇、話劇、音樂會、舞蹈等。

上海中心大廈頂層一覽外灘景色。(台灣網 陳佳慧 攝)

  在總高632米的上海中心,兩岸記者登上最高層125層“巔峰632”藝術空間,聆聽了西蒙弗蘭格倫為上海中心量身創作的音樂《上海的一天》,欣賞了用於穩固樓體的阻尼器——“上海慧眼”。兩岸記者了解到,“上海慧眼”取材于中國古籍《山海經》中的燭龍之眼,由此認識到上海中心是融合東方傳統與西方藝術的新興建築,是上海軟實力的典型代表。

  期間,兩岸記者還乘船夜遊了黃浦江。1992年10月,上海市浦東新區經國務院批復設立,經過26年的崢嶸歲月,如今的浦東已然蓄勢騰飛。西方列強留下的“萬國”建築群像位飽經滄桑的老人,靜靜地守候在浦江西岸;而對岸的陸家嘴金融開發區則處處屹立著摩天大廈,熠熠生輝。浦江兩岸的每一幢建築都是上海興衰榮辱的歷史見證,每一滴江水仿佛都在訴説著上海的堅守與尊嚴。

  發展和融入成為臺胞在滬生活的潮流和主題

兩岸媒體人參訪光寶科技。(台灣網 陳佳慧 攝)

  “我在上海生活得很舒適,沒有什麼不適應”,臺灣光寶科技工業自動化部總經理鄭智峰説,“大陸幅員廣闊,發展速度可謂‘超光速’,且人才培養已達到國際水準,我還在上海成立了研發中心,要在大陸紮根”。

  事實上,改革開放40年來,上海憑藉自身強大的綜合實力,懷著開闊的心胸,散發著充滿機遇的魅力,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來上海發展,不少人還在此安家定居;近些年來,發展和融入已成為臺胞在滬生活的潮流和主題。據悉,目前在滬生活的臺胞已達到40余萬。

麥可將文創園中的工作人員。(台灣網 陳佳慧 攝)

  “1992年,父親便在此投資建設麥可將服裝廠;2009年,服裝廠遷到江西,我將舊有廠房改成用於出租的辦公樓;2015年,受臺灣華山文創園的啟發,我將舊有廠房改造為麥可將文創園區”,該園區總經理連泰瑞表示,“換言之,麥可將經歷了第二産業、二點五産業和第三産業的三個階段,恰恰也是40年來大陸經濟成長走過的階段”。他補充説,“我是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和參與者”。

  “27年前,我來到上海投資。如今,上海的進步令人刮目相看”,全國臺企聯常務副會長兼發言人葉惠德動情地説,“如果有來生,我會投資更多”。“臺灣同胞來上海創業,最重要的是了解大陸市場,認識更多青年和消費者,積極獲取上海的經濟資訊,真正了解當地需求”,在滬臺青代表陳雙卯為大家分享了自身經驗,鼓勵臺灣青年融入大陸。

  今年6月,上海發佈《關於促進滬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實施辦法》,共計55條措施,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上海發展機遇,逐步為臺灣同胞在滬投資、就業、創業、就學、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天行健,君子以強不息”,如今,廣大在滬臺胞正奮發有為,深耕發展,漸漸融入當地,加入到上海高品質快速發展的大潮中,打造屬於自己的滿滿幸福。“‘上海惠臺55條’不但為臺灣同胞帶來了生活便利,更重要的是,極大地增加了臺灣人才在此施展身手的空間,我們很高興這些好的政策能持續推進,得到更好的落實”,復旦大學教授盧麗安説。(台灣網特約記者、《兩岸關係》雜誌社記者郝沛然)

兩岸媒體人參訪G60上海松江科創走廊規劃展示館。(台灣網 陳佳慧 攝)

上汽集團工廠流水線一景。(台灣網 陳佳慧 攝)

[責任編輯:袁楚]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