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媒重走絲綢之路 感知古老文化期待經濟重生

2014年06月08日 08:09: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媒重走絲綢之路感知古老文化期待經濟重生

臺媒重走絲綢之路 感知古老文化期待經濟重生

臺媒重走絲綢之路 感知古老文化期待經濟重生

  登上甘肅嘉峪關城樓望遠,塞外風光盡收眼底;探訪甘肅張掖大佛寺,遙想河西走廊昔日的輝煌……6月4日至7日,臺灣媒體採訪團重走絲綢之路,感受多彩文化的魅力;聚焦現代農業種植技術和新能源,期待古老的絲路重鎮“重煥光彩”。

  應甘肅省臺灣事務辦公室邀請,臺灣世界新聞傳播協會、臺灣《中國時報》、臺灣東森電視臺、臺灣商旅雜誌社等8家媒體記者以“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之旅”為主題,在嘉峪關、張掖、武威、蘭州展開採訪。

  神秘的絲路文化之旅是臺灣商旅雜誌社社長宋孝明“憧憬已久的”。他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説,絲綢之路的故事是他在唸書過程中所了解到的,“死記硬背歷史的同時,腦海中浮現出駱駝行走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中的情景,清脆的駝鈴聲陣陣傳來,那是一個很美的畫面,我魂牽夢繞了很久,終於來到了這個地方”。

  採訪之旅的首站設在甘肅嘉峪關,宋孝明説,當他站立在古城墻之上時,仿佛回到了千年的古戰場,重回曆史的起點,與古人對話,感受嘉峪關在古絲綢之路上所凸顯的戰略要地,“算是圓夢了”。

  告別嘉峪關,臺灣媒體來到了河西走廊上的另一個重要城市張掖。張掖南枕祁連山,北依合黎山、龍首山,黑河貫穿全境,形成了雪山、草原、碧水、沙漠相映成趣的獨特景象。這些畫面對於20年前到訪甘肅的臺灣《中國時報》記者王瑞瑤來説“與之前的印象完全不一樣了,發展很快”。

  商賈往來,駝鈴聲聲。遙想古絲路昔日的繁華景象,張掖市副市長王方太比喻稱,“張掖、武威這些重要的城市,當日的輝煌就好似今天的北京、上海等繁華都市”;現今,甘肅張掖秉持立於生態、興于經濟、成于家園的發展理念,不斷加強旅遊資源開發,以宜居宜遊首位産業為引導,走出一條宜居宜遊宜業更宜人的發展道路,期待河西走廊重現光彩。

  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今年5月,甘肅省出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建設總體方案》,從交通、物流、能源、文化、農牧等方面作出具體規劃,推進甘肅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交流合作,將甘肅打造成“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段。

  甘肅河西走廊的現代農業經濟成為臺灣媒體關注的焦點,臺灣商旅雜誌社社長宋孝明説,甘肅河西走廊有著農業生産優越的光照條件和自然氣候,但是脆弱的生態環境也是農業灌溉和農業技術的瓶頸,如何尋求迴圈的生態農業發展,需要技術作為支撐,更加需要政府的政策吸引,促進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

  甘肅武威光伏、風電等新能源的投入使用也讓臺灣媒體“驚嘆不已”。宋孝明説,開發使用新能源是未來時代發展的趨勢,甘肅河西走廊地勢開闊,光照充足,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臺灣的新能源發展缺乏銷售市場,僅局限于研發部分,建議兩岸加強交流合作,促進雙方經濟的發展。

  此外,臺灣世界新聞傳播協會會長劉立漢認為,隨著商企在大陸東部沿海投資成本加大,東部市場的逐漸飽和,生産原料廉價豐厚的中西部地區將成為商人投資的“熱土”。同時,他説,當地要重視“文化創意産業”,甘肅的絲路文化、民族風情受到海內外民眾的喜愛,建議依託當地獨有的文化特色來吸引外商投資經商,促進甘肅經濟的發展。

  據悉,《“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建設總體方案》指出,近期2-3年甘肅以打基礎、攻難點為目標,預期實現向中亞西亞進出口額佔甘肅省進口總值20%以上,直接投資、開展承包工程和外派勞務年均增長10%以上的目標,還將建立一批中外友好城市和駐外辦事機構。(記者 丁思)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張玲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玲

原稿件來源:中國新聞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