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6月1日拍攝的通過多媒體技術“合璧”後的《富春山居圖》。當日,“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開幕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舉行。分藏海峽兩岸的《富春山居圖》係元代著名畫家黃公望所作,清初被焚為兩斷,分別稱為《剩山圖》和《無用師卷》。這件書畫珍品360年後首次“合璧”展出成為兩岸關注熱點。新華社記者 韓傳號 攝
從未有一幅畫,如此撥動兩岸億萬同胞的心弦。
情牽兩岸的曠世名作《富春山居圖》1日在寶島“合璧”首展。這“合璧”,穿過了數百年的風雨,跨越了半個多世紀的分離,在海峽兩岸乃至全世界中華兒女中激起廣泛共鳴。
可以説,這次“合璧”的意義早已超越書畫藝術範疇,而成為兩岸人民在歷史、文化、民族層面上的一次“心靈相約”。
除去其本身的藝術價值,這幅傳世名畫的“合璧”之所以如此牽動人心,原因很簡單:在它的筆墨畫軸背後,濃縮著中華民族的風雨滄桑、兩岸同胞的離合悲歡,更寄託著中華兒女的美好祈願。
在600餘年的坎坷歷程中,這幅名畫雖經火焚卻未被毀,分隔成一圖一卷後仍極具藝術價值,可謂“死而復生”,其遭遇可以説象徵著中華民族的歷史,體現著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頑強生命力。
在近60多年分藏兩岸的歲月中,血脈相連的這一圖一卷雖無緣聚首,卻始終默默無言地訴説著兩岸同根、文化同源。(記者張勇 林甦 傅雙琪)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