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兩岸交流三十年人物】老“創客”李儒欽的“中國夢”:做一輩子創業導師

2017年12月11日 20:34:00來源:台灣網

  【題記】今年是海峽兩岸同胞打破隔絕狀態開啟交流交往30週年。30年來,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社會聯繫達到前所未有的水準,為兩岸關係緩和、改善與和平發展奠定了基礎。兩岸同胞在30年的交流交往中,既共同見證了兩岸關係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也發生了許許多多令人難忘的故事。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是過去30年來“兩岸一家親”關係發展的見證者、親歷者、參與者和推動者,仍在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和平統一進程。

李儒欽。(台灣網 張麗媛 攝)

  台灣網12月11日福州訊 (記者 扶海濤)9年前,從臺北來到福州的李儒欽,滿載信心地準備開創事業的第二春天,然而卻在4年間遭遇5次失敗。為了讓自己在大陸“接地氣”,他曾一整年都不回臺灣,只想認真“拼”一次。在最崩潰的時候,他曾獨自一人跑到閩江邊痛哭釋放。如今,45歲的他苦盡甘來,事業版圖橫跨十多個領域。不僅是兩岸青年創客的良師益友,他更將“做一輩子創業導師”當做自己畢生追求的“中國夢”。

   不“接地氣” 4年裏創業5次均失敗

  2008年6月,在福州團市委與“兩岸人才資源成果洽談會”的引薦下,來自臺北的李儒欽看重了福州的發展潛力,想在這裡開創事業的第二春天。初來福州,李儒欽選擇了他在臺灣幹了15年的老本行——人力資源仲介,而第一個對接的項目是人力資源網站。

  其實在來福州前,讓項目選擇哪個城市落地曾讓李儒欽與股東發生分歧。當時股東都看好廈門,認為廈門臺商多、資源多,而且交通、福利等配套都很完善。儘管如此,李儒欽則認為,廈門臺商多的同時競爭力也大,而福州是省會城市,且從事人力資源行業的人比較少,發展空間更大,他相信未來福州發展絕對會超過廈門。此外,他十分看好福州這裡的人文特質。最終,李儒欽説服了股東。

  於是,李儒欽在2008的8月8日將項目落地福州,他稱那一天為“黃道吉日”。同時開始籌備成立公司、組建團隊。然而,由於沒有對福州市場作充分的調研,在隨後的項目對接運作中才發現了問題。兩地之間不僅硬體設備與系統不相容,尤其是繁簡字無法轉換,而且員工之間因語言習慣不同導致溝通也存在障礙。在前期已投入大量資金以及人員已到位的情況下,再去更換設備系統將面臨資金問題。“我當時就想,完了,完了……”李儒欽當時就已經感覺情況不妙。最終,第一個創業項目在維持了7個月後被迫中止。

  在做第一個項目的時候,李儒欽兩個月才會來一次福州。“如果我當時多一點用心,住在這邊研究兩個月或三個月,調研之後再去開展工作,或許就不會失敗這麼多。”李儒欽這樣總結第一次創業失敗的教訓。

  李儒欽小時候家境拮據,因而在年少時就進入社會打拼,積累了不同行業的工作經驗,結識的朋友十分廣泛。也正是得益於此,李儒欽很快轉向其他行業,試圖東山再起。

  當時,李儒欽在臺灣做有機農業項目相當成功,連鎖店就有300多家。於是,已經遭遇兩次創業挫折的李儒欽在2010年嘗試將有機農業技術引進福建。然而,當時“有機農業”概念並不被當地還處於傳統種植階段的農戶所理解。李儒欽經常穿著西裝、皮鞋到山裏跟農戶解釋什麼是“有機農業”“生態農業”,並且還承諾不收費無償支援農戶,更讓農戶産生疑慮。後來有朋友告訴李儒欽,“難怪談不成,你要‘接地氣’啊,你要跟農民一樣,講一樣的話,穿一樣的衣服。”“兩個人溝通不在一個頻道的時候,很累。”李儒欽説。

  在第一次創業項目失敗後的4年裏,李儒欽輾轉于軟體開發、有機農業、品牌策劃、公益等多個行業。然而,換了自己擅長的行業卻沒能帶來事業上的起色,李儒欽在那段時間壓力非常大,而且還常常被周圍的朋友誤解,甚至曾有朋友調侃地對他説,“李儒欽,你最近又在騙什麼?一年換一個(行業),你到底在搞什麼?”讓李儒欽哭笑不得。

  然而,李儒欽並不甘心失敗,更也不願離開福州。他認定福州是一個發展前景好、人文獨特的地方,而且多年的打拼讓他在這裡結識了許多朋友與資源,再加上他執著的個性,5次創業失敗的李儒欽最終還是選擇留在福州繼續打拼。

李儒欽。(台灣網 張麗媛 攝)

  一整年不回臺灣 紮根大陸成為福州人

  總結過去5次創業失敗的經歷,李儒欽認為原因在於自己不“接地氣”。當時,李儒欽了解到身邊許多跟他一樣帶著看家本領來創業的臺青夥伴在失敗後,普遍都轉型去做餐飲。“你若想留下來,你只能做吃的”。為了能夠留在福州,李儒欽也轉向門檻較低的餐飲業。而這次,他決定將自己“紮根”在這裡,繼續去“拼”。

