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22日電 (記者 邢利宇 路梅)有媒體人認為媒體應是兩岸的“潤滑劑”,有學者指出兩岸媒體未來合作的領域在新媒體……“2013海峽兩岸媒體前瞻論壇”22日在北京開幕,百餘位海峽兩岸主要媒體負責人及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就媒體的社會責任和兩岸媒體的合作前景與機遇,各抒己見。
談到媒體人的社會責任,《深圳特區報》總編輯陳寅説,兩岸媒體首要的社會責任是把握兩岸目前和平合作、和平發展的大勢和主題,再以專業的態度和精神做媒體應做的事情。
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胡正榮則強調,媒體的責任是要客觀公正和發揮權威性。沒有客觀公正是不可能樹立公信力的。
《中國日報》副總編輯康兵提出,兩岸媒體要注意把握三個問題:大力傳播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能量;加強兩岸媒體交流,促進兩岸媒體界理解與合作;搭建公共平臺,吸引更多兩岸同胞參與。具體如兩岸媒體應多報道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給兩岸民眾帶來的利益,多反映兩岸交流的積極成果給兩岸民眾帶來的好處;共同報道兩岸文化交流活動,共同傳播血濃于水的親情、鄉情,共同傳承和弘揚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等。
“媒體是社會的公器”。旺旺中時媒體集團總裁蔡紹中認為,媒體人切不能忘記媒體具有公共財産的性質,媒體之社會責任與義務,除了是社會的“防腐劑”,更應該是提供正確知識與價值的“綜合維他命”。在此兩岸深化交流之際,媒體更應作為兩岸的“潤滑劑”,增進兩岸彼此了解和認識。
至於兩岸媒體合作前景,胡正榮建議,在社會已大體進入新媒體環境下,兩岸可以拓展“線下”合作範圍,如共同策劃、製作覆蓋雙方市場的項目等。他認為,兩岸新媒體發展方面各有優勢,不輸世界先進水準,與其等著與世界競爭,不如兩岸先進行合作與開拓。
臺灣東森電視總經理陳繼業也提出,兩岸媒體應加強節目的共同製作並共同開發海外市場。他認為,有效集結兩岸人才、資金、技術研發及市場開發能力,共同拓展海外華語文創市場,應是下一階段兩岸媒體可攜手發展的目標。“讓華語影劇産業走向全世界,對兩岸主流媒體而言,可説是責無旁貸。”
臺灣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客座教授黃肇松表示,未來可考慮兩岸四地共同合作建立一個屬於全球華人社群的“華文文化網路平臺”——即便是與政治關係較少的文化平臺,兩岸四地的媒體人仍必須先達成操作的共識與原則。
他提出四點建議:增加四地新聞從業者共識,即兩岸四地媒體從業者如何以推動文化為取向,建立一套共同認同且可操作的作業方式;建立一個兩岸四地均可接受的“華文文化平臺”;資金的整合必需是民間的;人員必需是集中兩岸四地的媒體從業人員,以各自的在地觀點整合此一全球平臺。
陳寅則認為,機遇只能通過雙方多接觸中尋覓,但持一個開放的態度很重要,“千萬別把自己封閉起來。封閉起來,可能什麼機會都沒有了。”(完)
[ 責任編輯:田雲鵬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田雲鵬
原稿件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