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92年首次回大陸,23年了,已經(回去多次),有人問我還有沒有鄉愁,鄉愁還是有的。”87歲的余光中15日在臺北説,大陸在變,故鄉在變,鄉愁是解不了的,文化的鄉愁永遠解不了。
余光中是知名文學家、詩人、散文家。他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余光中從事文學創作超過半個世紀,馳譽海內外,一曲《鄉愁》在全球華人世界引發強烈共鳴。
15日,他攜新出版的詩集《太陽點名》與散文集《粉絲與知音》在臺灣師範大學與讀者見面並舉行簽書會,吸引眾多師生和民眾前來一睹文學大師的風采。
余老身板依然筆直、思維清晰。對於記者有關鄉愁的提問,他説,鄉愁還是有的,因為大陸也變了,人口變多了,道路變順暢了等等,故鄉在變,鄉愁是解不了的。文化的鄉愁是永遠解不了的。
23年來,余光中回大陸數十次,寫過許多還鄉主題的作品,其中有一些就收錄在《粉絲與知音》中。
對於粉絲與知音的區別,余老認為,粉絲不嫌其多,知音不嫌其少,知音不可強求。現在媒體發達、出版物多,所以粉絲數量會比較多,但不如知音對作品研究深入,也不如知音長久。他説,這次新出版的詩集和散文集,“我想知音會讀很多遍,讀得比較深入,粉絲只要找他喜歡的就好了,不一定要全部讀完,效果不太一樣”。
對於臺灣社會討論的教育改革中的古文和國學教育問題。余光中表示,文言的書小時候不讀的話,中年以後再讀就沒有什麼感覺。小時候記憶力好、讀了會背,將來寫文章不知不覺就會流露出來,所以,從小就要背唐詩宋詞、《詩經》等。如果課文全是白話內容,學生根基就不夠,古文一定要有相定的比例。
余光中認為,現在年青一代中文功底不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電腦取代了手寫,久了就不會寫字,一寫就露出馬腳。“我到現在還是用筆寫作。”他也認為,除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也很重要。
余光中的夫人范我存當天陪同余老出席活動。她告訴記者,余光中身體狀況良好,以前夫婦外出都是余老開車,直到今年10月份,家人考慮其年紀和安全等因素,不再讓他駕駛。明年,余光中還將整理出版他翻譯過的詩集和文章。(記者吳濟海 李寒芳)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