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兩岸大學生志願者在臺師大禮堂誓師出發。臺師大提供
在大學生志願者指導下,孩子“秀”出自己的作品。臺師大提供
2000多年前,孔子週游列國,傳揚儒家思想;今年夏天,285名兩岸大學生也在臺北誓師,赴兩岸偏遠地區支教……
“這一年的仲夏,願我在你心中種下希望與愛,陽光會讓種子發芽,迎風之後飄散……”這是“第四屆青年踏尋孔子行腳”活動的主題曲《仲夏的希望》,8月6日,和著這首悠揚的歌曲,兩岸師生順利結束了大陸的教輔服務。
到偏鄉去,像先賢一樣“行腳”
“青年踏尋孔子行腳”由臺灣師範大學(簡稱“臺師大”)發起並主辦。臺師大校長張國恩介紹,2009年莫拉克颱風重創南臺灣。協助救災時,臺師大的校友們發現,“我們培養的很多學生在偏鄉服務,如果在校生可以利用假期支教,也可對偏鄉給予一定支援。”
2010年寒假,他們號召了臺灣、大陸、香港、澳門的100名大學生,分別到兩岸偏遠鄉村中學為學生們進行課業輔導,併為這項活動起了一個很感性的名字——“孔子行腳”,象徵學生志願者秉承2000多年前孔子週游列國的精神,到各地教學服務。
今年暑假,兩岸共有24所大學的285名學生參加了“孔子行腳”。其中有93名學生來自臺師大,192名來自大陸及港澳地區。7月14日,他們分別前往澎湖縣馬公中學、花蓮縣吉安中學等臺灣16所偏鄉中學,進行5天教輔;7月26日,再赴陜西、青海、重慶、內蒙古和雲南的偏遠學校,進行8天的支教。
張國恩説,“孔子行腳”活動的經費由臺師大校友捐助,“臺師大比較堅持教育理想,即使是在企業界的校友,對教育的關懷也是一樣的。”
艱苦環境,是一位好老師
從夏天平均溫度只有攝氏20度左右的青海,到三十幾度是家常便飯的臺灣宜蘭,青海師範大學的張鐵凝感覺好像身處火爐,“熱到爆”。他猛灌涼水或潑水洗臉降溫。
高雄六龜中學在大山裏,7小時車程,一路是山。一個暈車的大學生志願者回憶,下車吐,看四週全是山;再下車吐,看四週仍然全是山。7月中旬,“蘇力”颱風登陸臺灣。到新竹縣尖石初中的大陸學生志願者,第一次感受了颱風,遇到迷路、停電……
一些大陸的偏遠鄉村也讓生長在城市的大學生們印象深刻。臺師大地理系四年級的吳岡斾去年到青海支教。她説,“每天吃的幾乎就是馬鈴薯,而且是發芽的馬鈴薯”,最怕的是上廁所,“只有一個坑,整間學校都能聞到味道”……
艱苦環境不是最大的問題,最痛苦的是小朋友不理睬你。臺灣很多偏鄉的孩子們學習意願不高,到六龜中學的學生志願者説,剛開始,只聽小朋友們大叫:“我不要學習,我要回家”,一下子非常沮喪。
用包容和愛,在孩子心中種下希望
幾乎每個支教小組都有這樣的經歷,“備課備到後半夜”。復旦大學新聞系范佳秋被分配到新北市欽賢中學支教,第一天上課,孩子們要麼做自己的事,要麼趴在桌上睡覺。當天晚上,學生志願者們趕緊召開會議,設計小遊戲及互動教案,改變教學方式。
華中師範大學王昕挂著的胸牌上寫著“王丸”。為了與平溪中學的孩子們套近乎,他們用最熱門的卡通片《火影忍者》包裝課程,所有人化身忍者,每位老師也都有了一個“某丸”的花名。青海師大體育學院學生楊東暉在臺南竹橋中學支教,他的秘訣是下課後和學生打籃球博感情。屏東縣恒春中學,半夜兩點,還有志願者在走廊裏練太極,為的是明天要給孩子們上一堂太極課。
吳岡斾去年到臺灣離島金門支教。她説,由於金門人多數外出工作,把孩子留在家中,“他們生命中缺乏愛,我們很努力,可他們不領情”。於是,志願者們早上帶孩子們做早操,中午陪他們吃飯,陪他們到很晚,很快贏得了孩子們的信任,“早上我們還沒起床,他們就來敲我們窗戶。”
難忘經歷,收穫比付出多
只有5天時間,“不能教太多知識,重要的是用智慧,在學生心中種下希望。”師長們這樣勉勵大學生志願者。
吳岡斾已經是第三次參加“孔子行腳”,她仍然記得兩年前,在陜西,當她準備的海洋的影片播出時,孩子們“那種‘哇’——充滿驚奇的表情,那種對學習最真摯最單純的渴望,還有看到一個美麗新世界的興奮”,令她感動。
“叫我大頭。”來自澳門的楊希文有一個很“萌”的別號。這個嗓門洪亮、個性爽朗的女孩,同樣遇到一批頑皮的學生,“你問他們可以安靜嗎?他們就大聲説:不可以!”可是這些讓她以為對學生志願者沒感覺的孩子們,在他們乘車將要離開時,“追著我們的車子跑,他們還沒跑到,就變綠燈了。他們就一直追……”
7月20日,結束臺灣段的課輔服務,大學生志願者們在臺師大禮堂舉行了一場分享會。一張張照片記錄了5天來的點點滴滴,記錄著那些難忘的片段——頑皮到令人頭痛的男孩,做遊戲時得到兩塊餅乾,卻捨不得全吃掉,要留一塊給自己上初三的哥哥;埔裏中學,一群小男生在鏡頭前大喊:“謝謝你的指導,我們愛你,請你嫁給我……”笑聲伴著不捨的淚水,分享會上,很多大學生志願者表示,自己收穫比付出多得多。
支教中,兩岸學子結下深厚情誼
每個小組都由兩岸大學生共同組成,這是主辦者的有意安排。張國恩説,“我們的下一代沒有機會生活在一起。我們就讓他們到偏鄉去共同生活在一起。因為偏鄉生活比較苦,他們必須要互相幫助,完成同一目的。所以雖然時間不長,但培養出來的感情是很深刻的。”
到平溪初中的19人支教小組,臺師大公領係大三學生謝孟育任小組長。起初他們遭遇了一樣的困境,孩子們不願接納別人。王昕説,在晚上分享會上,謝孟育提出一套程式,把每個可能遇到的問題一一理出,找出解決辦法。這樣做起來開始覺得很耗時間,但是後來發現的確解決了問題,王昕認為自己受益很多。
陜西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司曉宏作為組織者代表到幾個學校進行了巡訪。司曉宏説,他感覺兩岸的學生可以從對方身上學到東西,比如臺灣學生的文明禮貌説話謙和,善於表達,敢於張揚個性;大陸學生的優勢在於知識較紮實,知識面更廣。他認為,“孔子行腳”不僅能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更有助於兩岸青年在實踐中更多的心靈交流。(本報記者 孫立極)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URL:http://www.chinanews.com/tw/2013/08-15/5164343.shtml
原稿件作者:孫立極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