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楊毅周:2011兩岸青年交流成果突出“水到渠成”

2012年01月07日 08:13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台灣網1月7日北京消息 由台灣網攜手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人民日報海外版主辦的“2011年兩岸關係十大新聞”評選活動,已于2011年12月31日啟動,目前進入網友投票及專家評審階段。本網特邀的專家評審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宣傳部部長楊毅周,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兩岸青年交流在過去一年取得突破性成果,是“水到渠成”,他同時指出,消弭兩岸同胞的隔閡,必須促進青年間的大交流。

  突破性成果的取得是水到渠成 

  從參與組織第二屆全國臺聯臺胞青年夏令營開始,楊毅周已為兩岸青年交流工作服務了26個年頭,見證了兩岸青年交流從無到有,由點及面,由淺入深,從間接到直接,從單向到雙向,不斷向前發展的過程。

  2011年兩岸青年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與深入,7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兩岸萬名青年大交流主題聯歡活動更是在兩岸間産生了極為廣泛的影響。回憶全國臺聯在2004年舉辦第一屆臺胞青年夏令營時的難處,再談及第七屆青年臺胞千人夏令營的盛況,以及全國各地、各部門對兩岸青年交流活動日益重視的現狀,楊毅周認為,規模空前的兩岸青年萬人交流活動的舉辦,特別是胡錦濤總書記親自會見參加活動的臺灣學生,“是水到渠成,是一個突破性的成果”。

  “兩岸青年交流是兩岸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儘管其中仍存在著許多不盡人意的障礙,但畢竟是開了個頭,相信這個門打開後就不可能再交上,只能是越開越大。這也是兩岸青年交流的一個必然結果。”楊毅周説。

  消弭同胞隔閡 必須促進青年交流

  多年來從事推動兩岸青年交流的工作,讓楊毅周有了一個信念:兩岸隔閡的悲劇,不能再在現代年輕人身上重演。“近百年來,兩岸同胞分多聚少,由此生出了許多感情的隔閡、思想的偏見和認同的混亂,影響了兩岸中國人的團結,是近代史上中華民族的悲劇。這樣的悲劇不能再在現代的兩岸年青人身上再重演了,就必須促進兩岸青年之間的大交流。”

  現在全國臺聯每年組織數以千計的臺灣青少年跨過海峽參加臺胞青年夏令營,在大陸參訪、學習與交流。他親身經歷了兩岸青年從彼此對望到相融一家的歷程,心中倍感欣慰。

  楊毅周認為,兩岸的青年人朝氣逢勃,眼界開闊,思維敏捷,沒有太多的歷史包袱,對未來充滿著同樣的期待,更有條件克服兩岸現在存在的鴻溝,超越歷史帶來的悲情,團結起來,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添威助力。所以兩岸青年的大交流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

  楊毅周強調,“可以説,兩岸青年的大交流的成敗決定了兩岸同胞的未來,決定了中華民族的未來。”

  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正逐步形成

  2011年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持續深入的一年,回顧過去一年來兩岸各項交流交往的成果,楊毅周感受最深的是,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得到了兩岸同胞、包括國際社會的認同和支援,對臺灣和兩岸關係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是因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符合兩岸同胞的利益,符合國際社會和平與發展的潮流,合乎兩岸關係的發展規律,是兩岸關係發展的正確方向。”楊毅周認為,通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持續深入,兩岸同胞利益更加密切,感情更加融洽,廣大臺灣同胞已經意識到,臺灣進一步發展的前途離不開祖國大陸,祖國大陸是臺灣同胞不可缺少的生存圈,可以説,兩岸命運共同體的意識正在逐步形成中。

  他強調説,臺灣不管是什麼勢力,只要想得到臺灣同胞更廣泛的支援,就不能否定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不能否定兩岸大交流的現狀。這樣的局面是兩岸同胞共同努力的結果,來之不易,值得兩岸同胞好好珍惜。(記者 張瑞宸)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李傑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