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北京清華和臺灣清華首次提及科技成果轉化合作
本報訊 (記者 佘崢)兩岸清華大學部分校友昨日在廈探討在廈門建立科技“鳥巢”的可能性,用來吸引兩岸清華大學科研人員來廈門下“金蛋”。
北京清華大學和臺灣新竹清華大學的部分校友勾勒的藍圖説,科技“鳥巢”相當於科技園,它可以“孵化”兩岸清華大學科研人員在實驗室完成的科技成果,最終把它們轉化為可運用的産品。
兩岸清華在廈建立科技“鳥巢”設想,是在昨日舉行的一個名為“兩岸清華人,一顆清華心”校友聯誼活動上提出的。
北京清華和臺灣清華同根同源——1949年後,國立清華大學被歷史一分為二,1955年12月,臺灣的清華大學在新竹展開“復校”工作,由1948冬被中國國民黨當局接往臺灣的北京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主持。如今臺灣的清華大學也已發展成與北京清華大學相同的理工科、文科綜合性名牌大學。兩岸清華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開始往來,在學術,師生等方面的交流日益活絡。
不過,這是兩岸清華第一次提及科技成果轉化的合作。據信,兩岸清華校友之所以考慮在第三地建立科技園,最重要原因是海西建設和廈門特殊的地理位置。
清華廈門校友會説,還有一個因素不可忽視——廈門一再表示,願意為兩岸清華交流提供一個平臺。
一些初步的構想是:廈門將為兩岸清華科技園提供傾斜政策,以吸引兩岸清華大學科技人員到科技園完成科技成果的研發、轉化等工作。
目前在廈門的清華校友有五百多人,其中包括幾位臺灣新竹清華校友。
臺灣清華大學原校長劉炯朗
北京清華大學原副校長鄭燕康
兩岸清華人一顆中國心——訪台灣清華北京清華兩位校領導
昨天,我們在不同的地點,幾乎用同樣的問題,分別採訪了兩岸清華人——一位是臺灣清華大學原校長、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劉炯朗,另一位是北京清華大學原副校長、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鄭燕康,以此來驗證兩岸清華人的相似度。
“測試”的結果正如聯誼活動的主題“兩岸清華人,一顆清華心”,兩岸清華人,對於同一問題,雖然給出答案不完全一致,但是,大同小異。
75歲的劉炯朗被形容為“一位七十歲的人,幹著兩位35歲人的活”,2002年,這位電腦科學家從臺灣清華大學校長位置上卸任,目前,他每週要在電臺主持談心節目,在臺灣和香港大學當講座教授。
身材高大的鄭燕康是福州人,是材料科學與工程專家。
兩岸清華就是“一家店”
問:聽説這次校友聯誼活動,北京清華提出的主題是“兩岸清華一家親”,劉校長作了小修改,定名為“兩岸清華人,一顆清華心”。
這也讓我想起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在北京清華發表的演講,他用16個字形容兩岸清華“一塊招牌,兩間店面,殊途同歸,自強不息”。請問二位,兩岸清華,最終會在多大程度歸到一起?
鄭燕康:兩岸清華,同源於一所學校,由於歷史變遷,變成兩所學校,不過,我們有很多共同點,我們同宗同祖,校訓、校風都一樣。過去十幾年,隨著兩校交往不斷深入,無形之中,我們已成為一家人,我們的感情,越來越真實,彼此間,也越來越不客氣,我們就是“一家店”。
劉炯朗:1998年,我才擔任臺灣清華大學校長,但事實上,我和清華淵源很深。1956年,我從臺灣成功大學畢業後,考取了臺灣清華大學研究生,不過,當時我選擇出國留學。
説是“一塊招牌,兩間店面”,其實兩岸清華是一個品牌,我們有共同的心願和目標,那就是:都把自己看成世界一流大學,追求學術上的活躍,培養一流人才,為社會貢獻我們的力量。
希望兩岸清華和廈門形成“鐵三角”
問:這次兩岸清華人聚會廈門,一個重要目的是在廈門建立科技園,我好奇的是:為何兩岸清華會把交流平臺搭建在第三地?廈門在兩岸清華交流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鄭燕康:十幾年來,兩岸清華在學術、人才、賽事等方面有諸多交流合作,現在我們在科學成果轉化上探討更深層合作。
一直以來,清華大學非常重視科技成果轉化,我們和許多省份建立合作協議,廈門擁有良好的硬體和軟體條件,又願意為兩岸清華校友合作提供平臺,換句話説,是天時、地利和人和,將我們三方捆綁在一起。
劉炯朗:在兩岸清華交流中,廈門扮演一個很特別的角色,不要説五緣,就説説過去一年,從臺灣到廈門的路程縮短,我從臺北的家到廈門,已經可以做到早出晚歸,這就是廈門的優勢,我希望未來兩岸清華和廈門形成獨特的“鐵三角”組合,在研發、教育上展開闔作。
至於兩岸合作,“1+1>2”,這是毫無疑問的。
問:兩岸清華,一水之隔,兩地相望,有人説,兩岸清華的不同在於:北京清華是培養領袖,臺灣清華是涵養學術,兩岸清華,存在這樣的區別嗎?
鄭燕康:我的確聽説過這樣的説法,但是,我覺得不太合適。北京清華培養的是創新性高層次人才,他們中的一些人為國家為社會做出自己貢獻,得到認同,成為領袖。
劉炯朗:我不認為可以一分為二地劃分領袖人才和學術人才,最好的例子是,我所接觸過的兩岸清華的校長、副校長,我就認為他們既是學術上的人才,也是領袖人才。
我在美國麻省理工、伊利諾大學呆過,我不斷地被問一個問題:北京清華和臺灣清華有何不同?或是,清華和美國的大學有何不同,我可以誠實地回答你:在我看來,沒有分別,我們都擁有一流教授,網羅一流學生,追求學術上的一流,所以,有人説,清華是中國的MIT(麻省理工),但是,你也可以説,MIT是美國的清華,所以,我認為,兩岸清華,沒有區別。
作為全國56個國家級高新區之一的廈門火炬高新區,近年來獲得長足發展——“一區多園”生機勃勃,三大主導産業高度集聚,先後獲得10多個國家級創新和孵化基地稱號,以佔廈門市不到3%的工業能耗、不到1%的土地面積,實現全市30%的工業産值,在推動廈門特區經濟發展和高新技術産業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