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資深記者林琮盛
海峽論壇作為兩岸之間規模最大的民間交流盛會,越來越吸引臺灣媒體人的目光。臺灣媒體記者如何看待海峽論壇?他們有怎樣的全新體驗?本報特約了一批臺灣記者給我們供稿,或接受我們採訪,聊聊他們在海峽論壇期間的全新感受,從中可以了解海峽論壇在臺灣的影響力及評價。
《聯合報》資深記者林琮盛:一個釋放思想的場合
不管是大陸或臺灣,民眾對於不熟悉、沒接觸過的人、事、物,總會抱持著某種 “先天性的偏見”,以自己的價值觀去判斷或審視對方的行為,一旦雙方對於彼此的行為出現認知差距,就會出現誤解,當誤解不適時進行溝通和了解時,“先天性偏見”就會出現“沉默螺旋”效應:原先的誤解成為既定事實,甚至被妖魔化。
不可諱言,儘管兩岸交流日益密切,但基層老百姓對於彼此的隔閡和認知,仍存在著無形的天花板。因此,深入和擴大基層交流,必成為兩岸“融冰”的前提。
兩岸的歷史糾結,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化解開的。在本次採訪中,個人很樂見,有一個海峽論壇的交流平臺,至少讓兩岸民眾有一個“腦力激蕩”的機會:不管對方的意見是否中聽、是否能接受,但這是一個去衝擊彼此既定思考、理解雙方思考的重要場合。
撇開“統獨”意識、個人喜好、價值觀差距不談,理解,正是目前兩岸雙方亟須建立的支柱,尤其是交流已成為兩岸和平發展的基礎。
以我在大陸駐點採訪數年的經驗,身旁已結識了不少大陸好友,儘管觀念、思考模式、認知仍存在一定的差異,但這不損及我和大陸友人之間的友誼。甚至,我們也能相互理解對方的立場和想法。
因此,透過海峽論壇的機會,我相信,當臺灣和大陸民眾彼此認識的朋友越多,彼此理解的程度也將加深,“和平”也更能在兩岸之間,結下更完美的果實。(林琮盛)
“今日新聞網”記者莊雨琳
“今日新聞網”記者莊雨琳:難忘論壇志願者
對廈門早就嚮往,尤其是琴島鼓浪嶼,更是心中此生必到之所的首選。這次因為採訪第二屆海峽論壇,首度前來廈門,對廈門各級單位承辦如此盛大論壇的動員能力,留下深刻的印象。
“海峽青年論壇”、“中華情 海峽緣綜藝晚會”、“海峽論壇大會”、“兩岸僑聯和平發展論壇”、“兩岸航空運輸發展圓桌會議”……拿到活動表,一會兒在心中展開拉鋸、思考著絕對不能錯過哪些精彩論壇的採訪工作,一會兒又納悶,這麼多元的論壇內容、這麼緊湊的活動安排,沒有經過事先精密的部署安排和演練,怎麼可能把任務圓滿完成?忙碌的採訪行程之餘,我用心上的余光來觀察投入第二屆海峽論壇的工作團隊,驚喜發現,在快節奏的論壇各項活動中,他們的遊刃有餘、他們的體貼週到。
有些説不出名字的論壇團隊服務夥伴,總是給我們這些來自臺灣、在論壇中來來去去的記者,最貼心的服務和最動人的眼神:職工論壇上那位引薦福建省總工會副主席趙志偉、協助完成專訪的姑娘;中醫藥發展合作研討會上幫忙提供詳細論文資料的大哥;而論壇大會上,守在記者坐席區大門口提供志願服務的漂亮女大學生,我知道,你拉開那扇重重的門,不會比我輕鬆多少。
當然,還有許許多多陪了我們好多天、噓寒問暖的大學生,像是梨梨、建飛、……而讓我印象更為深刻的是,這邊的年輕人不一樣,團隊工作和單打獨鬥,樣樣都難不倒。這樣的人才加上幹才,不正是迎向未來的絕佳“軟實力”嗎?!(莊雨琳)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