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大陸學者:中日關係緊張 臺灣當局終須表態

2014年01月20日 10:23 來源:環球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周忠菲20日在臺灣《旺報》撰文,原題《中日關係緊張 臺灣終須表態》,全文摘編如下:

  過去一段時間,中國大陸設防空識別區、日本強烈反彈,雙方形勢緊張。在東海領空相互覆蓋引發的爭議上,似乎形成中美日韓“一對三”格局。但目前美日韓民用航空公司均已向中國報備,緊張局勢顯見緩和。

  由於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中日關係更加緊張。從1992年到2002年,日本兩度發起“中國威脅論”。2006年中國GDP趕超法國後,日本對“拐點”的出現(發展中國家首次超越發達國家)坐臥不安。2009年世界金融危機後,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明顯提升,GDP躍居世界第二。

  對此變局,日本先以釣島爭議為導火線,接著在識別區問題上發力。最近在東京舉行“日本與東盟峰會”,試圖將東亞經濟合作,上升到“天空安全”與“海洋安全”層次,一改過往追隨美國亦步亦趨的形象,千方百計想將東盟國家拉入日中關係對峙之中,成為東亞局勢緊張來源。

  日本政府並未意識到,為了維護國家利益,而採取與中國戰略對抗的預防措施,會給別的國家造成誤會。即日本也威脅到他們的利益。事實上,東盟國家可能“搭日本經濟便車”,但絕不會“搭日本軍事戰車”。

  好大喜功是安倍當局特色,在東北亞要填充美國勢力一旦退縮可能空出的政治地盤,在東南亞要強化日本對該地區及海域的控制,在西太平洋要“中間開花”、“畢其功於一役”,實現政治和軍事強國的多年夙願。這樣自我膨脹的戰略帶來時間壓力,以及在行動上滿足需求的壓力,使日本實現戰略目標的需求更加迫切。

  在長期走向上,美中俄格局中,日本地位已每況愈下。俄羅斯在2012年APEC峰會上明確表示,其東向戰略的重點是遠東開發,這意味著中俄戰略關係不可動搖。美藉識別區問題,在安全上立場微調,局限于對日本行為的支援,但在是否介入由日本挑起的地區衝突問題上,仍採靈活立場,對日本“擁核”絕不鬆口。

  美要求“民航機注意飛行安全”,以及拜登訪華,表明中美關係不會倒退。安倍堅持與中國對抗的戰略,其弊病就一目瞭然:即過高地估計了日本作為影響源或作為區域戰略目標的重要性,誇大了日本在其他國家政治舞臺上扮演角色的重要程度,包括過高地估計了安倍個人影響力。

  中國大陸在東海設飛行識別區,是正常行使主權,既不涉國際法,也不對他國構成威脅。日本如此大驚小怪,除了引起中國民眾心理上高度不滿,也激起中國的戰略自信心。

  其實,中日兩國不需在戰略上相互仇恨,而應該在經濟上互利。至少從中國大陸看,其和平發展的戰略不需要樹立敵人。目前,臺灣受到中國大陸和美日俄的牽制,成為“颱風中心”,相對平靜,臺灣如何表態,例如在下一階段可能出現的南海問題,將成為驗收兩岸工作成果的試金石。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環球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