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救援隊副隊長郭恩書就表示:“我們不會輕易放棄。儘管汶川大地震已經過去了幾天,可是還有希望。”郭恩書的小孩剛滿一歲,但太太非常支援他救災,因為“兩岸同胞骨肉相連,我們應患難與共”。
帶來3000公斤救援裝備
據悉,這支救援隊來自臺灣紅十字會組織,5月16日下午從臺灣桃園機場直飛成都,17日一早從成都趕赴地震重災區之一的綿竹漢旺鎮。這個救援隊中的大部分隊員是從“臺北國際搜救隊”中挑選的,他們全都是消防、衛生等領域的精英。1999年9月21日,臺灣發生7.3級強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臺當局在組織救災時,深感專業搜救力量匱乏,隨即責成“消防署”組建一支專業搜救力量。2000年初,“臺北國際搜救隊”開始組建,經過大半年的集中訓練後成軍,首批有64名隊員。
據島內媒體報道,臺灣赴川救援隊最讓人寄予希望的是,他們攜帶了一批世界領先的救援裝備和器材,包括生命探測儀、光纖影像探測器以及醫療、通信器材,合計重量約3000公斤。地震發生後,快速搜尋和定位被埋在廢墟下的倖存者,是救援工作的最大難題。據悉,臺灣救援隊這次帶來的生命探測儀中,有的靠感應人體所發出的超低頻率電波産生的電場,找到倖存者的準確位置;有的則通過將很小的聲音收集起來放大,判斷是否有生命在活動。
在災區,記者們看到臺灣救援隊員利用這種儀器時,將連著長線的探頭伸入廢墟中,線的另一頭通向不遠處的一台儀器,儀器旁的一名隊員正戴著幾乎包住半個頭的大耳機,聚精會神地傾聽。一會兒後,他以手勢示意對探頭的位置進行調整,廢墟上的隊員便翻過破碎的大塊水泥板或是小塊磚頭,一點一點仔細地進行搜尋。“被困人員一般都會通過敲擊墻壁等方式發出求救信號,如果探頭離得近甚至還可以聽到人的心跳聲。在剛剛的探測中,曾聽到廢墟裏有一個手機發出振動聲,但沒人接。”隊員梁志忠遺憾地説。除生命探測儀外,救援隊還裝備了最新的光纖影像探測器,據稱這種裝備能深入很小的縫隙,功能類似于“胃鏡”。
領隊被稱為“救難英雄”
5月15日,臺灣高鐵公司的CEO歐晉德打了個電話給太太:“明天要去四川了。”在家裏的太太沒有多問,立刻開始幫他收拾衣物。他就是這次臺灣赴川救援隊的總領隊。
64歲的歐晉德是福建省永安市人,擁有美國凱斯西儲大學土壤力學博士學位,是臺灣第一位大地工程博士。連戰擔任“行政院長”期間,他出任“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委”,1998年底馬英九邀他加入市府團隊任臺北市副市長。島內輿論分析,歐晉德這次領軍赴川救災,多少帶有馬英九的影子,一直關注大陸災情並親自捐款的馬英九,很可能是促成這次救援行動的幕後推手。
歐晉德在臺北市副市長任內,救災經歷非常多,包括1999年臺南“9 21”大地震救災與災後重建,2001年處理納莉風災,特別在2003年非典期間主導臺北兩家醫院“封院”,有力地控制了疫情。“9 21”大地震時,臺北市東興大樓倒塌,歐晉德趕到現場時叫人把電源切斷並灑水。有民眾抗議這樣會把人淹死,但他下令繼續灑。被埋在瓦礫堆中的孫氏兄弟第6天出來時説,還好天天“下雨”。在那場救災中,歐晉德指揮救出107名倖存者,被稱為“救難英雄”。
除歐晉德外,這支救援隊其他隊員也都參與過臺灣“9 21”大地震救災行動,救災經驗豐富。據稱,面對災區全倒、半倒的建築物,有工程師資格的救援隊員張智勝,可迅速判斷建築物結構,提供搜救隊最佳下手點;負責醫療工作的隊員陳大誠、陳冠傑,均有高級救護技術員資格;而副隊長郭恩書則曾多次參加大陸的研討會發表救災論文,對大陸民情熟悉,且協調能力強。
新聞連結 / LINK 搜救犬跨海來幫忙
特別引人注意的是,臺灣救援隊這次還帶來了一個“殺手锏”——訓練有素的搜救犬“貝利”,它不僅是救援隊的特殊“隊員”,也是隊裏的先進“裝備”。
搜救犬對氣味的辨別能力高,聽力是人的18倍,而且具有在光線微弱條件下視物能力,因此對一些被埋在深層、無力呼救的倖存者,“貝利”意味著希望。“貝利”是臺灣搜救隊4條搜索犬中的“明星”,它4歲,曾在美國接受專業訓練,2003年還參與過伊朗地震救援行動。“貝利”還有個昵稱——“黑水迴旋鏢”,因為只要救援隊員一聲令下,它就迅速衝進倒塌建築物找尋被埋困的人,並迅速返回,就像“迴旋鏢”一樣。(于洋)
[ 責任編輯:陽艷萍 ]