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兩岸一家親:蘇州老人珍藏臺灣發小80余封信件

2017年10月24日 09:01:00來源:中新網

  中新網南京10月23日電 (記者 鐘升)“你給我的一張照片,現還珍藏在相簿內,唯一(的)遺憾(是)照片稍許退了色,非我保管不良,因它已歷經四十年,似你我已逾半百了——老矣!”23日,蘇州老人蔡國基又將發小韓昌鴻從臺灣寄來的80多份信件鋪滿床舖,一封封地仔細讀著。這些信件記錄了倆人跨越海峽,延續大半生的情誼。

  蔡國基1931年出生在蘇州太倉,家境貧寒,7歲時母親就去世了。為了給家裏省錢,蔡國基小時候專挑不收學費的學堂讀書,“五年級一年就換了5所學堂”。韓昌鴻家則以經商為生,家境較為殷實。兩家人門挨著門,兩人既是同齡又在同一所學堂唸書。加上韓母溫柔善良,對待蔡國基如同親兒子一般,兩個出身完全不同的孩子間産生了深厚的友誼。

  學堂畢業後,蔡國基去到附近的雙鳳鎮當學徒學做生意,韓昌鴻則留在太倉縣城幫忙打理自家生意。哥倆開始彼此寫信給對方,並不時用賺來的工錢捎上一些慰問品。

  1947年,在母親的安排下,韓昌鴻跟隨七叔前往臺灣闖蕩,在基隆的一家橡膠廠工作。閒時,韓昌鴻也不忘寫信和蔡國基分享在臺灣的所見所聞。“他走的時候我還在當學徒,沒能見他一面。我當時不知道臺灣在哪,就覺得大家都一樣是在外打拼,只是他的距離遠了一點。沒想到再見面已經是40多年後了”,蔡國基説道。不久,因為局勢的變化,蔡國基徹底失去了韓昌鴻的音信。

  之後蔡國基從了軍,參加了抗美援朝,退伍後回到太倉在政府部門工作。韓昌鴻對他來説似乎已成為過去。但每次從韓家門前走過,看見韓母望眼欲穿盼兒歸來的樣子,蔡國基又忍不住上前寬慰幾句,承諾會想辦法聯繫上老友。

  時間一年年過去,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了《告臺灣同胞書》,提出了希望兩岸“三通”並擴大交流。蔡國基意識到,有希望了!1987年,兩岸打破了長達38年的隔絕狀態,恢復民間交流。由韓母口述,蔡國基懷著激動的心情給韓昌鴻寫下了一封信。

  韓昌鴻的回信經多方輾轉,直到次年才寄到。多年未見的老友重新通過信件互述近況、噓寒問暖。在韓昌鴻的安排與蔡國基的協助下,1989年,韓母飛往香港與兒子相見。見到母親後,激動的韓昌鴻在機場長跪不起。母子二人在香港度過了充實的三天。

  而令蔡國基沒想到的是,假期結束後,韓昌鴻卻和母親一道返回太倉,與自己重逢。“他當時是上校,原本只向軍隊請假去香港看母親。但他已經打定了主意,在香港見完母親就回老家來,就算違反軍紀也要回來”,回憶起老友的大膽舉動,蔡國基忍不住笑意。回到臺灣,韓昌鴻立即向軍隊提出請辭。擺脫軍職後,韓昌鴻的回鄉探親之路更便利了。

  那時電話還不普及,不能見面的日子裏,兩人就像兒時一樣,不斷地給對方寄信。在蔡國基展示的信件中,從對電視劇《宰相劉羅鍋》的喜愛到對家鄉遭遇水患的不安,韓昌鴻對故土的思念和眷戀躍然紙上。

  隨著兩岸間的阻隔逐漸減少及大陸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郵件和航班從以前的需要轉机變為了直郵、直航。蔡國基家中也添了電話和手機,兩人間的交流越來越便利。但過往的80多封郵件依舊被蔡國基珍重地保存著。對他來説,它們不僅承載了兩個老友的多年情誼,也見證著兩岸親友間割不斷的牽掛。(完)

[責任編輯:張曉靜]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