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兩岸産學界肯定第六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具體務實 為未來合作指明方向

2010年07月11日 23:35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第六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11日在廣州閉幕。論壇發表了22項共同建議,有臺灣媒體稱為“上天入地全面合作”。兩岸的專家以及業者指出,22項共同建議很具體、務實,對兩岸未來合作具有前瞻性、開拓性、指引性,也標誌著兩岸正向制度化合作方向發展,“開始探討如何共同打拼未來”。

  臺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所長張五嶽教授總結本次論壇具有三大特點:一是經過前幾屆論壇和各種交流活動的積累,兩岸互信已有了很好的基礎;二是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簽署後,兩岸經濟合作進入制度化、機制化時代,如何讓兩岸民眾儘快受益成為本屆論壇的重點;三是全球逐漸從國際金融危機中走出來,都在進行新的産業佈局,發展新興産業。實現産業優化升級成為兩岸謀求發展和增強競爭力的重點。“因此,論壇的22項共同建議,以及賈慶林主席在論壇開幕式上的致辭中有關對新形勢下兩岸加強經濟合作的建議,與前幾屆相比,都更加具體,可操作性強。”

  在採訪中,兩岸的學者、業者都提出了本屆論壇的重要背景是ECFA剛剛簽署。“ECFA的簽署標誌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框架中經濟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此次論壇以兩岸新興産業合作為主題,主要就是討論在ECFA背景下如何深化兩岸經濟合作的問題。”大陸臺灣問題專家徐博東教授説。

  他分析指出,新興産業同為大陸與臺灣新的經濟增長點,因此這一領域合作是兩岸加強經濟交流與合作的重要突破口。大陸正在制定“十二五”規劃,其中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要實現産業結構的調整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對大陸來説,以新能源、新技術為支柱的新興産業的發展,是關係到“十二五”目標能否順利實現的重大戰略;對臺灣來説,在ECFA簽署後,臺灣面臨著在國際上進一步提升科技和經濟競爭力的問題。而臺灣的高科技産業相對於其他産業來説,最具有搶佔國際制高點的優勢。“在這種情況下,加強新興産業的合作,成為兩岸共同的需要。兩岸實現新興産業的合作,進行優勢互補,能夠共同提升中華民族的競爭力,共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徐博東認為,與以往相比,本屆論壇非常明顯的特點是,兩岸已開始跳出“如何相互打交道”,開始探討“如何共同打拼未來”。在前五屆論壇中,兩岸討論了實現“三通”、經濟合作等兩岸分隔60餘年來積累的種種“通聯問題”,現在這些問題逐漸解決,兩岸開始共同謀劃中國人共同的未來。

  在22項共同建議中包括了兩岸合作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産業等具體政策建議。臺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副秘書長羅懷家説,本屆論壇在ECFA剛簽署後召開,意味著兩岸已從側重交流向制度化合作階段邁進。

  他説,本次論壇提出將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産業的合作作為突破口,這符合國際經濟發展節能減排的大趨勢,也契合兩岸的各自優勢。臺灣和大陸在新能源領域各有所長,臺灣的技術、創意與大陸的技術、市場相結合,互補發展,對雙方都有利,未來前景可觀。

  他舉例説,LED(發光二極體)照明比傳統照明節約大量能源。大陸是世界最主要的燈具市場,而臺灣在LED的研發、應用領域具有優勢,僅去年産值就達900多億元(新台幣,下同),今年可望有60%的增長。未來兩岸可以將LED照明與文化創意相結合,共同努力將LED照明應用領域從室外的路燈向室內照明發展,發揮創意的功能,創造更高的産品附加值。

  羅懷家介紹説,臺灣目前正全力推動綠能産業,包括太陽能光電、風力發電等。去年臺灣太陽能光電産值約1000億元,今年預計增長50%。他估計,到2015年,臺灣綠能産業産值超過新台幣1兆元,其中太陽能光電産值達4500億元。“臺灣已經如此,大陸市場更加可觀。”

  他提出兩岸在新能源、新科技領域應更緊密地合作,打造兩岸研發者、生産者交流合作的平臺,共同打造、推出市場標準,在産品專利領域加強合作,在大陸選取一些城市作為兩岸新能源、新科技合作試點。

  本次論壇還就加強兩岸文化教育、體育、新聞出版以及文化創意産業合作提出了建議,強調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性。對此,臺灣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秘書長陳春霖説,這些建議把兩岸文化交流中迫切需要進行的工作全都提出來了,對兩岸文化交流工作具有很強的指導性。“作為多年來從事兩岸文化交流的工作者,我認為這些建議太重要了,具有戰略意義。”

  他説:“如同經貿交流需要ECFA一樣,兩岸文化交流也需要一個類似的制度化、機制化安排,這對兩岸進一步推動文化交流、合作,解決文化交流中産生的問題,以及兩岸攜手弘揚中華文化,把中華文化進一步推向世界,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陳春霖期待兩岸就這項工作早日啟動協商並達成成果。

  張五嶽也認為,論壇對兩岸文化、教育、新聞等方面交流合作提出了既具前瞻性、又有緊迫性的建議。這些措施的落實,將有利於兩岸人民的進一步了解和認知,也有利於兩岸人民感情的融合和更進一步弘揚中華文化。

  他舉例説,兩岸同文同種,但隔閡60餘年後,在用語等方面已有了一些差異,因此,編纂中華語文工具書、規範術語和專有名詞及建設中華語文雲技術數據庫,有利於消弭兩岸民眾在交流中的一些困境和障礙,也有利於兩岸在交流中進一步弘揚中華文化;新聞媒體是兩岸民眾接受彼此資訊、相互了解的最重要載體,其功能需要進一步發揮和增強,推動兩岸媒體互設常駐機構就是一個重要方向,媒體功能的更大發揮有利於兩岸民眾相互了解和認知。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