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下午,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0年年會的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戴相龍、臺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最高顧問錢復,共同主持了一場“兩岸企業家圓桌會議”。來自兩岸金融界、航運業、學界的多位嘉賓,梳理兩岸簽訂ECFA後的商機,認為協議的簽訂會給兩岸人民帶來最大的福祉,促進兩岸經濟雙贏。
戴相龍認為,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是推動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的一種制度性安排。他説,在簽訂這個協議的時候,我們一方面遵循著市場的原則,另一方面更要體現同胞之情、血脈之親,充分考慮兩岸經濟規模和市場的不同,關注臺灣中小企業和廣大基層農民的權益。
錢復指出,簽訂ECFA也可以説是第一步,有了第一步跨出去,一步一步兩岸的經貿合作、交流會更密切,對於兩岸都是有利的。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總裁朱雲來喜歡用數字説話。他説,大陸仍然是臺灣第一大貿易夥伴和順差的來源。2009年臺灣出口下降,但對大陸出口上升9%,出口額857億美元,佔出口總額的42%;臺灣也是大陸第五大進口市場,貿易順差652億美元。另外,臺灣到大陸的投資,從1991年到現在已超過500億美元,投資項目超過8萬個。實際上臺灣和大陸、香港的經濟是緊密聯繫在一起,規模也非常可觀。他認為,後國際金融危機大背景下,兩岸經濟進一步緊密合作具有更大的現實意義。
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蕭代基認為,ECFA在協商過程中沒有算計,互相都是非常坦誠的、進取的。
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中信金融控股公司首席經濟顧問兼首席經濟學家劉憶如女士分析説,兩岸簽署ECFA後的商業機會,其實來自於“開放”!她以1960年代臺灣選擇“出口擴張”,走上貿易自由化之路,逐步建立起均衡、開放的體制;以及大陸1978年決定改革開放,2001年決定加入WTO融入世界為例,論證兩岸一旦走上開放之路,面對挑戰都會有“非常好的表現”。
兩位得益於兩岸“三通”的實業界大佬——中遠集團董事長魏家福和臺灣揚名海運的董事長盧海峰,則講述了2008年11月兩岸“三通”之後,兩岸間航運業務在國際金融危機寒風下逆勢飆升的故事。魏家福希望簽訂ECFA之後,未來進一步擴展直航服務的港區,逐步開放船舶進入自由度,兩岸間允許航運企業互設機構。盧海峰則提出兩岸航運業的“綠色供應鏈”合作概念。
原本一個半小時的會議,不知不覺進行了兩個小時,戴相龍“自我表揚”説:“這是本次年會關注度最高的分會,連我都意猶未盡。不如請國臺辦邀請我去臺灣,和大家接著討論吧!” (記者 關向東)
[ 責任編輯:王曉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