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詛咒式問政何時了

2014年08月18日 09:48:00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高雄氣爆事故發生後,臺當局原“經濟部長”張家祝慘遭“綠委”陳其邁抨擊,不僅獲封“冷血部長”,還被斥“你還是人嗎?”張不堪其辱閃電請辭,成為臺灣實行政黨輪替執政14年來換掉的第十位“經濟部長”。繼任者是現任“次長”杜紫軍,臺當局“行政院長”江宜樺以“必須無縫接軌”為由,説服杜硬著頭皮接受這項挑戰。但杜紫軍上周甫一上任便被陳其邁打殺,説此次高雄發生氣爆事件杜紫軍也難辭其咎,讓他接任“經濟部長”,簡直就是“請鬼拿藥單!”

  見官就罵,逢事便反,“三字經”朗朗上口,全套的詛咒術綠營都運用嫺熟,此次高雄氣爆事故發生後,“立法院”所有法案一律停審,臨時會淪為綠營人士羞辱他人

  的戰場,就連高雄受災區的傾盆大雨也敵不過洶湧而下的政治口水。但辱罵就可以轉移公眾視線,讓高雄市長陳菊逃脫責任登上連任的坦途?受災民眾才不會被這等政治伎倆所左右,他們關心的是災後救援重建的成效,眼見高雄市政府霸住地盤遲遲不肯開展相關工作,他們終於發出壓抑已久的怒吼。

  12日,江宜樺赴高雄了解救災及暴雨災情,不少民眾當場向他哭喊救命,抱怨説打電話給高雄市政府求助根本沒用,陳菊團隊只會作秀。此前一日,臺灣知名律師洪條根到高雄地檢署按鈴申告陳菊“公務員廢弛職務釀成災害罪”,認為陳菊在氣爆事件的救災處理上有疏失,不僅負有行政與政治責任,甚至觸法,應處3至10年有期徒刑。島內政論名嘴趙少康也在節目中表示:“高雄市政府現在有幾十億(新台幣,下同)在手上,為什麼對於嗷嗷待哺的災民,受傷那麼重的災民,不趕快先發錢呢,還在斤

  斤計較?”對於高雄市政府關於災區11月20日復建通車及12月完成美化工程的承諾,名嘴唐湘龍也質疑道,“就怕這只是選舉語言”,因為氣爆發生將近兩個星期,還沒看到災民清冊,後續補助也不見設立統一溝通窗口。

  問政需要憑專業講道理,光靠一張嘴謾罵沒用。政治人物要想拿下選舉,僅憑幾個擅長跳腳罵街的吹鼓手在那兒虛張聲勢也沒用,因為敷衍塞責換來的不會是選票而是選民的一片罵聲。但自詡為“臺灣最聰明的人”的綠營臺北市長參選人柯文哲卻不明此理,日前他的發言人潘建志在政論節目中攻擊連勝文,連勝文親上火線駁斥,斥責柯文哲“這不是素人參政,是惡人參政”。擔任連勝文競選總幹事的“立委”蔡正元也狠批蘇貞昌和謝長廷的子弟兵在背後撐腰,為柯文哲組建網軍專罵連勝文,嚴重影響選情。

  罵來罵去於事無補,冤冤相報

  何時了?臺當局領導人馬英九11日公開呼籲朝野合作,表示不排除與蔡英文會面溝通。蔡英文次日響應稱,雙英會“如果只是形式,也於事無補”。同時要求馬英九“必須先做一些事情,展現氣度與責任感”,民進黨中央隨後發表嘲諷言論,要求“馬英九不要鬧了”。對此,國民黨發言人陳以信表示,民進黨自己才應該先放棄惡鬥,改掉“霸佔主席臺”的惡習,才能展現對於臺灣應有的氣度與責任。他指出,臺灣不能再等,只有終結政黨惡鬥,積極推動朝野合作,才能儘快幫助臺灣經濟脫離當前困境。

  關於臺灣經濟,民進黨主席蔡英文12日在題為“臺灣的未來”的演講中做了系列闡述。在附設了許多前提後,她表示:“願意面對兩岸長期存在的歧見,積極尋求兩岸爭議的化解之道,努力和對岸建立全新的互動及溝通的模式。”但同時她又強調,大陸是臺灣未來發展必須面對的挑戰,大陸經濟快速發展所

  産生的磁吸效應將使越來越多的臺灣投資及就業機會流向大陸,大陸經濟的轉型將與臺灣形成強烈的競爭關係,為此臺灣必須構建全新的發展戰略,強化核心競爭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經濟室助理研究員謝楠認為,蔡英文延續了過往“立足臺灣,面向世界”的對外經貿戰略,同時對兩岸經濟的競爭性進行過度扭曲與誇大,凸顯了她及民進黨對大陸的戒備與不信任,反映了其根深蒂固的“臺獨”意識形態。現階段兩岸經濟所存在的競爭性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兩岸政策協調不到位、市場整合不力的結果。如果ECFA後續協議能夠順利生效,兩岸經濟順利整合將給臺灣帶來更大收益。

  遺憾的是,島內朝野惡鬥難見緩和,滿滿負能量的罵仗與無休止地杯葛恐怕會讓臺灣喪失重大發展機遇,未來將陷入“發展困境”難以自拔。

  本報記者 林娟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福建日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