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築基:兩岸新媒體人走進故宮博物院和國家大劇院

2018年10月23日 12:39:00來源:台灣網

故宮一角。(台灣網資料圖)

  本文轉載自“海研智庫”微信公眾號

  作者:潘偉、趙筱婧

  文化是民族之根之魂,中華文化在兩岸交流中發揮了重要的紐帶作用。首屆兩岸新媒體聯合採訪大陸行活動走進故宮博物院和國家大劇院,在“一古一新”兩個文化地標中,探尋兩岸共同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傳承,感受兩岸文化交流合作的纍纍碩果。

寶蘊樓。(圖片來源:“海研智庫”微信公眾號)

  故宮文物“南渡西遷”後走向“兩岸合璧”

  “寶蘊樓的紅漆木箱子,裝載了沉甸甸的歷史故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婁瑋以物喻史,講述了抗戰期間故宮文物被迫遷移、兩岸故宮分離的故事。1933年,在國家板蕩、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大批故宮文物開始了歷時十余載的南渡西遷歷程。其間,故宮文物幾乎沒有丟失損壞,創造了“二戰期間人類保護文化遺産的奇跡”。奇跡的背後,是故宮人賡續文脈、堅守執著的故事,更有人隨文物“南渡到臺灣,北望不能歸”,與家人天各一方。

  海峽天塹,難以阻隔兩岸故宮開展交流合作的努力。隨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兩岸故宮博物院實現互訪,並逐步開展文物借展、出版物互贈、合辦研討會等多種形式的交流。2009年10月,臺北故宮推出“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北京故宮等單位共出借了37件珍貴文物,隔絕一甲子的兩岸故宮文物首次實現合璧聯展。2011年的“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及“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中法藝術與文化交流特展”,北京故宮又分別借給臺北故宮多件文物,與臺灣民眾分享中華文化的歷史瑰寶。

  此次首屆網路新媒體兩岸記者行活動以故宮為開篇,可謂用心良苦,既是用時代新技術向傳統致敬,也是向兩岸共同的文化根源致敬。

裝載故宮文物的紅漆木箱子。(圖片來源:“海研智庫”微信公眾號)

  國家大劇院講好“兩岸人民的故事”

  “不忘初心,藝術為民”,國家大劇院副院長趙鐵春表示,國家大劇院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國家大劇院的成長歷程,是新時代中國文化發展繁榮的縮影。建院10余載,國家大劇院恪守“人民性、藝術性、國際性”的宗旨,既傳承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又聚焦世界經典,以匠心打造精品,向世界各地傳播中國好聲音。每年劇院安排演出900余場,普及教育活動1000余場,劇目價格多為80-100元區間,採訪的臺灣記者紛紛表示票價“十分親民”。

國家大劇院編排的話劇《王府井》。(圖片來源:“海研智庫”微信公眾號)

  國家大劇院還與臺灣兩廳院等單位合作,積極開展兩岸藝術交流。如講述北平往事的話劇《王府井》、《風雪夜歸人》在臺巡演,不斷牽動觀眾的“笑點”與“淚點”,引發現場由衷的讚嘆與不息的掌聲;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中國之美,世界看見”音樂會上,指揮家呂嘉、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領銜的表演現場座無虛席。此外,雲門舞集、優人神鼓等臺灣藝術團體也在國家大劇院舉行藝術表演,讓大陸觀眾一睹島內藝術“生力軍”的技藝與風采。

國家大劇院編排的話劇《風雪夜歸人》。(圖片來源:“海研智庫”微信公眾號)

  中華文化是兩岸的精神紐帶和共同財富

  文化的內在特質是以無形的觀念影響有形的存在,回答最重要、最根本的“我是誰,為了誰”問題。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和共同財富。文化認同帶動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文化復興也將進一步推動民族與國家復興。首屆兩岸新媒體聯合採訪大陸行活動以文化開篇,深意不言而喻。

  30年來,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從無到有,從單向到雙向,遍及文學、藝術、美術等廣泛領域,走過了一段不斷深化和發展的歷程,創造了大量惠及兩岸同胞的文化産品與精神財富。“天下大勢,浩浩蕩蕩。”兩岸文化交流活動的進程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也是誰都阻擋不了的。兩岸同胞要攜手努力,不斷推進和深化兩岸文化交流合作,為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築好共同的民族文化根基。

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團走進北京故宮。(圖片來源:“海研智庫”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何建峰]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