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盤點:民國時期黃埔軍校全國的四大著名分校

2013年10月15日 08:49 來源:人民政協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本文摘自:《人民政協報》2013年10也10日第7版,作者:馬麗,原題:《黃埔軍校在全國的四大著名分校》

  第一次國共合作實現後,為了培養立志忠誠于國民革命事業的軍事人才,1924年5月,孫中山接受了蘇聯和中國共産黨的建議,在廣州黃埔創辦了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1926年3月改稱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簡稱“黃埔軍校”。隨著國民革命的深入發展及東征、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廣州國民政府先後在潮州、南寧、武漢、長沙四地建立了黃埔軍校分校,招生總數達8500余人,其中許多人成為國共兩黨的軍事政治骨幹,為中國革命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粵東的軍事搖籃”——潮州分校

  1925年11月國民革命軍第二次東征勝利後,為了適應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廣州國民政府根據東征軍總政治部主任、東江各屬行政公署長官周恩來的倡議,決定在潮州建立黃埔軍校分校,並委派何應欽負責分校的各項籌備工作。12月18日,黃埔軍校分校在潮州城湘太馬路(今中山路)中段李厝祠舉行開學典禮,蔣介石兼任校長(後何應欽)。汪精衛兼任黨代表,周恩來兼任政治部主任(後劉康候、何正書),何應欽兼任教育長(後有鄧演達等),王崑崙任秘書兼政治教官(後王逸常),李卓元任學生隊總隊長。潮州分校的組織機構體現了國共合作的特點。其軍事教育內容及訓練全部參照黃埔軍校本校,政治教育則著重對學生進行階級教育和形勢教育,課程有三民主義、中國國民黨史、帝國主義侵華史、世界革命史、社會主義等15門政治課程。

  潮州分校共招收了兩期學員。第一期學員全部是來自於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三師、獨立第二師及第十四師的下級軍官。1926年上旬畢業348人,與黃埔軍校本校第三期畢業生享受同等待遇,被分配到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參加北伐。6月6日,第二期學員入學,由第一期入伍生大隊(原在東江及潮梅地區招考的中學生)和國民革命軍第一軍下級軍官組成。年底,380名學員全部畢業。與黃埔軍校本校第四期畢業生享受同等待遇,被分配到國民革命軍各軍從事軍事或政治工作。此後,潮州分校停止招生。

  中央軍事政治學校

  第一分校——南寧分校

  1926年3月,兩廣實現統一後,廣西軍隊正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七軍。為了培養本土高素質軍事人才,提高部隊的戰鬥力,以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新桂系派人到廣州學習黃埔軍校的辦學模式和訓練、教育內容。經過雙方協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決定在南寧創辦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一分校(即南寧分校,又稱廣西的“黃埔軍校”),由李宗仁任總負責人。5月16日,南寧分校在原桂軍陸軍講武堂舊址(今南寧市星湖路大板二區)正式成立,俞作柏兼任校長,黃紹竑兼任黨代表,胡章民任政治部主任,蕭越任教育長,毛簡青(共産黨員)兼任政治教官。其辦學宗旨是“在養成完全之革命軍官,教授須要之基本學術之外,尤注重政治之訓練”。教學內容包括軍事教學、政治教學兩部分。軍事教學以培養初級軍官的學識為主,課程有戰術學、軍制學、兵器學、築城學、交通學、地形學、衛生學等。政治教學以培養學員為黨國犧牲的精神為主,課程有三民主義、建國方略、中國國民黨史、各國革命史、帝國主義侵華史等。

  南寧分校第一期分為學員隊、學生隊兩種。學員隊246人全部來自於國民革命軍第七軍行伍出身的下級軍官,分為步兵、炮兵、工兵和政治科。學生隊424人係在本省各地招考的中學生。1926年12月,學員隊畢業後,被分回到原部隊,開赴北伐前線。1927年9月,學生隊全部畢業,與黃埔軍校本校第六期享受同等待遇。大革命失敗後,國共合作創立的南寧分校落入桂系軍閥之手,實行“反共清黨”,雖然繼續招生,但不再為進步學校。

  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二分校——武漢分校

  北伐軍佔領長沙、武漢後,國民革命的浪潮迅速從珠江流域席捲到長江流域。1926年10月,黃埔軍校教育長、代校長方鼎英提出“現我方局面進展,粵東偏居一隅,招致人才不易,似宜及時在武漢或長沙設立分校”。為了適應國民革命進入高潮的形勢,培養政治、軍事人才,準備第二次北伐,10月16日,廣州國民政府採納了方鼎英的建議,立即派人到武漢、長沙籌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二、第三分校(即黃埔軍校武漢分校、長沙分校)。

  10月27日,國民黨中央將設在武昌兩湖書院(今武漢市武昌實驗小學附近)的政治訓練班改為中央軍事學校政治科。接著,將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五期政治科、炮兵科、工兵科約1800名學員移到武昌就讀。同時,成立以鄧演達為主席的招生委員會。經過嚴格選拔,從全國各地以及來自朝鮮、越南和琉球的6000多名考生中,招收男學員986名、女學員195名。1927年1月19日,國民黨中央與國民政府召開聯席會議,將中央軍事學校政治科改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蔣介石兼任校長(鄧演達代理),汪精衛兼任黨代表(顧孟余代理),周佛海任政治部主任(後施存統),張治中任教育長(後侯連瀛),惲代英任政治總教官(李達代理),藍騰蛟任軍事總教官。2月12日,武漢分校舉行開學大典,本校第五期學員編為學生總隊,新招收的學員編為入伍生總隊。不久,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學兵團1400名學員也轉入武漢分校。由此,武漢分校成為“中國腹部武裝革命勢力之大本營”。其教學內容以政治課為主,主要講授工人運動、學生運動以及馬列主義基本知識;軍事理論課與軍事訓練有步兵操典、射擊教范、“打野外”等。3月22日,國民黨中央將武漢分校正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取消分校名稱:改校長制為委員制,由譚延閩、惲代英、鄧演達(以上三人任常委)、徐謙、顧孟余5人組成校務委員會。

  7月18日,汪精衛以“黃埔本校第五期學員已經肄業期滿”為藉口,解散了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學員一部分回鄉,一部分轉入葉挺、賀龍部,另有1700多人被編入第二方面軍第四軍軍官教導團。至此,原國共合作的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結束。

  中央軍事政治學校

  第三分校——長沙分校

  1926年12月,根據廣州國民政府的決定,蔣介石派人到長沙籌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三分校(即長沙分校),由唐生智任總負責人,並在長沙和武漢兩地設立了招生處。1927年2月,經過嚴格考試,第三分校從萬餘名報名者中錄取了1200名思想質素好、文化程度高的青年學生。另外,從國民革命軍第八、第十七、第十八(後改為十二軍)、第三十五、第三十六軍中抽調了800名連、排級幹部。以上2000人分別被編入步兵科、工兵科、炮兵科和政治科。3月10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三分校在長沙小吳門外校場坪原湖南陸軍講武堂舊址(今校正街)舉行開學典禮,汪精衛、唐生智、石醉六、劉興、何健、李品仙、葉琪、周瀾任校務委員會委員,石醉六任校長,夏曦任政治部主任,余范傳任教育長(後謝煜燾),楊石鬆為總教官,惲代英、高語罕等共産黨員任政治教官。教學內容包括軍事課和政治課,軍事課有學科典範令、戰術、兵器、築城、地形學等:政治課主要有三民主義、歷史唯物論、經濟學、工人運動等。

  “馬日事變”後,長沙分校被許克祥摧殘,校長石醉六、教育長余范傳被迫出走。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