  於是,在2012年春節前,李儒欽在福州找好了租住的房子,並在臺灣過完春節後就立刻返回福州。那一年,李儒欽一整年都沒有回臺灣,春節也是在福州過。“我當時真的是拼了!”李儒欽回憶道。

  在這期間,李儒欽全力籌備新的餐飲項目,全身心投入到産品研究與市場調研,包括深入了解福州當地風土民情。甚至,他還花了7天時間走遍福州。當時,為了弄清楚店舖轉讓金,李儒欽花了兩個月的時間調研、做筆記,把福州餐飲店舖的轉租行情,包括房東、租金、合同期限等資訊摸得一清二楚。

  正是“認真”與“用心”地去“接地氣”,李儒欽收穫成功也就水到渠成。2013年8月,李儒欽創辦“葉澀”法式創意餐飲連鎖店,將臺灣的飲食理念與本地消費習慣融合,餐飲事業逐漸起色,開始扭轉創業屢戰屢敗的局面。

  當時,李儒欽拉著另外3個不得志的創業青年,一起研究將臺灣飲品引入當地。為了讓産品“接地氣”,餐飲團隊在保留臺灣特色的基礎上,按照福州當地人的消費習慣調整飲品口味,一步一步讓自己的産品“本土化”,調製出的以“拖鞋堡”、“金芒酸奶”等為代表的主打餐飲品迅速暢銷。“所有的産品經過半年的精心打磨,捧出來的一定要是明星産品。”而憂患意識也成為李儒欽做餐飲的一個秘訣。“12月我不是在研究下個月或下個季度的産品,而是在研究明年冬天的産品。”李儒欽説,所有産品都是提前一年前就開始研究。正因為如此,“葉澀”功能表上的餐飲品多達1萬2千多種,讓“葉澀”品牌一直能夠在當地餐飲市場上成為引領者。如今,“葉澀”餐飲已有10家分店,年營業額約500萬元。

  隨著連鎖店規模的不斷擴大,李儒欽需要不停地研究市場並推出新的産品,也曾因為推出不符合本地消費者口味的産品被罵,那段時期他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加上身體的原因,曾處在崩潰邊緣的李儒欽曾獨自一個人跑到閩江邊上大哭,宣泄心中所有的委屈與一路堅持下來的辛酸。

  如今,李儒欽的事業版圖已經涵蓋餐飲、文創、陶瓷、農業、品牌策劃、觀光旅遊等十多個領域。經歷摸爬滾打後的堅持不懈與失敗後的越挫越勇,李儒欽終於實現了事業上的華麗蛻變,品嘗到成功的滋味。

  “接地氣”帶給李儒欽的不僅是創業上的成功,更讓他的生活完全融入到當地社會,漸漸成為一個地道的福州人。“當你完全拋開的時候,你已經活下來了。”李儒欽説。

  李儒欽説,“我的中國夢就是做一輩子的創業導師,幫助更多的兩岸青年創業者。”(台灣網 張麗媛 攝)

  “我的中國夢就是做一輩子的創業導師”

  今年10月,教育部公佈首批“全國萬名優秀創新創業導師人才庫首批入庫導師名單”,李儒欽也名列其中。6次創業5次失敗,李儒欽不僅是名副其實的老“創客”,更是一位資深的創業導師。多年來,他在福州大學、廈門大學、福建農業大學等多所高校做創業輔導,幫助青年在創業上少走彎路。

  其實,在來大陸前,李儒欽已在島內多個學校擔任創業導師。來福州創業後,李儒欽更把幫扶青年創業當做對它所深愛的福州這塊土地的“回饋”。2009年,李儒欽申請加入具有公益性質的中國青年創業國際計劃(YBC),並成為首位臺籍認證創業導師。而當“葉澀”餐飲取得成功時,李儒欽還將這個品牌作為青年創業實戰平臺。他透過校企合作模式,將“葉澀”餐飲店開到高校內,交由學生經營管理,所得收益也都由經營團隊自己分享。這種模式不僅培育了青年創客,也促使“葉澀”餐飲品牌在幾年內就走上了連鎖營業的道路。

  伴隨著大陸掀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李儒欽在2016年牽頭各方共同推動成立“臺灣青年候鳥工作站”,專門為來大陸創業的臺灣青年提供服務,幫助他們對接資源、匹配市場,提升創業成功率。與此同時,李儒欽還依託福建索佳藝陶瓷文創園,推動建設眾創空間和臺灣青年創業基地,打造以“陶瓷+文創+生活方式”為理念的雙創實踐基地,並借助資本與市場的力量,幫助傳統陶瓷産業轉型升級,推動了陶瓷文化創意産業發展。

  不僅如此,李儒欽甚至將創業導師當做自己畢生的志向。“我的中國夢就是做一輩子的創業導師,幫助更多的兩岸青年創業者。”李儒欽説,他希望他所幫助的創業者也能夠無償的去幫扶身邊的創業者,這樣才能形成創業路上的一股“正能量”。

  近10年時間融入大陸生活,李儒欽看到了大陸巨大的發展機遇,因而他十分鼓勵臺灣青年來大陸尋找機會與出路。同時,李儒欽也希望想要來大陸創業的臺灣青年能夠“接地氣”,並建議他們能夠長期生活在大陸,“一年回臺灣不要超過三次”,到最後“甚至一年回去一次就夠了”。作為創業者要肯堅持,“沒有所謂的失敗,而是自己能不能堅持做下去。”李儒欽説。(完)

[責任編輯:李寧]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